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化学提分训练选择题专练二.docx
- 文档编号:29301012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0.37KB
新课标高考化学提分训练选择题专练二.docx
《新课标高考化学提分训练选择题专练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化学提分训练选择题专练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化学提分训练选择题专练二
选择题专练二
1.乙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物。
下列有关乙酸的化学用语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式:
CH2O
B.比例模型:
C.甲基的电子式:
D.电离方程式:
CH3COOHCH3COO-+H+
答案 C
解析 乙酸的实验式为CH2O,A正确;乙酸的比例模型为,B正确;甲基的电子式为
,C不正确;乙酸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CH3COO-+H+,D正确。
2.下列所加物质的作用与其还原性有关的是( )
A
B
C
D
腌咸菜加氯化钠
食用盐中加碘酸钾
红酒中添加SO2
泡打粉加碳酸氢钠
答案 C
解析 A项,腌咸菜加氯化钠利用的是其防腐性,与还原性无关;B项,食用盐中加碘酸钾是增加碘元素,与还原性无关;C项,红酒中添加SO2,利用了其还原性,可以防止红酒氧化变质;D项,泡打粉加的碳酸氢钠是膨松剂。
3.CO2和CH4催化重整可制备合成气,对减缓燃料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合成气的主要成分为CO和H2
B.①→②既有碳氧键的断裂,又有碳氧键的形成
C.①→②吸收能量
D.Ni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可知CO2和CH4在Ni催化作用下,最终生成CO和H2,故A正确;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存在构成反应物的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键的形成,由图示可知①→②过程中既有碳氧键的断裂,又有碳氧键的形成,故B正确;①的能量总和大于②的能量总和,则①→②的过程放出能量,故C错误;由图示可知CO2和CH4催化重整生成CO和H2的过程中Ni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则Ni为催化剂,故D正确。
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pH=1的溶液中:
Ba2+、NH
、NO
、Fe2+
B.无色溶液中:
H+、K+、I-、MnO
C.在c(H+)∶c(OH-)=1∶1012的溶液中:
Na+、CO
、NO
、SO
D.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3mol·L-1的溶液中:
Na+、NH
、SO
、HCO
答案 C
解析 pH=1的溶液呈酸性,NO
可以把Fe2+氧化,A不正确;MnO
能使溶液显紫红色,B不正确;c(H+)∶c(OH-)=1∶1012的溶液显碱性,Na+、CO
、NO
、SO
可以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C正确;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3mol·L-1的溶液中,水的电离可能受到酸或碱的抑制,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NH
不能大量存在于碱性溶液,HCO
既不能大量存在于酸性溶液也不能大量存在于碱性溶液,D不正确。
5.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开启啤酒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
B.由H2(g)、I2(g)、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C.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将乙酸乙酯不断蒸出
D.石灰岩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答案 B
解析 啤酒中存在平衡:
CO2(g)CO2(aq),开启啤酒瓶,瓶中压强降低,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生成CO2气体的方向移动,A项排除;反应H2(g)+I2(g)2HI(g)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并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此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是因为I2(g)的浓度的增大,B项可选;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采用加热的方式将生成的乙酸乙酯不断蒸出,从而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C项排除;石灰岩地貌的形成与以下反应有关:
CaCO3+CO2+H2OCa(HCO3)2,固体的溶解和凝结的反反复复,涉及了平衡的移动,D项排除。
6.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对于化学工业非常重要。
在Fe催化剂、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合成氨的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发生反应
B.吸附在铁表面的N2断裂了N≡N键
C.NH3分子中的N—H键不是同时形成的
D.Fe催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答案 D
解析 由图3可知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而图4、5表示发生反应,所以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发生反应,故A正确;由图4可知氮气吸附在铁表面,并断裂了N≡N键,故B正确;由图5、6、7可知,NH3分子中的N—H键不是同时形成的,故C正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所以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故D错误。
7.25℃时,改变0.1mol·L-1弱酸RCOOH溶液的pH,溶液中RCOOH分子的物质的量分数δ(RCOOH)随之改变[已知δ(RCOOH)=
],甲酸(HCOOH)与丙酸(CH3CH2COOH)溶液中δ(RCOOH)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M、N两点对应溶液中的c(OH-)比较:
前者>后者
B.丙酸的电离常数K=10-4.88
C.等浓度的HCOONa和CH3CH2COONa两种溶液的pH比较:
前者>后者
