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9284605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204.02KB
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庆云崛起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抢抓黄河三角洲开发机遇,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县和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立足庆云实际,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科学发展、人本发展、生态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庆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布局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全县编制专项规划、部门规划、乡镇规划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第一章基础环境
第一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2006年以来的五年,是庆云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继承、创新、发展”的工作总基调,围绕“打造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目标定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国民经济逐年加速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人均突破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
49.8:
4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4.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是2005年的3.4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16%。
实现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
图1.“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8.7
14.4
49.8
41.5
42.9
42.7
2005年2010年
图2.“十五”和“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比例对比
图3.“十一五”时期地方财政收入及增长速度
图4.“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累计投入对比
(二)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
对接央企实现突破。
与天津市红桥区联合建设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
五年累计引进规模以上项目650个,到位资金152.4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连年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2006年被列为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议观摩现场。
2007年获全市综合考核一等奖。
2009年,被市委定为改革创新示范区,被省政府列入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被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2010年,被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三)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县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入驻企业205家,总投资60亿元。
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精细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金融电子、低压电器、体育器材、渔网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是2005年的4.1倍、4.5倍和3.8倍,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庆云工业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四)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
商贸物流扩量升级。
小商品现代批发市场、金宇建材、国际物流园建成运营,蔬菜水果市场列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酒水副食等7个市场入选山东省十大专业商品交易市场。
“一会一节”的会展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交易范围辐射25个省(市、自治区),2010年实现交易额300亿元。
被确定为省级旅游购物市场。
庆云被命名为中国商贸名城。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创设了彩云奖,文艺创作日益繁荣。
电影《春雨沙沙》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旅游产业异军突起。
海岛金山寺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AA级旅游景区达到4处,“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成为首批山东旅游强县。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南拓北延和旧城改造稳步推进。
实施了城市综合体等战略性项目,建成了庆云广场、北海公园等一批群众休闲场所,建设了科技中心、华汇商都等一批精品工程,贯通了环城水系,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实现碧水绕城。
滨德高速开工建设,省道315新线竣工通车,城乡路网更加完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较“十五”末增加220公里。
城市化水平达到33%,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品位日渐显现,被评为中国最佳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县。
(六)农业农村全面进步。
农业税全部取消,惠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粮食连年丰产丰收。
高效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出口型蔬菜基地1600亩,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和56%。
五年新植树木1200万株,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5%。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乡镇农民服务大厅和文化站全部建成。
全县村村通自来水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381个行政村合并为158个社区,39个并建型社区扎实推进。
(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强化低碳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城镇区域环境噪声等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八)社会事业和谐并进。
五年投入各项民生资金17.8亿元,一批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五年引进人才7321人,取得科技成果35项。
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幼儿教育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基层卫生机构全面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
城乡低保提标扩面。
在全省率先实现“五保”老人全部集中供养。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76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2005年增加4100元和3000元。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平安庆云、和谐庆云建设扎实推进。
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广播电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图5.“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回顾“十一五”,已成为庆云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进步最明显、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拓进取、创新实干、埋头拼搏的结果,为“十二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牢牢抓住发展不放松,挑战中寻求机遇,压力下增强动力,用创新的思维谋划发展,用发展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市场的手段推进经济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坚持用开放的视野、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不断改革体制机制,切实让职责权力服务于全局发展需要,让行政行为服从于法律法规要求,让工作质量体现在改善民生之中。
三是坚持把恒定的思路理念作为工作引领。
坚持“商贸兴城、工业强县、枣牧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不动摇,根据形势变化,不断继承、创新、发展,坚持、丰富、落实,成为符合庆云实际,独具庆云特色的发展战略。
四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将政策、财力、物力向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倾斜,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是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保障。
