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精讲剖析.docx
- 文档编号:29280304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5.24KB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讲剖析.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讲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精讲剖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讲剖析
文言文阅读
考点
应对策略
一个基础:
回归课本,积累课内实词、虚词,对课内的文言文可以做到逐字翻译
一个工具:
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借助语法知识去推断课外实词、虚词含义;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文言文常用句式。
第一课时实词
实词:
虚词:
一、文言实词常见现象举例
(一)一词多义
朝令夕改
改朝换代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2)古今异义
保持不变:
牛马羊上下人手日月
完全不同的:
牺牲、烈士
词义扩大:
1.色古:
今:
2.病古:
今:
词义缩小:
1.臭古:
今:
2.金古:
今:
词义转移:
1.涕古:
今:
2.走古:
今:
(3)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风吹草低见牛羊
3.或师焉,或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4)偏义复词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以下几种方法共同组成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一个团队,多种方法灵活应用,沉着应对课外实词。
(1)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由熟悉的词语推断陌生的词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隐天蔽日
3.追亡逐北
(2)语法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并结合当时语境来判断实词的意义。
句子的构成: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练习
1.英雄的汽车人迅速重返蓝色地球。
2.一阵微风吹散了天边的浮云。
文言文实词判断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河
3.烟波微茫信难求
(3)语境判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友人惭,下车引之。
(4)知识的迁移
此种方法必须建立在一点的积累之上,主要源于课内文章、常见成语与平时练习时的积累。
暴秦之欲无厌
贪得无厌
(5)什么情况下考虑通假字
实词的本义和其他引申义都将不同时,可根据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原则考虑通假字情况。
(六)最后一招——以形断义
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
“振长策而驭宇内。
”“策”,从“竹”,本义与竹条有关,故“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禾”关五谷;“贝”关金钱;
“皿”关器具;“宀”关房舍;
“求”关毛皮;“系”关捆绑;
“纟”关丝织品绳索有;“歹”关死亡;
“月”关肉;“饣”关“吃”
(7)万能公式——代入检验法
代入原文,看上下文意思是否通顺。
【练习】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
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
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
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注释】①王右军:
王羲之。
②减:
不足。
③大将军:
王敦。
④钱凤:
人名,字世仪。
⑤
孰:
熟。
⑥从:
纵。
1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屏人论事
(2)大将军尝先出
(3)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4)于是得全
2.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
用原文的话回答。
三、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
(1)一般活用现象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1.驴不胜怒,蹄之
2.其一犬坐于前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2)使动用法
表示谓语动词使宾语怎么样,常译为使……怎样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把宾语当做什么,常译为以……为,把……当做
稍稍宾客其父
(4)为动用法
谓语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为宾语实行某一动作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练习】
1.邑人奇之
2.父利其然也
3.父异焉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伤仲永
6.自
(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7.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8.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二课时
中考重点文言虚词及用法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6.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君而有意,相期日中。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私心》)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将何以理天下乎?
(《强项令》)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包拯》)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四知》)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后面的动作是前面的动作的目的。
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4.表并列、承接、递进、修饰关系时,与“而”用法相同。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③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称善者久之。
(《细柳营》)③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③我之谓也。
(《秋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订鬼》)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
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②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为
(一)名词
译作“做法,行为”。
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动词
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可译为“是”“称为,叫做”“作,作为”“担任,充当”“做,制作”等。
如:
①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②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后一个“为”)(《公输》)
(3)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替”等。
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一个“为”)(《公输》)
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表示原因,译作“因为”。
如: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于
主要作介词用: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③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给”“到”等。
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④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⑤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②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6.表示二者关系,可译为“同,跟”。
如:
故燕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
第三课时
(一)重点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
基本形式:
(1)“……者,……也”。
例: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
(2)“……,……者也”。
例: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连说)
(3)“……者,……”
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4)“……,……也”
例: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5)“……也”
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
吟鞭东指即天涯。
(己亥杂诗)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黄生借书说)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
1、斯是陋室,惟吾德。
(陋室铭)
2、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例:
1、非天质之卑
2、兵革非不坚利也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例: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b蒙后省 例:
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c对话省 例:
(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
1、投(之)以骨。
(《狼》)
2、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例:
1、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例: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
”
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
(4)状语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
1、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告之于帝。
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1、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例: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
例: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
例: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
例: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
1、……如太行王屋何?
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
2、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
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
何以战
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第三课时
(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
①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准确把握。
②从宏观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基本原则:
留:
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
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
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
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第三课时
(3)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1、看虚词,定句读。
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
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例: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4.修辞法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6.检查方法。
回到原文中,看语句文理是否通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文言文 阅读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