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检测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9305062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1.12MB
同步检测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同步检测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检测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步检测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新津中学高2019级(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
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所用到的技术分别是( )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细胞融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可以采用杂交育种;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故选B。
2.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做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获得④和⑧植株的原理不同
B.图中各种筛选过程均不改变基因频率
C.由③到⑦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⑩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答案】B
【解析】
【详解】A、获得④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获得⑧植株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二者原理不同,A正确;
B、图中各种筛选过程涉及到人工选择,均改变基因频率,B错误;
C、由③到⑦过程,涉及到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正确;
D、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是⑤自交而来的,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2×1/2="1"/4,D正确。
故选B。
3.下面图1为某植物育种流程,图2表示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某种转基因植物的部分操作步骤。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子代Ⅰ与原种保持遗传稳定性,子代Ⅱ和子代Ⅲ选育原理相同
B.图1子代Ⅲ选育显性性状需自交多代,子代Ⅴ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图2中①过程的完成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参与
D.图2中⑥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并可以同时翻译出多种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2表示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某种转基因植物的部分操作步骤,其中①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农杆菌细胞;③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株;④为肽链;⑤为tRNA;⑥为mRNA。
【详解】A、子代植株Ⅰ是通过体细胞培养和营养繁殖获得的,属于无性繁殖,所以与原种保持着遗传稳定性;子代Ⅱ为基因工程育种、子代Ⅲ为杂交育种,选育的原理都为基因重组,A正确;
B、子代Ⅲ的选育过程为杂交育种,如果需要显性纯合体,则一定要自交选育多代;子代Ⅴ的选育过程需要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来处理生物,所以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
C、图2中①过程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完成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参与,C正确;
D、图2中⑥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并可以同时翻译出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D错误。
故选D
【点睛】五种育种方法比较:
1、杂交育种原理:
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2、诱变育种原理:
基因突变;方法:
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
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3、单倍体育种原理:
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4、多倍体育种原理:
染色体变异;方法:
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5、基因工程育种原理:
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
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
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
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4.下列过程中没有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是()
A.提取目的基因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D.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包括从基因文库中获取、PCR技术和人工合成。
【详解】A、提取目的基因时,PCR扩增和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等技术均涉及碱基互补配对,A错误;
B、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时,黏性末端的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
C、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不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涉及DNA分子杂交技术,存在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练掌握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①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③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④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⑤同源染色体的相邻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
⑥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三倍体西瓜
A.①③⑤B.①②④C.①②⑥D.①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是: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二是: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此外,在基因工程中,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2)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①正确;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属于人工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②错误;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③错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④正确;同源染色体的相邻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可以导致基因重组,⑤正确;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三倍体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⑥错误。
故选D。
6.据图所示,有关酶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切断a处
B.DNA聚合酶可以连接a处
C.解旋酶可以使b处解开
D.DNA连接酶可以连接c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文分析,图中表示一段DNA的片段,a为连接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b为氢键。
【详解】A、限制酶切割DNA片段的磷酸二酯键,A正确;
B、DNA聚合酶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链起来,连接的是磷酸二酯键,B正确;
C、解旋酶将DNA双链解开成单链,作用于氢键,C正确;
D、DNA连接酶连接的是a处,不是c处,D错误。
故选D。
【点睛】DNA连接酶、DNA聚合酶、限制酶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于氢键。
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C.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和切割RNA
D.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
【答案】C
【解析】
生物体内有能识别并切割特异性双链DNA序列的一种核酸内切酶,它是一种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
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叫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和切割DNA,不能识别和切割RNA。
8.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B.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这是神创论的观点,A符合题意;
BCD、拉马克认为: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生物的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则逐渐退化(用进废退),并认为这样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传给后代,使生物的种类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B、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错误。
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同的观点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有利变异通过逐代遗传得到积累和加强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比,存在三方面的不足:
一个是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而不是种群;二是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三是不能解释生物大爆发的原因。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正确。
10.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昆虫翅
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海岛上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是因为翅特别发达的个体不容易被大风刮海里去,因而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无翅的可以躲避大风,也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中间型由于翅膀不够强大,容易被海风刮到大海里淹死,在达尔文看来,自然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有利变异。
【详解】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故选B。
11.遗传平衡定律所讲的群体是理想群体,但自然界的生物群体中,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始终存在且不断地起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进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
B.地理隔离导致物种间不进行基因交流,可以保证物种的遗传平衡状态
C.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D.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和自然选择总是同时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平衡定律:
