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9256916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19KB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docx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工作报告
依安县第四小学
2008年10月18日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工作报告
2006年12月我校申报了黑龙江省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得到立项批复,自课题立项至今,在省市及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此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及初步成果。
本课题研究完成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6年3月——2007年1月)学习阶段。
完成了学习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理论。
在中国现代教育教育网申请了空间。
课题组成员明确了分工。
第二阶段:
(2007年2月——2007年9月)准备阶段。
确立了实施方案,完成了校园网的硬件建设,确定设计CAI课件类别,并充实了网页中的科研相关内容。
第三阶段: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研究实施阶段。
全面展开研究,撰写论文,实践多媒体网络课型。
现课题研究正进入研究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等要求,推进课题研究进程,基本上完成了课题研究的计划要求。
主要完成的研究目标和成果有:
1、开展对比性课程教学实验,研究传统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合理高效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
我们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行动法、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
传统课程教学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结构与体系。
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充分驾驭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
提倡班级授课制,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态目标的培养,等等。
传统课程教学不足为:
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
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
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
有些教学资源内容除了有每节课的精讲资源外,还包括教师的上课讲义、自学光盘、名师讲座、针对性专题讲座及各种相关的网站资源连接。
这样使网络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而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形式多元化,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可以是在线的,也可以是非在线的,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论坛等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等客观条件来自主地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并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玩转媒体,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
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学生有限,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教学实践中,从多角度深入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并形成适应课程知识特点的,信息技术与之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对此研究目标我们课题组人员在不同学科中不断探索,分工合作。
通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能够适用于各学科的不同教育教学要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效地辅助教学。
(1)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易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授《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以去北京参观的情境中学习。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唢呐……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让学生逐一辨识;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国的“腰鼓之乡”——陕西安塞。
再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苍茫的天底下,隆起一座黄土高坡,数百名头扎红巾、敲着腰鼓的陕北汉子,伴着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鼓声由小到大,直至震天动地。
汉子们行进着,狂舞着,脚下扬起黄色的尘埃……什么是安塞腰鼓?
不用多解释,学生已经感受到了。
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2、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当我们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学生可借助相关课件及网络提供的信息,通过网络教室获得个别指导,以便较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3、信息技术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研究性学习。
它可以设置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进行研究,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扬弃。
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还有助于构建“交互性”的学习方式和氛围。
在网络世界里,师生可以利用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进行充分的沟通。
比如,我们可以开辟“校园网”,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师生交互,直接对话,并实现多元交互和即时评价与反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加入,随时退出。
从而使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学习与交互信息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4、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
如高年级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方法推导时,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把要用的图片制作好,上课时可以方便的调出来让学生看。
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它们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
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5、多媒体电教手段促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些传统电教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可以同时表现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功能,而计算机最具魅力、最能显示多媒体特点的技术——人机的交互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计算机可以控制某些对象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
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涂擦黑板的不方便。
另外,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纳税》一课,通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网页,让学生自己在信息平台上浏览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通过QQ群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一个直接的沟通,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环境下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学习过程,养成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利用其超文本性以及网络连接扩展性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理想设计。
二、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1、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
2、此课题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3、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课题研究的教师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4、不同学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不同课型的优势互补模式研究等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三、课题研究下一步工作。
1、继续按照课题研究的计划实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2、选取不同学科内容与不同课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系统研究,加强研究的成果共性和理论层面的提升,使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3、在研究过程中,继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视频资料;加大反思力度,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加强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4、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工作结合进行。
课题组继续组织课题组、备课组、教研组等教学研讨活动,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
5、积极参加中央电教馆、省电教馆及其他教学单位组织的与课题有关的各种会议及活动,创造条件邀请专家指导本课题研究,使此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可预期成果。
此课题研究即将进入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根据目前课题研究现状,可预期成果主要有:
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教学设计及开发的相关教学资源。
课题负责人签名:
柳士俭
2008年10月18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环境 教学 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