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语文语文版九上.docx
- 文档编号:2930248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10KB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语文版九上.docx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语文版九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叔叔于勒》语文语文版九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语文版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分析:
1.线索教学法:
抓住“金钱”的变化——“称呼”的变化——“亲情”的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
2.活动式教学法:
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和本篇小说的内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小说的感悟能力。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轻时不务正业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被迫到美洲谋生。
于勒在发财后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表示要偿还以前的欠债。
这些信件成了家境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许多荒诞可笑的花钱计划。
一家人到哲尔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牵累,全家仓皇避开。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
阅读小说,就要把握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而透悟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启迪。
九年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拥有阅读小说的生活体验,能够掌握剖析人物形象的技巧,但还不能准确地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课件、音乐
学生:
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课之前,我们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小人物孔乙己的不幸和悲哀,那么,外国城市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由中国移向外国。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著名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作家作品入手,落脚点放到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和人生命运上,目光思维有一定的跳跃性,启发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资料:
莫泊桑: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及代表作:
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
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
美国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2、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表达出作者对当是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3、知识链接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
4、字词积累
(1)、认识词语
拮据、糟蹋、褴褛、端详、与日俱增、郑重其事
(2)、词语释义
拮据:
缺少钱,境况窘迫。
底货:
陈货,过了时的货物。
褴褛:
衣服破。
嘟囔:
连续不断的自言自语。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使学生掌握小说主题及作者感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听读感悟
1、【读】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听】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明知线索。
自主填写内容:
人物:
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环境:
线索:
明线——
暗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4)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
(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
(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
(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脉络结构,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合作探究
1、读说巧悟
学生精读全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随后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1)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
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
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
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
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明确:
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明确: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设计意图】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表演体悟
分角色朗读表演、思考问题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主题的?
明确:
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作品主题:
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明确: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
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
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
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
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
“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小说的主题是: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设计意图】分角色表演便于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探究感悟: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
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明确:
插叙。
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明确:
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
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出人意料的结局)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6)找出“避”的主要细节(关键词),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示例:
“暴怒”“躲避”
明确:
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7)“我”在小说中有怎样的表现?
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②心中默念叔叔;
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形象: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4、体悟反思
1、学生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于勒:
早:
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
正直、有良心。
后:
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明确: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意图】再现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六、拓展引申: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
(150个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七、课堂小结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需要了健全、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再次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八、作业
续写:
我的叔叔于勒归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拓展思维,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教育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
九、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
高潮遇于勒
结局躲于勒
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的叔叔于勒 叔叔 语文 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