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21页精选文档.docx
- 文档编号:29295983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28.56KB
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21页精选文档.docx
《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21页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21页精选文档.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21页精选文档
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
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
1.卫生毒理学(45)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0.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
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
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
E、代谢活跃的部位
A——毒理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130.氟(F)的靶器官为E
131.铅(Pb)的靶器官为A
83.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
LDso:
896mg/kg,LDo=152mg/kg,LD100=1664mg/kg,LimaC:
64mg/kg,Limch:
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8
B、14
C、26
D、112
E、208
A——毒理
11.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
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
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
B——毒理
1.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
C。
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
138.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A.0.6mg/人?
日
B.3.6mg/人?
日
C.12mg/人?
日
D.36mg/人?
日
E.60mg/人?
日
D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9.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谢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
E——毒理
87.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A.绝对致死剂量
B.大致致死剂量
C.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
E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7.LD50的概念是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经统计,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
D.在实验中,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剂量
C
2.有关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阐述,正确的是
A、是实验中一半受试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组的染毒剂量
B、LDso的值越大,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
C、LDso的值越小,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
D、不受染毒途径和受试动物种属影响
E、需要结合其他参数才能对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C——毒理
17.如外来化合物A的LDso比B大,说明
A、A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比B大
B、A的毒性比B大
C、A的作用强度比B小
D、A的急性毒性比B小
E、A引起死亡的可能性比B小
D——毒理
81.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
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
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
C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81.一般对致癌物制定的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A.10-2
B.10-3
C.10-4
D.10-5
E.10-6
E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安全限值
8.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
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
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A
6.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
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
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
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
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仔畸形
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
D
88.外来化学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A.铜蓝蛋白
B.血红蛋白
C.白蛋白
D.球蛋白
E.脂蛋白
C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机制
83.使外来化学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
A.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
B.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
C.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
D.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
E.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
A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机制,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83.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
C.溶解度
D.血气分配系数
E.化学物质的沸点
D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机制,被动转运
10.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A.简单扩散
B.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A
12.一般外源性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为
A、简单扩散
B、膜孔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A——毒理
9.适宜于用气管注射染毒的空气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氮
D.苯
E.氯气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
6.一般认为,不同途径接触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为
A、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经皮
B、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腔注射>经皮
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肌肉注射>经皮
E、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皮>经口
C——毒理
16.脂溶性化学物经口灌胃染毒,首选的溶剂为
A、酒精
B、水
C、吐温80
D、二甲基亚砜
E、植物油
E——毒理
79.洗胃清除体内未吸收毒物的最佳时间
是服毒后
A、1~6小时
B、7~13小时
C、14~20小时
D、21~27小时
E、28~34小时
A——毒理
28.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提示毒物易于
A.被机体吸收
B.在体内蓄积
C.被肾排泄
D.被机体代谢
E.与血浆蛋白结合
E