D.将0.1mol·L-1的HCOOH溶液与0.1mol·L-1的H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c(Na+)>c(HCOOH)>c(HCOO-)>c(OH-)>c(H+)
答案 B
解析 M点的pH小于N点的pH,即M点c(H+)大于N点c(H+),所以溶液中的c(OH-)应该是M点小于N点,故A错误;pH=4.88时,丙酸的酸分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为50%,即c(CH3CH2COOH)=c(CH3CH2COO-),针对CH3CH2COOHCH3CH2COO-+H+电离过程可知,lgK=lgc(H+)=-4.88,即丙酸的电离常数K=10-4.88,故B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相同pH时,丙酸的酸分子的物质的量分数大,说明电离程度小,故其酸性比甲酸弱,即HCOO-的水解程度小于CH3CH2COO-的水解程度,等浓度的HCOONa和CH3CH2COONa两种溶液的pH比较应是pH(HCOONa) 8.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已知A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nsnnpn,C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与其他各层电子总数之和相等,A和B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D的质子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B、C、D能形成的含氧酸中,D的含氧酸酸性最强 B.AC2中心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p2 C.四种元素均能与氢元素形成共价键 D.在一定条件下A的单质能与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 答案 D 解析 根据A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2s22p2,则A为C元素;C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与其他各层电子总数之和相等,则C为S元素;由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可知D为Cl元素;由A和B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D的质子数可知,B的原子序数为17-6=11,则B为Na元素。 B为Na元素,金属元素不能形成含氧酸,Cl元素的含氧酸中既有弱酸又有强酸,次氯酸的酸性比硫酸弱,故A错误;CS2为直线形,C原子采取sp杂化,故B错误;钠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氢化钠,氢化钠为离子化合物,只有离子键,故C错误;碳的单质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故D正确。 9.中国科学家用蘸墨汁书写后的纸张作为空气电极,设计并组装了轻型、柔性、能折叠的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甲,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乙。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纸张中的纤维素作为锂电池的负极 B.充电时,若阳极放出1molO2,则有4mole-回到电源正极 C.开关K闭合给锂电池充电,X对应充电电极上的反应为Li++e-===Li D.放电时,Li+由正极经过有机电解质溶液移向负极 答案 C 解析 可充电锂空气电池放电时,纸张中的石墨作锂电池的正极,纤维素不导电,故A错误;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2O2-2e-===O2+2Li+,若阳极放出1molO2,则有2mole-回到电源正极,故B错误;开关K闭合给锂电池充电,电池负极X接锂电池的负极,X对应充电电极为阴极,阴极上的反应式为Li++e-===Li,故C正确;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Li+由负极经过有机电解质溶液移向正极,故D错误。 10.某抗肿瘤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吲哚的分子式为C8H6N B.苯甲醛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全部共平面 C.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区分苯甲醛和中间体 D.1mol该中间体,最多可以与9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C 解析 根据有机物中碳原子成键特点,吲哚的分子式为C8H7N,故A错误;苯环是平面正六边形,—CHO中C是sp2杂化,立体构型是平面三角形,因此苯甲醛中所有原子可能全部共面,故B错误;苯甲醛中含有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时,出现红色沉淀,中间体中不含醛基,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无现象,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区分苯甲醛和中间体,故C正确;1mol中间体中含有2mol苯环和1mol碳碳双键,因此1mol中间体最多与7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D错误。 11.2017年中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高能量密度材料,该成果发表在《Nature》上,合成该材料所需主要原料为草酰二肼(结构如图)。 下列有关草酰二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碱性 B.完全水解可得3种化合物 C.含有的官能团也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 D.与联二脲( )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B 解析 草酰二肼中含有氨基,所以能结合H+体现碱性,A项正确;草酰二肼中能水解的基团是两个对称的酰胺键,1分子草酰二肼水解后生成2分子的肼、1分子的乙二酸,其水解产物为2种,B项错误;蛋白质可看作是氨基酸缩聚的产物,所以蛋白质中有许多的酰胺键,C项正确;草酰二肼与联二脲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 12.实验室为探究铁与浓硫酸(足量)的反应,并验证SO2的性质,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B中酸性KMnO4溶液逐渐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B.实验结束后可向装置A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以检验生成的Fe2+ C.装置D中品红溶液褪色可以验证SO2的漂白性 D.