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278137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63.65KB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
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
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
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
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
爱美是人的天性。
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
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
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威、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
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
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
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
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
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
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
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
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 中国笺纸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它国家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像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C. 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C.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D. 文章联系现实,引出笺纸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笺纸中的诗词,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让唐诗宋词得到了普及。
B. 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 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也就谈不上在笺纸上写信了。
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D. 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答案】
(1)B
(2)C
(3)C
【解析】【分析】
(1)B项,“其它国家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像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文中说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并不是“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C项,“文章……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从头至尾都没有采用引用论证。
故选C。
(3)A项,“都让唐诗宋词得到了普及”错误,第四段说的是“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选项忽略了“很大程度”这一限制词。
B项,“……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错误,从文中来看,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选项以偏概全。
D项,“因为……所以……”错误,选项因果倒置,文中说的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
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选项把二者的关系弄反了。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不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不仅严重地冲击了当下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更加深了人类现代生活的风险程度,极大地增加了个人生活的流变系数,使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在物理空间的维度里,人们在血缘的身份确证、地缘的时空限制和业缘的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着有限的交往。
然而,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交往主体以符号化的形式开展着全新的网际交往。
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构成了虚拟主体的符号化表达,使得虚拟环境中的交往主体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生理、地域和身份的束缚,增强了交往的自主性,丰富了交往的形式。
但是,新型交互模式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
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与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相伴而生,虚拟生存虽然改变了现代人的技术体验和空间体验形式,但也滋生着现代生存的深层焦虑。
虚拟主体是一个符号,进行着自觉选择下的行为体验。
现实生活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的不同境遇和生活规范将造成“本我”与虚拟主体“网我”的分离甚至对立。
自我生存方式的分裂,带来的不仅是自我认同的危机,更遮蔽了“本我”的真实性,严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巨大的革命力,在为人类创造超越现实、实现自我、追求解放的条件和手段的同时,也逐渐深化成为一种框架,使人类反被置于技术的框架之中,正如马克思当年指出的: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现代技术的无节制扩张,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形成了巨大的科技漩涡,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
事实上,原始的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但现代技术的崛起,魔幻般地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导致人与自然、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
这种片面性的急剧扩张所形成的科技漩涡,无情地将人类抛入一个机械力高度发达,但生存危机丛生的世界之中,技术逻辑约定着人的生存逻辑,从而使人文价值和人的生命意义走向了失落。
在网络信息空间里,人们在面临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多元价值交相激荡、多元信仰交相碰撞的文化样态的同时,还受制于技术理性的支配,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假设技术理性被不断泛化成主导其他更改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被认定为这个时代人的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那么,根植于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便彻底地失去了价值根基。
这样,科技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制约了人文文化。
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人文理性和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矛盾加剧了科技文化与人文诉求的断裂,彰显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褪去了人文价值更改的关怀,这种人文失落必然滋生着文化的嬗变。
(摘编自王丽鸽、李炳毅《试论网络社会下人的虚拟生存与全面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与高新技术冲击当下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加深人类现代生活的风险程度有关。
B. 与物理空间不同,在虚拟空间里的网际交往中,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
C. 原始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而现代技术在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作用。
D. 人在网络信息空间里,除了面临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等文化样态,也受到技术理性的支配,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空间扩大、科技涡和文化嬗变三个结果阐述网络时代人的发展的困境。
B. 文章除了阐述网络社会带来的现实症结外,也提到了其带来的好处,有辩证意味。
C. 文章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有关言论,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作用。
D. 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虚拟空间对人生存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导致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滋生现代生存的深层焦虑。
B. 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本我”更真实,两者可能产生分离甚至对立。
C. 现代技术的巨大张力使人们自觉主动地按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使人文价值和人的生命意义走向了失落。
D. 技术理性如果成为主导其他理性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会制约人文文化的发展,甚至会使人类失去人文价值理性的关怀。
【答案】
(1)B
(2)A
(3)A
【解析】【分析】
(1)B项,夸大其词,“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错,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但不意味着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
故答案为B。
(2)A项,“空间扩大”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其导致的结果是人格裂变。
故答案为A。
(3)A项,强加因果关系,“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与“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B项,“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本我'更真实”于文无据。
C项,“自觉主动地按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错,人在技术张力下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
⑴B;⑵A;⑶A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拔草
李娟
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
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须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
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
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
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
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
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
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
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
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
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
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
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
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
“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早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
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风依然很大。
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
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扇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
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
我们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迎风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
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
“啧!
今天捡了这么多!
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
“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
这群死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
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糟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
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死。
由于嘴尖的原因,一个个特能挑食。
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
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的。
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
每次注满水后,它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
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
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
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
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
“鸭!
”它们就“啊!
”地回答一声。
我妈要是叫:
“鸭鸭!
”它们就:
“啊!
啊!
”我妈:
“鸭鸭鸭!
”它们:
“啊!
啊!
啊!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到自行车,透露了家中生活的贫苦,所以我与妹妹外出拔草也就成了理应之事,妹妹那么能干好强也与此有关。
B. 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新疆拔草时节自然环境的特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
C. 文章结尾对鸡鸭的描写活灵活现,例如写鸡“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鸭子“扭着身子假装游泳”,细节中富含农村生活气息。
D. 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
(2)结合上下文,谈谈“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这句话的含意。
(3)作者在“拔草”时感到刮大风的天气也是幸福的,围绕“拔草”,其实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请从文中举出三处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苞谷地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渺小的人走在其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
②每隔不远就垛着的干草堆,是在生活之路上努力行走留下的印迹,对抗着这种消失。
(3)①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②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
③捡草拔草途中欣赏造化的伟大神奇美丽,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有微妙的幸福;④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⑤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
【解析】【分析】
(1)B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
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
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
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风依然很大。
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
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扇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
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等分析可知,“直接表现”不准确,应是间接表现。
故选B。
(2)结合“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分析,苞谷地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而人走在这样的路上,显得太渺小了,像消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一样。
结合“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分析可知,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留下生活的痕迹,对抗着这种消失。
(3)结合“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分析,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结合“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分析,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结合“回到家,我妈说:
‘啧!
今天捡了这么多!
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分析,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结合“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
这群死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的……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等分析可知,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苞谷地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渺小的人走在其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
②每隔不远就垛着的干草堆,是在生活之路上努力行走留下的印迹,对抗着这种消失。
⑶①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②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
③捡草拔草途中欣赏造化的伟大神奇美丽,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有微妙的幸福;④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⑤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此题注意抓住“这路”“消失”等关键词语。
“这路”指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的苞谷地,“消失”指渺小的人走在苞谷地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围绕中心谋篇布局作用的分析能力。
在给文章布局谋篇时,应该主要从三全方面考虑进行:
①根据主题进行布局谋篇;②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布局谋篇;③根据具体的文体进行布局谋取篇。
围绕“拔草”,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比如只能捡别人割剩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
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
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
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
相比较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高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训练 经典 题目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