3.导致化学毒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的转运方式是
A、吞噬
B、胞饮
C、滤过
D、简单扩散
E、主动转运
E——毒理
13.外来化合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其
A、毒作用发生的快慢
B、毒作用的持续时间
C、毒作用性质
D、代谢解毒
E、代谢活化
B——毒理
127.某外源化学物可发生肠肝循环,则可使其
A.毒作用发生减慢
B.毒作用性质改变
C.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D.代谢解毒抑制
E.代谢活化抑制
C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
9.毒物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是
A.粪便
B.唾液
C.汗液
D.母乳
E.尿液
E
84.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A.一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二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
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毒物代谢可经过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
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
E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
145.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加单氧反应需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Ⅰ相反应,氧化反应
4.下列反应中由微粒体FMO催化的是
A、P—杂原子氧化
B、黄嘌呤氧化
C、脂肪烃羟化
D、醛脱氢
E、醇脱氢
A——毒理
5.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于细胞的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胞液
D、细胞核
E、溶酶体
C——毒理
15.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缩短
E、潜伏期延长
D——毒理
84.在给予实验动物多氯联苯后,发现体内苯转变为苯酚明显加速,说明该物质诱导
A、黄素加单氧酶
B、黄嘌呤氧化酶
C、细胞色素P-450
D、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E、单胺氧化酶
C——毒理
89.可使亲电子剂解毒的结合反应为
A.葡萄糖醛酸结合
B.谷胱甘肽结合
C.硫酸结合
D.乙酰化作用
E.甲基化作用
B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II相反应
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
143.谷胱甘肽结合反应需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Ⅱ相反应,谷胱甘肽结合
144.硫酸结合反应需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Ⅱ相反应,硫酸结合
14.与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发生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底物,不包括
A、PAPS
B、UDPGA
C、半胱氨酸
D、丙氨酸
E、S-腺嘌吟蛋氨酸
D——毒理
29.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
如事先给予动物SKF-525A,则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原因是抑制了A
A.黄素加单氧酶
B.谷胱甘肽S-转移酶
C.环氧化物水化酶
D.超氧化武歧化酶
E.混合功能氧化酶
3.下列酶中不参与水解作用的是
A.环氧化物水化酶
B.A.酯酶
C.B-酯酶
D.DT-黄素酶
E.胰蛋白酶
D
11.经肝脏细胞色素β-450依赖性加单氧酶系代谢活化的毒物与此酶系的抑制剂联合作用,该毒物的毒性效应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延长
E.潜伏期延长
D
A、细胞色素P-450
B、醛脱氢酶
C、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D、羧酸酯酶
E、乙酰胆碱酯酶
128.胡椒基丁醚可抑制A
129.对硫磷可抑制E
41.某农村曾用飞机喷洒农药以扑杀棉花害虫,事后不久,在这数十平方公里受到该农药污染的环境里,有少数人群出现鼻刺激、咳嗽、头晕、恶心,更有甚者附近村民8人发生急性中毒(有多汗、呕吐、瞳孔缩小等症)而入院治疗,住院者中5人系同家族亲属,另3人情况不明。
在上述同一污染环境中,人群之间的健康危害效应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其最大可能原因是
A.个体接受农蓟的量不同
B.身体健康状况不同
C.个体营养状况有差异
D.个体年龄不同
E.个体易感性不同(某些个体存在该有害因素的易感基因)
E
卫生毒理学: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机体因素
A.腹腔注射
B.灌胃
C.皮内注射
D.涂皮
E.静脉注射
66.通常使化学毒物表现出最大毒性的染毒途径是
E
67.在毒理学试验中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
C
85.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除了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溶剂本身无毒
C.不被机体吸收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C
卫生毒理学: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接触条件,溶剂和助溶剂
32.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不包括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不被机体吸收
C.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本身无毒
E
85.外来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有以下四种,除了
A.诱导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独立作用
E.拮抗作用
A
卫生毒理学: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毒物联合作用,类型
128.在给予实验动物苯硫磷后,发现马拉硫磷的毒性明显增强,说明该物质抑制
A.醇脱氢酶
B.酯酶
C.黄素加单氧酶
D.单胺氧化酶
E.环氧化物水化酶
B
卫生毒理学: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毒物联合作用,类型
12、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不包括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
E.相似作用
E
7.苯硫磷和马拉硫磷的联合作用经等效应线图法评定,其交点位于95%可信限下限的连线之下,可判定其作用类型为
A、独立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相加作用
E、增强作用
B——毒理
82.LD50与急性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1/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性剂量成正比
D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常用参数
84.LD50的概念是
A.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杀虫剂杀死一半有害昆虫的剂量
D.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E.实验动物致死剂量的一半
B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实验目的与常用参数
1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毒性试验要求的观察指标
A.死亡
B.中毒表现
C.体重改变
D.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
E.病理学检查
D
13.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观察
A.3天
B.5天
C.10天
D.14天
E.28天
D
A.苯吸入染毒
B.氯气吸入染毒
C.颗粒物吸入染毒
D.S02+颗粒物吸入染毒
E.苯+颗粒物吸入染毒
119.压缩空气法适用于
B
120.稳流鼓泡法适用于
C
121.气管注入法适用于
A
A、10~12g
B、18~25g
C、80---100g
D、120~150g
E、180~240g
126.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小鼠体重为B
1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so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B
27.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其LD50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
A.毒性较大,应放弃,不用于食用
B.可考虑用于食品,并拟定其ADI