实验时将导管a插入浓硫酸中,可防止装置B中的溶液倒吸 答案 B 解析 铁丝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因为酸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装置B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故A正确;品红溶液褪色,体现SO2的漂白性,故C正确;导管a的作用是使内外压强相同,防止装置B中的溶液倒吸,故D正确。 13.向盛有等量水的甲、乙两容器中分别加入0.1molCuSO4·5H2O(s)和0.1molCuSO4(s),测得甲中溶液温度降低,乙中溶液温度升高;恢复至室温,最终两容器中均有晶体剩余(不考虑溶剂挥发)。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容器中剩余晶体均为CuSO4·5H2O B.最终所得溶液中c(CuSO4): 甲=乙 C.若再向乙中加入9g水,充分振荡并恢复至室温后,c(CuSO4)减小 D.由该实验,用盖斯定律可推知: CuSO4·5H2O(s)===CuSO4(s)+5H2O(l) ΔH>0 答案 C 解析 晶体在溶液中均有剩余,所以均是形成CuSO4·5H2O这一结晶水合物,A项正确;所得溶液均是同一条件下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其浓度必然相同,B项正确;乙容器加入9g水,正相当于0.1molCuSO4·5H2O中的结晶水的质量,此时乙容器与甲容器等同,已知甲中有晶体剩余,所以c(CuSO4)不变,C项错误;甲、乙两容器的溶解过程比较,甲容器中多了一个CuSO4·5H2O(s)===CuSO4(s)+5H2O(l),从“甲容器的温度比乙容器低”这一现象明显看出,这一步是吸热的,即ΔH>0,D项正确。 14.室温下,依次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冰醋酸,配制成100mL0.1mol·L-1CH3COOH溶液; ②取20mL①中所配溶液,加入20mL0.1mol·L-1NaOH溶液; ③继续滴加amL0.1mol·L-1盐酸,至溶液的pH=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溶液的pH>1 B.②中,反应后的溶液: c(Na+)>c(CH3COO-)>c(OH-)>c(H+) C.③中,a=20 D.③中,反应后的溶液,c(Na+)=c(CH3COO-)+c(Cl-) 答案 C 解析 冰醋酸是弱酸,不能完全电离,所以0.1mol·L-1CH3COOH溶液中c(H+)<0.1mol·L-1,其溶液pH>1,A项正确;加入的NaOH溶液恰好与原有的CH3COOH完全反应生成CH3COONa。 CH3COONa溶液呈碱性,所以c(OH-)>c(H+),因CH3COO-水解略有消耗,所以c(Na+)>c(CH3COO-),B项正确;②中溶液因CH3COO-水解而呈弱碱性,只需加少量的盐酸即可调整至中性,所以a<20,C项错误;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 c(Na+)+c(H+)=c(CH3COO-)+c(Cl-)+c(OH-),又由于溶液呈中性,得c(H+)=c(OH-),所以有c(Na+)=c(CH3COO-)+c(Cl-),D项正确。 15.由下列实验现象一定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A B C D 装置 现象 ①中无明显现象,②中产生浑浊 左边棉球变黄,右边棉球变蓝 试管中先出现淡黄色固体,后出现黄色固体 试管中液体变浑浊 结论 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氧化性: Cl2>Br2>I2 溶解度: AgCl>AgBr>AgI 非金属性: C>Si 答案 A 解析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物质分解产生了CO2,直接加热的Na2CO3没有分解,反而间接加热的NaHCO3分解了,说明了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A项正确;右侧棉球变蓝说明生成了I2,既可能是Br2氧化了I-,也可能是Cl2氧化了I-,所以无法比较Br2和I2的氧化性强弱,B项错误;从生成淡黄色沉淀这一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gCl的溶解度大于AgBr,由于AgCl的量相对较充足,从生成黄色沉淀这一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gCl的溶解度大于AgI;因此仅根据所给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无法判断AgBr和AgI的溶解度相对大小,C项错误;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盐酸也能使Na2SiO3溶液中出现浑浊: 2HCl+Na2SiO3===H2SiO3↓+2NaCl,不能证明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大于Si,D项错误。 16.在10L密闭容器中充入气体X和Y,发生反应X(g)+Y(g)M(g)+N(g) ΔH,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温度/℃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 n(X) n(Y) n(M) ① 700 0.40 0.10 0.090 ② 800 0.40 0.10 0.080 ③ 800 0.20 0.05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若5min末测得n(M)=0.050mol,则0至5min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N)=1.0×10-2mol·L-1·min-1 B.80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0 C.③中,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80% D.ΔH>0 答案 C 解析 ①中,若5min末测得n(M)=0.050mo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0至5min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N)=v(M)= =1.0×10-3mol·L-1·min-1,A不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800℃,该反应的平衡混合物中X、Y、M、N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032mol·L-1、0.002mol·L-1、0.008mol·L-1、0.008mol·L-1,则平衡常数K= =1.0,B不正确;因为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不变的,故改变压强后化学平衡不移动。 ③中投料的比例与②相同,所以两次的平衡应是等效的,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与②相同,为 ×100%=80%,C正确;由①②两实验的数据可知,温度升高后,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ΔH<0,D不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高 化学 训练 选择题 专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