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6篇.docx
- 文档编号:29295481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83KB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6篇.docx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6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6篇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6篇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案篇1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好!
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
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
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
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
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
师:
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
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
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
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
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
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
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
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
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
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
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
细胞外液
师: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
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
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
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
O2浓度由高到低: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
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
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
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
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
1%左右
蛋白质:
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
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
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
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
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
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
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
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
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
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
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
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
90%左右
1无机盐:
1%左右
蛋白质:
7%——9%左右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
”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
举引起SAS的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呢?
)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
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提出问题:
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
(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
(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
(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
)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
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问题:
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
(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
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
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
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
(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七、板书设计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生物生物类型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说明
草履虫单细胞生物运动和分裂
人多细胞生物生殖和发育
人多细胞生物缩手反射
病毒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入人体的淋巴细胞
人人和高等动物免疫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
层次概念举例学生举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心肌细胞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心肌组织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心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循环系统个体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龟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该区域内同种龟的所有个体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该区域内龟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种群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龟生活的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三、小结: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高中生物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
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
这是什么生物?
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
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
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问: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
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
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
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
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
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
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
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
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
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
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
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
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
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
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
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
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
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
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
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
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
(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
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
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
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
问:
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
再问:
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
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
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
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
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
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
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
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
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
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
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
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中生物教案篇4
【学海导航】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观察。
2.能力方面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基础整理】
一、被动运输:
1.概念:
物质进出细胞,
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特点:
物质通过简单进出细胞。
②实例:
水、、、、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
①特点: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
的扩散。
②实例:
葡萄糖进入。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
由一侧运输到一侧。
2.所需条件
(1)需要细胞膜上相应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3.意义:
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排出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___浓度
→___浓度___浓度→___浓度___浓度→
___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
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1.:
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如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啐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等。
2.:
物质以囊泡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
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实现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需的ATP主要通过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踪训练】
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D.水分子出入细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细胞液中Si4+和C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教案 模板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