加强“平安庆云”、“诚信庆云”和“文明庆云”建设,大力提升发展软环境,营造了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全县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刚刚经历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外部条件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势头企稳回升,和平、发展、合作仍将是主流。
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发展格局加速调整,有利于我县发挥优势、加速赶超。
我省随着黄河三角洲和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新一轮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热潮将迅速掀起,为我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我县情况看,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综合实力和县域形象全面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更加明显,投资建设进入集中回报阶段。
特别是滨德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使庆云加快发展的支撑条件更加稳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庆云的发展空间,改革创新示范区、省财政直管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使庆云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
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县加快发展也面临严峻竞争和挑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和效益不高,缺大少强的局面没有真正改变,服务业贡献率低;二是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有待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较为突出;三是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经济外向度低;四是城镇化水平低,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步伐不够快;五是“三农”问题将依然突出,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六是周边县市快速崛起,区域竞争面临新的更大压力。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用创新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体制基础、文化基础,努力开创庆云经济文化强县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章思路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经济文化强县建设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生态经济、奋力超常跨越、构建和谐庆云,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人才立县、商贸兴城、文化旅游带动、城市拉动、产业化推动”六大战略,着力抓招商、上项目,抓调整、促转型,抓投资、扩消费,抓提升、增效益,抓民生、保稳定,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县的新跨越。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明确一个定位,打造六张名片。
——一个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机遇,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个定位。
加快崛起鲁北,积极融入环渤海,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力争“十二五”末综合实力达到德州市一流水平、黄三角上游水平、山东省中等方阵。
——六张名片。
中国商贸名城、中国科技生态城、现代生态宜居宜业城、渤海金山文化旅游胜地、黄河三角洲区域特色发展示范区和德州改革创新示范区。
(三)发展原则。
——突出转型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
——突出协调发展。
把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统筹协调理念,更加注重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好快并重,全面提升,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
——突出绿色发展。
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突出共享发展。
把民生建设作为“十二五”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突出创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发展目标和远景展望
综合考虑我县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为:
经济总量翻两番、财政收入增三倍、居民收入大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在全市全省领先。
具体目标为:
——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达到2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跨入全市第一发展梯队。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产业向集群化、高级化转型,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研究和实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6%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最终消费率达到50%。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3.5%,展现生态庆云、绿色庆云新形象。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结构更加协调,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城镇化率达到53%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市建设彰显特色,构筑城区生活居住、生态经济、休闲购物三大板块,形成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联动格局。
——社会建设日益和谐。
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跨入山东省教育强县行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及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000元和13600元,年均分别增长28%和15%左右;城乡就业水平逐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经济全面繁荣、民主法治健全、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县市,充分展现“渤海明珠、吉祥庆云”的崭新形象。
专栏1.庆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类型
单位
2010年
“十二五”规划
指标
属性
2015年
年均%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93.5
290
25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元
30161
89230
24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03
8
32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5
278
3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8
94
20
预期性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
万亩
40.93
43
—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
23
17
—
约束性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15
>12
—
约束性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20
>18
—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16
12
—
约束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78
90
—
约束性
林木覆盖率
%
34.5
43.5
—
预期性
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比重
%
8.7:
49.8:
41.5
6:
49:
45
—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
%
—
10
—
预期性
最终消费率
%
45
50
—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33
53
—
预期性
科技创新
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07
2
—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27
40
—
预期性
改革
开放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2600
17000
46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500
3700
49
预期性
和谐社会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9100
31000
2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6700
13600
1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3.5
—
约束性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98
2.5
—
预期性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
万人
4.76
10
—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
