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都匀一中学年高二下.docx
- 文档编号:29309501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78.96KB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都匀一中学年高二下.docx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都匀一中学年高二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都匀一中学年高二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都匀一中学年高二下
1.《吕氏春秋•慎势》说: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材料体现了此制度的作用是
A.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强化君主专制D.维护社会的安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制度应该是宗法制,并未涉及民族纷争,故A项排除;据材料“《吕氏春秋•慎势》”可得出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此制度不会加强周王的权利,故B项排除;题干所涉及的时间为春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时间为秦朝,故C项排除;由材料“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可得出此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
点晴:
解题的关键是据材料信息判断该制度为宗法制,然后据此判断即可。
2.《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
“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新,别怍朝廷法虚。
”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A.“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
B.“知州掌郡国至政令,通判为之贰”
C.“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
D.“太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己”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新……”可判断出该朝代应该是五代后的宋朝,而“知州掌郡国至政令,通判为之贰”可得出指的是宋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同时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指的是推恩令,与题意无关,故A项排除;“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反映的是行省制度,故C项排除;“太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己”得出该制度在调节中央内部的关系,设立内阁,而非加强中央集权,应该是加强皇权专制,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时的关键是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得出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然后分析备选项信息判断即可。
3.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颁布律令指出:
“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系,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这一做法突出反映了
A.商品经济出现繁荣B.金属货币使用量增加
C.统治者重视中央集权D.国家钱币规范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唐高祖时期对钱币的改革,无法得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故A项排除;据题干“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可得出无论是五铢钱还是开元通宝钱都是金属货币,其使用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故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得出统治者通过货币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排除;由材料“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颁布律令指出:
“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系,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可得出这一做法将货币改革以律令形式颁布,突出反映了国家钱币的规范化,故D项正确。
4.“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相,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
”以下哪一选项与“他们”的思想相符
A.兼爱非攻B.事异则备变
C.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D.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无法体现出来,故A项排除;“事异则备变”出自韩非子的《五蠹》,其主要意思是情况变化了,政治设施社会政策也必须相应地变化,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故B项排除;据题干“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相,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可得出材料中的他们是指道家,主张探求宇宙的本源,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儒家“仁”的学说,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时关键是对史料信息的解读,得出属于道家思想,然后对比备选项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归纳即可。
5.1912年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通过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也“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B.改良有利于社会稳定
C.民主政治到来的必然性D.袁世凯上台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之后建立中华民国,使社会逐渐趋向稳定,并没有引起社会动荡,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选举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并不能说明改良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项排除;袁世凯当选大总统之后,推行的是独裁统治,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故C项排除;据题干“1912年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通过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也“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可得出不仅是参议院的议员,甚至于社会民众也希望有人站出稳定大局,由此奠定了袁世凯上台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6.1873年,李鸿章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督商办,委任经营茶叶和地产业获利丰厚的商人徐润为会办,开始进行新一轮招股。
拟定首期招股100万两白银,徐润入股24万两,又广招亲友入股,后来社会上入股者踊跃,100万两很快招齐。
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民族资本家经营得法
C.实业救国浪潮的涌动D.洋务运动由此失败
【答案】B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为明朝中后期,并不是材料中的“1873年”,故A项排除;据题干“拟定首期招股100万两白银,徐润入股24万两,又广招亲友入股,后来社会上入股者踊跃,100万两很快招齐”可得出民族资本家通过招股的方式筹集资金,表现了其经营的得法,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时间为19世纪末,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时紧扣“表明”,即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然后联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去分析归纳即可。
7.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己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
这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最终确立B.工商业改造存在过急过快问题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立D.公私合营就是国营企业最终形式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A项排除;据题干“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可得出一个“全”字突显了我国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过急过快问题,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故C项排除;“公私合营就是国营企业最终形式”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干所给内容不一致,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时准确掌握三大改造的时间,以及“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相关史实。
8.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B.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D.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故意杀害他人”“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采取了不同的标准进行量刑,而不是缺乏统一的标准,故A项排除;罗马法在量刑时考虑犯罪的动机不是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故B项排除;万民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二罗马共和国时期使用的是公民法,故C项排除;材料中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采取不同的判罚标准表明罗马法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D项正确。
9.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
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真善美的动力。
材料中的“他们”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B.否定宗教
C.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D.提倡人性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课可知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但并没有“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真善美的动力”,故A项排除;“否定宗教”只是“他们”主张的一部分,其中“他们”还提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他们”并没有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故C项排除;据题干“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可得出“他们”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自由,故D项正确。
10.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
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
A.英王最终处于“统而不治理”的地位B.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
C.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D.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
【答案】D
【解析】随着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与题意时间信息不合,故A项排除;据题干“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可知此法案的提出反映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倒退,故B项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中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不再拥有立法权,但材料中并未涉及英王违背《权利法案》的规定,故C项排除;据题干“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可得出通过对国王权力的不断限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逐渐的完善,故D项正确。
点晴:
解题时紧扣“《任职法案》”的最后通过,反映的是英国政体的完善。
...
