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docx
- 文档编号:29265457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1.19KB
《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docx
《《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
2006-2013十大语文差错
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
“鸡(土从)菌”(由于无法输入该字,暂用“土从”括注,下同,望谅解)误为“鸡枞菌”。
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题jīcōngjūn,荧屏公布的答案为“鸡枞菌”。
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土从)菌”,“(土从)”应读“zōng”。
鸡(土从)菌,食用菌的一种,由于生长在泥土中,所以字从“土”。
味美如鸡,俗称“鸡”。
后来为表示生物类别写成了“鸡(土从)菌”。
“枞”有两读。
读“cōng”,木名,冷杉;读“zōng”,地名用字,安徽省有“枞阳县”。
二者都与食用菌无关。
二、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知识差错:
“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
浙江省2013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里有一句名言:
“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
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
”试题把说这句名言的“英国作家戈尔丁”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知悉这一情况后,迅即召开高考情况通报会,承认了这一差错,并向全体考生道歉。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的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三、“王立军叛逃”案报道中的用词错误:
“服法”误为“伏法”。
2013年,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有媒体在报道中说:
“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
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
“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是一种客观事实;“服法”指犯人服从判决,是一种主观态度。
四、“棱镜门”报道中的用词错误:
“泄密”误为“泄秘”。
在“棱镜门”事件报道中,“泄密”是一个高频用词,但多家媒体把“泄密”误为“泄秘”。
“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秘”强调内容隐蔽,客观上不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等;“密”强调隐蔽内容,主观上不让人知道,如“密谈”“机密”“泄密”等。
二者不宜搞混。
五、“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
“蜇人”误为“蛰人”。
2013年陕西南部秦岭等地,曾发生严重的胡蜂蜇人事件,导致数十人死亡。
有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蜇人”的“蜇”误写为“蛰”。
“蜇”和“蛰”字形相近,但音、义皆不同。
“蜇”读zhē时,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蛰”读zhé,是蛰伏的意思。
六、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
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军”。
文化新闻报道中常出现“文职将军”一词,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时,不少媒体就常用到这个称谓。
在我国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享受将官相应的工资标准、生活待遇,但并没有授予相应的军衔。
在我军法规条例中,并无“文职将军”这一名称。
2013年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
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不得称将军或者文职将军”。
七、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的一个词:
“弑”。
2013年10月浙江温岭市某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持刀捅伤,其中一位医生不幸遇难。
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称之为“弑医案”,有篇新闻标题就是:
《温岭弑医案,医患调解机制为何“失灵”》。
“弑”是古语词,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不能用“弑”字。
八、汉字书写中经常写错的字:
“冒”。
“冒”人人都认识,但很可能落笔即错,有人说是汉字中的“第一易错字”。
“冒”上面部分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不少人误写作“曰”或“日”。
汉字中还有一些以此作部件的汉字,如“日冕”的“冕”、“玳瑁”的“瑁”等,《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在书写时都出现了错误。
九、律师公文中的用词错误:
“受权”误为“授权”。
为了解决纠纷,企业或个人有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
接受委托后,律师常为当事人发布“律师受权声明”,但“受权”常被误成“授权”。
“授权”即把权力授予他人,“受权”即接受他人赋予的权力。
律师接受企业或个人委托发表声明,是“受权声明”,而非“授权声明”。
十、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
“羊蝎子”误为“羊羯子”。
羊蝎子是一种常见的大众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状像蝎子,俗称“羊蝎子”。
因蝎、羯形似,不少街头饮食店的店招中,将“蝎”写成了“羯”。
“羯”读jié,有两个意思:
一指羯羊,即阉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匈奴的一个别支。
“羊羯子”说不通。
《咬文嚼字》公布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
“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
郝铭鉴昨天介绍说,自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但几十年来,该字一再被念错。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
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
“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
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
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
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
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
今年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清海将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影星归亚蕾,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
五、在报道抓捕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疑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女明星错用“贱内”。
2012年7月,大S发布一条微博说:
“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
”网友一时议论纷纷。
“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是男人对别人称说自己的妻子,大S显然错了。
犯类似错误的还有主持人朱军的“家父”一例,2007年他曾在节目中对嘉宾毛新宇说:
“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
”而“家父”应是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辞。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
今年影星张国立在一份因儿子张默吸毒而代其道歉的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
“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
2012年10月,王志文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
“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
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
2012年,针对钓鱼岛事件,中国大陆与台湾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很多人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
“阋”音xì,意为争吵。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
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
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
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
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错误地以“零”代“〇”。
比如,“二零一二年”是错误写法,应该是“二〇一二年”
2011年中国十大语文差错
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
“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
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
復/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
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
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
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
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
“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
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
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
“铊”。
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语言专家指出,“铊”是一个冷僻字,也是多音字。
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
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
铊的化合物有毒。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
泄露/泄漏。
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
语文专家指出,“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
而“泄漏”则使用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使用“泄漏”。
七、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
村长。
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
相声小品中也常说“别把村长不当干部”。
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
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
准确的说法应是:
“15摄氏度”“20摄氏度”。
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
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
“家具”误为“家俱”。
“具”,义为器具、用具。
“家具”即床、柜、桌、凳等家庭用具,故用“具”。
“俱”,义为全、都、一起,如“面面俱到”“与生俱来”。
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副词,两者不容混淆。
2010年中国十大语文差错
一、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
美轮美奂。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
