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江苏.docx
- 文档编号:29281203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50KB
高考满分作文江苏.docx
《高考满分作文江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满分作文江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满分作文江苏
2015广东高考高分作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原题回放: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广东考生
星野道夫曾言:
“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
”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
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
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如网友侃言:
“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
”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
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
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
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
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
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
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
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
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
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
还在等什么?
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
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
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
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先从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
行文连贯,照应严密。
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
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
(桂新)
2015广东高考高分作文: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原题回放: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广东考生
苏轼有言:
“人间有味是清欢。
”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何必局促一室之内?
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
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
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
“山水与我情相宜也。
”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
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
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
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
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
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
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
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
“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
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
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
正如王开玲曾说:
“做精神明亮的人。
”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
感悟品味,生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
王国维曾说: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
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近自然,尽享生命清欢。
”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
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
能够从这两方面分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还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
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清欢。
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
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
2015广东高考高分作文:
走进香山之中 原题回放: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走进香山之中
广东考生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
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
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
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
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
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
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
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
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
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
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
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
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
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
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
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
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
“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
第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
此外,文章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改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
2015广东高考高分作文: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距离
原题回放: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广东考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
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
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
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
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
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
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
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
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
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
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
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
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
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
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
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
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
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
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
我们应感激:
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
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
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
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
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
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
2015年江苏卷高考范文:
民族智慧代代传承
【原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作文解析】
(1)李雪阳老师:
今年的江苏作文题以“智慧”为话题,看上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智慧可以是古人以盐窥天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今人南水北调的集思广益,还可以是文人骚客纵情山水不以世俗为念的旷达胸怀;同时智慧不应仅仅属于人类,蚂蚁搬家、蜥蜴变色....。
。
这些小精灵们身上也包含了太多人类需要学习的智慧;而自然界本身就是智慧的存在,生态循环、生生不息,这种超乎想象的智慧更是让人类惊叹不已....。
。
智慧,应当是“智力”和“慧心”的结合,没有慧心的智力会像潘多拉盒子一样为这个世界带来祸害和灾难。
另外,智慧的结果一定作用于当时当地吗?
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材料所说的“智慧同大自然一样,有它自己的本色”,它不为时间打动,不被空间左右,它像宝石一样静静地待在那儿,不管我们是否发现。
(2)黄祎雯老师:
2015年江苏高考[微博]作文依旧沿用了前两年的多角度立意的形式,但相比于去年的“青春不朽”而言,这次的“智慧”的可选角度更加多元化,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智慧是一种“经验”、“能力”、“境界”、“本色”等角度切入立意,也可自选新的角度切入——大部分考生在审题上是不容易跑题或偏题的,但是很难深入。
文体的选择上,如果是议论文,学生最好是能够选定一个角度确定立意后,整理好思路以递进式的结构把立意深入地阐释,并不推荐学生把材料中的几个点作为分论点并列论述,因为如此一来,每个点都没有办法明确、完整、深入的解读,文章也会留下让立意站不住脚的BUG;如果是写散文,学生要能够为自己的立意找到契合的意象,由实入虚,升华文章主题,适合写“境界”或者“本色”,而“经验”、“能力”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太好升华,散文便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同时,在平时练习中就不擅长散文的同学在选择文体时也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是记叙文,学生在选材上,选择的“人”或“事”一定要能够和“经验”完全吻合,因为记叙文注重通过叙事和描写打动读者,其中不适合插入过多的议论,这就缩小了学生表明自己立场的空间,那么,写记叙文,一是要注意选材,二是要注重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来突出主题。
【名师作文】
民族智慧代代传承
曹田心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爷爷用玻璃做佛龛。
爷爷少年时是大户人家的少爷,青年时遭遇侵华战争,中年时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他做过地主,也做过农民,是旧时代到新时代的缩影。
因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积攒下来的智慧在爷爷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爷爷做的东西,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他做的玻璃佛龛细致又精巧,每一条接缝都是笔直的,每一条花纹都是对称的,放到现在,一定有人会说爷爷是“有强迫症的处女座”。
除了玻璃佛龛之外,爷爷令人啧啧称奇的小玩意儿还有很多。
红红绿绿的胶片唱片剪成各种花色图案,贴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灯。
元宵节的时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塑料或纸质的兔儿灯也好荷花灯也好,都要精巧透亮。
奶奶穿旧了的衣服,爷爷戴上老花镜,一双粗大的手上下翻飞,不一会竟缝出一个小布包。
别看这布包小,里面竟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暗袋,钱财放进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窃。
最妙的是爷爷亲手做的一根拐杖。
普通的拐杖上,爷爷用榫卯安了一个可折叠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拐棍正好4根,拐棍瞬间变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后,爷爷去世。
我便再也没有见到过那样精巧的佛龛,也再没有见过那样玲珑剔透的花灯。
爷爷给我做的那只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柜里。
可不管是妈妈还是姑姑,都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手艺。
只有那个带小凳子的拐棍,悄然间成为广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个早,便能看到满大街都是拄着这种拐棍的老人。
那时候爷爷已经过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们能想到的总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智慧光芒的指引。
然而我觉得,另一种智慧也不容忽视。
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细思量,甚至不觉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斑斓色彩。
这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黄土地上积攒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爷爷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东西算不上“作品”,更谈不上“有造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后,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随风消逝再也不见踪影。
华夏文明传承千百年的漆雕、精致中药、古琴演奏、宣纸刺绣等等,这些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正在慢慢消亡。
没有传承人,我们终究会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们,轻轻感叹一句:
我们的祖先真有智慧!
发展科技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曾经灿烂辉煌的智慧的结晶。
关注技术革新的同时,传承文化的瑰宝,人们的生活才能更丰富、更精彩。
这何尝不是更高一层的智慧?
爷爷在世时做的玻璃佛龛还有一尊保存完好的放在家里,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能做出比这更精巧的佛龛来。
把这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下去。
(南京优能中学[微博]1对1语文教研组)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皱纹中的智慧
原题回放: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皱纹中的智慧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
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
“爷爷,快回来!
”“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
”话毕,又吃起了呦喝声。
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
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
“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
”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
“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
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
”如今,村里只剩爷爷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
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
“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
烟雨蒙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
“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
”“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
”爷爷笑着向我挑眉。
“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
”“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
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
”“不要,我看着就晕了。
”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昆,自己又开拨。
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
我明白了:
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
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酒下清辉。
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
“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
”“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
”“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
”“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
”爷爷清了清噪子:
“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转保定乾坤……”爷爷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
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了:
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
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
(冠华作文网)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境由心生
原题回放: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境由心生
智慧是一种心镜,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心若有慧,则宛若长空旭日终至至灵之境。
民国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绿原上看花的那只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独有的景象。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人生的意义不是吃饭这么简单,还应有更高的追求。
诚然,智慧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抛开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
只有不被浮华物质遮住双眼的人,才是有资格称做智慧的人。
再进一步讲,拥有大智的人,不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独行、超然物外的胆气。
我曾惊叹于朱耷的《墨鱼图》。
那只翻着白眼的鱼诉说了怎样的智慧心语?
不言而喻!
我十分敬胃这位明朝遗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间……
如果说朱耷的智慧是一种气象,那么,庄子“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智慧便是一种至镜。
超脱于生命本相的空灵之境,乃是禅与道的完美契合。
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镜止水叹澄心,霁月光风以待人,便禅一般地诠释了朱耷的气象和庄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万物,故能在圆寂之前,叹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通往智慧的空灵之境,是没有捷径的,需要全身心地领悟。
悟人生沉浮,悟涅磐境界。
必要时,可学一学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于大自然中,领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满分 作文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