C.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D.应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E.应由专家作出取舍决定
1.在皮肤刺激试验中最好使用
A.小鼠和大鼠
B.大鼠和家兔
C.家兔和小鼠
D.豚鼠和家兔
E.地鼠和豚鼠
D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皮肤刺激实验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29.皮肤过敏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C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36.皮肤致敏试验首选C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38.眼刺激试验首选D
8.某化学毒物经蓄积系数法判定为明显蓄积,其蓄积系数K值应为
A、<1
B、1~
C、3~
D、5一
E、>7
B——毒理
A、急性毒作用
B、蓄积性毒作用
C、致癌作用
D、致畸作用
E、致敏作用
122.最受环境卫生工作者关注的有机氯农药、重金属的毒作用是B
50.对硫磷经蓄积系数法测定K值为5.3,可判定为
A.无蓄积
B.轻度蓄积
C.中等蓄积
D.明显蓄积
E.高度蓄积
B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蓄积毒性试验方法
2.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如下述,但不包括
A.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
B.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
C.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D.确定受试物的致死剂量
E.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初步参考依据
D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16.不属于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的是
A.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B.中毒表现
C.生化检查及血液学检查
D.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D
18.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不包括
A、症状
B、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C、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D、血液学检查及生化检查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C——毒理
A、10~12g
B、18~25g
C、80---100g
D、120~150g
E、180~240g
127.亚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大鼠体重为C
3.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除外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终止密码突变
E.染色体畸变
E
20.基因突变不包括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
D.DNA大段损伤
E.裂隙
D
21.不属于基因突变的遗传损伤为
A、片段突变
B、移码
C、碱基转换
D、裂隙和断裂
E、碱基颠换
D——毒理
30.使用环磷酰胺对小鼠染毒,经处死动物、收集骨髓细胞、低渗、固定、Giemsa染色等步骤,光镜下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
A.着丝点环
B.相互易位
C.倒位
D.插入
E.重复
A
4.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
A.烷化剂作用
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
C.嵌入剂作用
D.非整倍体剂作用
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
D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机制,直接以DNA为靶的突变机制
5.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如下,除了
A.致癌
B.致畸
C.遗传性疾病
D.衰老
E.动脉粥样硬化
A
卫生毒理学: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突变的不良后果,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
18.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不包括
A.致癌
B.致畸
C.衰老
D.遗传性疾病
E.动脉粥样硬化
D
19.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中最受重视的是
A、致癌
B、致畸
C、动脉粥样硬化
D、死亡
E、衰老
A——毒理
20.生殖细胞突变可能与以下哪项后果无关
A、显性致死
B、肿瘤
C、遗传性疾病
D、致畸
E、增加遗传负荷
B——毒理
19.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配套原则不包括
A.包括体细胞和性细胞的试验
B.在反映同一遗传学终点的多种试验中应尽可能选择体外试验
C.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
D.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E.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试验
E
17.以原发性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
A.LIDS试验
B.Ames试验
C.基因正向突变试验
D.微核试验
E.染色体畸变试验
D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畸变
C.DNA完整性改变
D.细胞坏死
E.细胞恶性转化
130.Ames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C
131.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E
132.显性致死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B
22.Ames试验所用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在缺乏哪种营养素的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
A、组氨酸
B、色氨酸
C、半胱氨酸
D、丝氨酸
E、甘氨酸
A——毒理
24.需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活性的致癌物为
A、直接致癌物
B、前致癌物
C、助致癌物
D、促长剂
E、进展剂
B——毒理
22.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D.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E.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复基因的活化
C
23.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D、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E、与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无关
D——毒理
6.关于引发剂(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引发剂本身具有致癌性
B.引发剂可与DNA发生反应
C.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D.大多数是致突变物
E.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
C
卫生毒理学:
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机制,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引发阶段
21.化学致癌过程至少分为哪三个阶段
A.引发(启动),促长,进展
B.促长,进展,浸润
C.引发(启动),促长,转移
D.进展,浸润,炎症
E.引发(启动),进展,转移
A
31.煤焦油可致皮肤癌。
研究发现,经煤焦油涂抹的皮肤如再接触佛波酯,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潜伏期缩短。
据此实验,佛波酯应属
A.无机致癌物
B.免疫抑制剂
C.促长剂
D.助致癌物
E.细胞毒剂
C
7.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环境因子和类别、混合物及暴露环境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分为4组,错误的是
A.是人类的致癌物
B.是人类的间接致癌物
C.是人类的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
D.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的致癌性进行分类
E.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B
卫生毒理学:
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师 卫生 毒理学 21 精选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