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二、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
黄浦江。
“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三、经常被混淆的词是:
截止/截至。
“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四、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
囊括。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
侧目。
如:
“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
”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
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
晝。
“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
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
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七、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
“精粹”误为“精萃”。
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
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
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八、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
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九、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
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
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十、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
无时无刻。
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
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
“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
“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
位。
如:
“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我是一位歌手”。
作为量词,“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也不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
首当其冲。
如:
“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
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
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
“己丑年”错成“己醜年”。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其实“己丑年”里的“丑”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
故里。
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
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
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人名错误是:
“貂蝉”错成“貂婵”。
如:
“貂婵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一”。
《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在汉代,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菜名错误是:
“宫保鸡丁”错成“宫爆鸡丁”。
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其烹饪方式是爆炒,因而得名“宫爆”。
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
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据说,丁宝桢的家厨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因此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
“帖”和“贴”。
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
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词。
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
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经常出现的用词错误是:
“兴亡周期律”错成“兴亡周期率”。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
“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
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
“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
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他的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
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
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读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uè乎”。
二、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
三聚氰胺。
2008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使三聚氰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氰胺”应读qíng’àn,但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尤其是“氰”字,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氰化钾”“氰化钠”的“氰”读成qīng,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误读。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
“震撼”误为“震憾”。
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
“撼”为手旁,义为以手摇物;“憾”为心旁,义为心有缺失:
两者形近而义殊。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
“故里”误为“故裏”。
大凡景点都会重点介绍当地名人,告诉游客某地是某人“故里”。
有人误以为“里”的繁体字是“裏”,结果在用繁体字书写的说明牌中,“故里”往往误为“故裏”。
其实“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
狙击/阻击。
如:
“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角狙击赤潮”。
两处“狙击”应为“阻击”。
“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不同:
“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
营利/盈利。
媒体新闻中,经常把“非营利机构”误为“非盈利机构”。
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
期间。
如:
“期间,我曾三上北京”“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
两处“期间”应为“其间”。
“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
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
望其项背。
“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
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如“怎能望其项背”。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
存款准备金率。
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
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
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
索隐派。
近年来“红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引派”。
“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
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
“家父最近身体好吗?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
无间道。
如:
“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
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
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
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
戴上紧箍咒。
如:
“给权力戴上紧箍咒。
”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
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
州/洲。
如:
“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
“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
“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
娈童。
如:
“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
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
“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
权力/权利。
如:
“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
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
唇枪舌战。
如:
“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
”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
“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
碳烧(烤)。
如:
“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
“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
“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
吋。
如:
“52吋液晶电视”。
“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
“海上升明月”。
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
象。
如:
“就象树一样挺立着。
”“象”应为“像”。
“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
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
丙戍年。
如:
“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
”“丙戍”应为“丙戌”。
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
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
神州六号。
如:
“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
”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
“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
即/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咬文嚼字 语文 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