群体中基因频率(某一等位基因在群体所有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和基因型频率(某一基因型个体在群体总个体数中所占的比例)从一代到另一代保持不变的现象。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有突变、选择、隔离、迁移、遗传漂变及近亲婚配。
【详解】A、根据所学内容,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可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生殖隔离的生物间不能进行交配,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地理隔离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种群,不是形成新物种,B错误;
C、当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时,种群达到没有变异、自然选择、数量足够多、自由交配的理想状态,基因频率维持稳定,C正确;
D、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对不同的变异进行选择,D正确。
故选B。
12.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耐药性的形成原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青霉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B.广泛应用的青霉素,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
C.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内形成了新的物种
D.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由于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使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即由于自然选择导致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不断增高。
【详解】A.青霉素的作用是进行了自然选择,耐药性变异在选择前就已经存在,A错误;
B.广泛应用青霉素会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提高,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发生进化,B正确;
C.一个种群是同一物种,不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
D.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问题,本题易错点为A,学生易错误理解变异和选择的关系。
1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B错误;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
D、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
14.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
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
此外,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B.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的繁殖机会
C.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D.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协同(共同)进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提供信息分析,三种传粉者采蜜时,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说明花色变化减少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A错误;花色变化可以利用多种传粉者帮其传粉,增加了授粉的机会,即增加了繁殖的机会,B正确;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则不能进行自花传粉,增加了异花传粉的机会,C正确;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协同(共同)进化的,D正确。
1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③中可发生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CO2和[H]
C.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D.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②中的O2浓度比③中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
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
【详解】A、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即由①②③组成,A错误;
B、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CO2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
C、②(血浆)和③(组织液)成分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不同,C错误;
D、O2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的,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O2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的,由于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O2,④中O2浓度最低,进而推知:
②中的O2浓度比③中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建立联系。
1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活细胞依赖内环境的运输提供氧气和养料、排出代谢废物
B.空气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细胞呼吸需穿过9层生物膜
C.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大于组织液回渗血浆的量大于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
D.血浆中胆固醇、尿素、葡萄糖等的含量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而大部分的组织液可以回流至血管中形成血浆,少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管在左右锁骨下方和血管连接,淋巴形成血浆。
【详解】A、体内活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依赖内环境的运输提供氧气和养料、排出代谢废物,A正确;
B、空气中的O2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穿过1层细胞膜)、出红细胞(穿过1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11层生物膜,B错误;
C、血浆可以转化成组织液,而大部分组织液回流至血浆,少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淋巴,所以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大于组织液回渗血浆的量大于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C正确;
D、血浆中胆固醇、尿素、葡萄糖等的含量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例如高血糖和高血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7.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保持稳态时,机体就不会患病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
C.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D.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保持稳态时,机体也可能患病,例如遗传病,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其中90%以上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决定,B正确;
C、人体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乳酸,短时间内会导致血浆pH下降,但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很快调节pH平衡,因此不会显著下降,C错误;
D、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但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D错误。
故选B。
18.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⑤表示体液,②④表示细胞,①⑤所在的位置是某些管道的切面。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营养不良时会造成①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
C.血红蛋白、各种激素、尿素部可以在①处找到
D.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会使①的pH明显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②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③为组织液,④为组织细胞,⑤为淋巴。
【详解】A.②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且自身蛋白质不断被消耗,细胞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能①处找到,C错误;
D.长期饮用弱碱性水,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人体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和结构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19.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组织液生成:
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
2、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可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回到毛细血管。
【详解】A、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而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会消耗部分氧气,导致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比生成组织液中的低,A错误;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
C、血浆中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正确;
D、组织液中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正确。
故选A。
【点睛】理解血浆、组织液之间的动态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即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功能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
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中和。
【详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
B、BC段下降的原因:
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
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为背景,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血浆pH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明确AB上升是由于无氧呼吸加强所致;掌握内环境中pH的调节机制,明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2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是()
A.寒冷时出现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有的人接触花粉皮肤出现红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步 检测 四川省 成都市 新津 中学 学年 月考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