11.以下是《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一览表》,可能影响贸易变化的是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70年
62.1
30.6
3.3
1975年
46.6
38.4
7.2
1980年
44.3
39.1
9.0
1985年
50.8
35.3
9.0
A.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涨现象B.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C.“知识经济”的推动D.世贸组织推动全球化发展
【答案】A
【解析】由图表“197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由30.6到1975年的38.4”可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幅度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B项排除;20世纪90年代,美国才开始出现知识经济,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相符,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世贸组织是1995年成立,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的关键一是对史料数据变化趋势的准确分析,二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即可。
12.某科学家的墓志铭这样写道:
“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道和海洋的湖汐……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人类之光。
”该科学家是
A.伽利略B.牛顿C.开普勒D.爱因斯坦...
【答案】B
考点: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的成就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填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是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模式”的城市形态是节制、封闭、内敛的,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城市形态则是爆炸式的扩张,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宣扬“自由”基础之上,……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它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
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
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
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等
材料三: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槪括指出恩格斯著作撰写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新气象:
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
原因:
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2)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发展,新兴工业城市兴起;工人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3)原因:
伦敦:
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
英国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
纽约:
纽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早,在19世纪晚期以后迅速发展。
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英国晚,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跃居世界首位。
上海:
上海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最低。
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在列强侵略下,上海城市化艰难发展。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第一小问解题时紧扣“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填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从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世纪欧洲”“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从伦敦、纽约、上海的具体史实分析归纳,据所学可知伦敦可以从起步早、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纽约可以从起步早,工业革命的角度分析,上海可以从起步晚、发展艰难等分析归纳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美洲的发现与欧洲崛起的关系,有现点认为:
没有那个新世界,“西欧仍将是欧亚大陆中一块很小
和落后的地区,仍将依赖东方输入技术、文化,并输进财富”。
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另有现点认为:
美洲发现的真正意义在于为欧洲提供了一处“政治文明实验场”。
根据材料,提取一种观点并就观点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赞同美洲的发现为欧洲的崛起提供重要经济条件的观点。
...
15世纪以来,美洲的发现为欧洲提供了丰富的金银矿产、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的兴起为欧洲提供了巨额利润(或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切促进了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出现,正是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欧洲成为最发达的地区,形成以英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出现了所谓的“欧洲奇迹”。
示例二:
赞同美洲的发现为欧洲的崛起提供了政治试验场的观点.
15世纪以来.欧洲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政治革命.在此期间,新教伴随着欧洲殖民传入美洲:
平等、民主、自由和分权制衡等观念也被带入美洲;议会等先进的政治形式在北美殖民地得以效仿:
契约精神得到认可。
这一切推动了北美独立,为北美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基础,美国等地区建立了新型共和政体,初步实现了法制化,所以说美洲是欧洲的政治试验场。
(注:
赞同两种观点均合理的,须结合上述两部分进行说明论证)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归纳出观点,如可以从美洲发现为欧洲崛起提供经济或者政治条件,其次运用相关史实,如新航路开辟,每周发现等相关内容,对提炼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史论结合,科学表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
“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
文帝很慎于用法,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
文帝二年(公元被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
一一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汉文帝治国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所采取措施的主要意义。
【答案】
(1)亲自耕种土地以示重农;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刑罚并废除诽谤妖言之罪。
(2)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促进了社会稳定;影响了后世国家法律的制定。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第一小问的主要措施内容分析,可以从农业发展、经济恢复、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稳定、影响后世法律制定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16.【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1945年,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这些物资总价值约为102亿美元,加上各种劳务费,如美国船只的运费,为苏联修理船只的费用,以及为苏联培训飞行员和海员以驾驶飞机和船舰等需要的费用,这些费用约为7亿美元,因此,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的总价值达到了109亿美元。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援助截止1945年底达到490.961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
一一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数额巨大;方式多样;多以租借方式进行。
(2)作用: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增强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物质力量;维护了美国与苏联的反法西斯同盟关系;有利于减轻美国在战争中的压力。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主要从援助的数量、援助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例如,援助的数量方面,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则表明美国对苏联援助数额巨大,再例如,从材料一的具体内容来看,援助方式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强调方式多,二是以租借方式为主。
(2)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要从对苏联的影响、对美国自身的影响以及对反法西斯联盟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解释即可,例如对苏联的影响主要突出增强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物质力量,从而为苏联打败德国奠定基础,例如对美国自身的影响主要强调帮助苏联其实也是帮助美国自己,因为这样能够减轻美国在对德战争中的压力。
17.【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蔡元培(1868年一一1940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肓、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说:
“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
”……“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
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沟通文理,废科设系,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40的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根据材料,概括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
(1)贡献:
制定教育政策、法规;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提...
出五育教育和儿童教育主张。
出发点:
育人、爱国。
(2)影响:
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进步;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等一下问的解答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概括出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第二小问可以结合“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育人、爱国。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的历史贡献,可以从思想解放、中国文化进步、教育发展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凯里市 第一 中学 都匀 一中 学年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