9
7.8
—
约束性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岁
74
75
—
预期性
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
%
—
100
—
约束性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
%
58.6
100
—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00
100
—
约束性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
60
—
约束性
第三章布局分区
第一节空间布局
根据县域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经济功能特点和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城乡分割体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实施“南融北接”战略,积极发展枢纽经济、园区经济、辐射经济、飞地经济,提升县域整体竞争力,努力构筑“一核、两区、四带、多点”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中心城区。
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科技人才等优势,构建现代城市构架,建设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聚集区,推动与周边县市的功能整合和产业分工,培育特色经济板块,使中心城区成为服务全县乃至周边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商贸、科技中心。
两区,即县经济开发区和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两区是推进南融北接战略,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桥头堡,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点。
两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招商引资,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体用品、精细化工、轻工食品等产业。
四带,即四个经济带。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将县域经济区划分为东辛店镇—中心城区、中丁乡—尚堂镇、徐园子乡—常家镇和崔口镇—严务乡四个经济带。
依托滨德高速、济乐高速和国、省道,发挥中心乡镇的连接纽带作用,科学界定功能分区,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多点,即产业园区、小城镇等增长点。
重点发展“四带”的特色产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推动发展资源向园区集聚,培育按产业链分工的特色产业园、为产业开发及重大项目配套服务的创业园,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经济强镇。
专栏2.“四带”发展重点
东辛店镇—中心城区经济带。
以中心城区和东辛店镇为主体,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结合东辛店镇枣菜资源,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统筹发展香海禅林、香海小镇、唐枣生态园、海岛金山寺等传统文化景点,合理组织旅游线路,形成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建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区。
中丁乡—尚堂镇经济带。
以中丁乡和尚堂镇为主体,发展金融机具、橡胶、农副产品与工艺加工、林果特色种植等产业。
依托中丁金融电子工业园、尚堂双河工业园,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壮大骨干企业,整合中小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发挥邻近阳信的区位优势,创建万亩梨园、万亩枣园,形成庆云县南部林果特色种植产业基地。
徐园子乡—常家镇经济带。
以徐园子乡和常家镇为主体,发展塑料与网具加工、机械与精细化工、蔬菜花卉苗木种植等产业。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升级改造,做大做强塑料网具加工业,创建鲁北塑料与网具加工基地,积极发展机械制造业,调整优化精细化工业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规模。
依托徐园子大葱种植批发市场,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沿国道205线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崔口镇—严务乡经济带。
以崔口镇和严务乡为主体,发展低压电器、文体用品、商贸流通、生态旅游等产业。
依托崔口镇,向南扩延发展低压电器、文体用品产业链,形成崔严经济长廊;推进产业升级,打造产业品牌,构建鲁北低压电器与文体用品生产基地;利用地处冀鲁两省交界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依托庆云水库,建设庆云水库生态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二节功能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及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优化空间结构,将县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
强化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核心保护区。
主要包括庆云水库、南侯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区,马颊河、漳卫新河、德惠新河等区内河道、流域和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此类区域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任何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尽量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交叉干扰。
控制开发区。
主要包括优质粮棉区、畜牧养殖区、绿色果蔬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等。
此类区域要控制开发强度,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避免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度内适度发展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产业。
集约开发区。
包括城镇建成区与城镇建设扩展区、庆云经济开发区、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乡镇工业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和其他非农建设区。
此类区域应突出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优化工业开发区和城镇经济结构,改善投资创业环境,提高产业和人口承载力,成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健全主体功能区划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和考核机制。
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分类管理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限制;建立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对核心保护区进行补助;对核心保护区实行依法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控制开发区实行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对集约开发区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
编制实施各类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区划要求,使主体功能区划成为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总体效率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产业结构
坚持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和“高精尖、新奇特”的发展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层级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经济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两番,产值过50亿元企业达到7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努力建成黄河三角洲高端高质高效工业示范区。
(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投资集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两大百亿级产业群,突破生物技术、文体用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材料产业。
依托传茂科技、嘉豪恒泰等企业,以无机传热技术为核心,大力研发传热新材料,积极培育上下游企业,壮大传热新材料工业园,膨胀产业规模,拉伸产业链条,加强用新技术改造低压电器等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层次;依托翔昊科技等企业,加速推进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孵化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创建一批应用企业;依托金诺集团、亿鑫机械制造等企业,加大有色金属复合材料、不锈钢复合材料建设培植力度,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种钢、特种金属制品。
积极引导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产业竞争力,到“十二五”末,形成百亿级产业群,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2.新能源产业。
太阳能。
坚持光热、光电并重发展,依托“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庆云县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