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7页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9253180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18.73KB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7页含答案解析.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7页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7页含答案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7页含答案解析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高考考点
考查重点
关注热点
(1)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移风易俗”做法。
(2)关注“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起,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
一个正确态度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一个关系
文化继承与发展
两个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种形式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四个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状元笔记
1.[速记]
2.[图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图示
,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复习本考点,要求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知识归纳】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具体地说,对待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特别提示:
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
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为传统文化存在积极的作用而对其全盘肯定,或者因为其存在消极的影响而对其全盘否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重点突破】,1.正确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全面发展。
(3)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它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大范畴,包括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包括其糟粕。
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1)从传统文化自身看: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从时代的需要看: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时代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
所以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
高考警示,高考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上切入,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往往又放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上,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高考考查该考点时经常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等知识点联系起来。
命题角度 传统文化的继承[预测题型:
选择题、主观题]
高考地位:
三年7考。
2012福建,2012安徽,2011北京,2011天津,2011海南……
【典例】(2012·福建文综,33,4分)下列选项能体现漫画寓意的有( )。
①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④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解析 漫画是指由于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从而影响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这说明如果不能批判地对待传统文化,就会影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故③④符合漫画寓意,应选D。
文化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①观点错误。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②观点错误。
答案 D,对应训练,
【训练1】图片是一幅网上给烈士祭祀的画面。
网祭也是祭祀文化的一种传承。
网络可以虚拟,保留了传统祭祀的许多符号和记忆。
这说明了( )。
A.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的,其具体内容要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D.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文化选择
解析 “网络可以虚拟,保留了传统祭祀的许多符号和记忆”,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清明节的祭祀文化一直被保留下来,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但是没有体现其民族性,A、C两项和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
答案 B
【训练2】在我国,有很多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于如何存续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同学们收集到如下观点。
观点一:
我们在存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时,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
如,崇尚正直、珍爱生命、团结互助、自力更生,这是端午佳节赋予我们的新感悟。
观点二:
存续和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创新过节的形式,努力营造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良环境,以此来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
观点三: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也必然要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实现存续和弘扬。
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要体现包容性,主动吸取它们的积极成分,但我们也绝对不能失掉民族固有之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你说一说上述三种观点的正确性。
解析 本题以对传统文化的几种看法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存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措施的理解。
观点一强调的是存续和弘扬传统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观点二强调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观点三强调存续和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答案
(1)观点一的正确性: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2)观点二的正确性:
①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而文化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注重创新过节的形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所以要努力营造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良环境。
(3)观点三的正确性: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掌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知识归纳】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重点突破】
1.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区别:
①内涵不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的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指的是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②强调的重点不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2.全面认识教育的文化力量
知识角度
教育作用
文化的
特点
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
经济相
互交融
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与人
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正在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高考警示
高考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知识的考查会集中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其中需要特别关注两点: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不能错位。
(2)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存在先后顺序、孰轻孰重的问题。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比为情境。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注意将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相结合构建知识网络。
命题角度 文化的发展及影响因素[预测题型:
选择题、主观题]
高考地位:
三年8考。
2012北京,2012海南,2012课标全国,2012安徽,2012江苏……
【典例】[2012·课标全国,39
(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寿域神方》记载:
“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
”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
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围绕科技,材料主要讲了科研人员利用现代科技开发了新产品,实现了文化创新;改进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建立资源基因库,促进了文化传承;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促进了文化传播。
总之,科技促进了文化发展。
答案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对应训练
【训练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 )。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解析 “古城复兴”属于文化继承,扬州通过古城复兴,“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体现出文化继承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前提,因此选A。
B、C、D三项与题干联系不够紧密,应排除。
答案 A
【训练2】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撰、修订了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级的议论。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这表明( )。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的活动
B.思想文化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C.思想只要对立就可以统一
D.文化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
解析 孔墨老庄发表纵横八级的议论属于思想文化运动,“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说明思想文化运动促进文化发展,故答案选B。
答案 B,
新闻播报
■材料一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12年9月26日至9月29日在曲阜孔子研究院举行。
①本届大会以“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为主题,在此主题下,确立了儒
家伦理与市场伦理;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三项议题。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和中国大陆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儒学研究专家参加了本届大会。
材料二 ②儒学倡导“仁义”,推动“仁政”,旨在尊重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利,建立有秩序、能够和谐相处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这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儒学倡导忠孝信义,加强品德修养,鼓励不断学习,主张守规矩有秩序地生活,有利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整
体素质;儒学主张变革社会,推动民主管理,用法规约束官员的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学这种开放豁达的胸怀有利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和谐世界的发展。
考点对接
①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1.第五届儒学大会代表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孔子学院代表、孔氏后裔及当地民众共3000余人参加。
这是通过________来传播儒家文化( )。
A.人口迁徙B.教育,C.商业贸易D.文化活动
解析 第五届儒学大会属于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传播儒家文化。
答案 D
2.28年来,孔子文化节始终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经贸科技交流合作这一理念,办节质量逐渐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城市的名牌、地方的文化品牌。
这表明( )。
A.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基础性作用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对政治、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 孔子文化节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文化对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B错误,A、C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3.中共济宁市委一直注重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使孔子文化节成为真正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这对于提高孔子文化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做法( )。
①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国家职能 ③坚持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④坚持了科学执政,依法行政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党不能履行国家职能,故②错误;党不能行政,只能执政,故④错误。
答案 A
4.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弘扬儒家思想的意义。
提示 弘扬儒家思想也就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解析 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其意义,即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两个方面回答,对我国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弘扬儒学中的精华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弘扬儒学中的精华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5.分析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提示 正确对待某一事物,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出评价,也就是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解析 首先指出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然后明确对待精华和糟粕的态度;最后点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答案 ①儒学作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儒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儒学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儒学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③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使之与社会、时代相适应,体现时代性。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5小题,共60分)
1.2012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三号将于2013年下半年发射,“嫦娥”是中华民族对未知月球的传统叫法,以“嫦娥”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
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B.相对稳定的特点
C.特有的包容性D.博大精深的特点
解析 “嫦娥”是传统叫法,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B不能体现;C、D两项不是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案 A
2.2012年9月30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
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
C.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D.它具有相对稳定性
解析 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故应选A;B、C、D三项都是对传统习俗的正确理解。
答案 A
3.2012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3周年的日子。
孔子的思想智慧、人格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变革和进步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 )。
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 孔子的思想智慧、人格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变革和进步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稳定性。
故选C项。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4.数字图书馆广泛建立使大量的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化形态,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和“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已经启动。
这说明( )。
A.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C.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D.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本题以数字图书馆广泛建立使大量的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化形态为背景,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表明的是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B项正确反映了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应选。
C项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问题;D项与材料联系不密切,应舍去。
答案 B
5.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解析 本题以温总理“以诗言志”为背景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B项正确表达了题意,A项表述错误,C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错误。
答案 B
6.2012年11月1日~8日,以“同拜中华始祖,共祈神农福地”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活动在湘举行。
两岸5000多人参与共祭,盛况空前。
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
解析 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说明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④不能体现。
答案 B
7.“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身着古色古香服装的中小学生,用明快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吟唱着一首首古诗词。
这样做( )。
A.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B.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有利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D.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解析 全面继承和抵制都表述错误,A、D两项不选;古诗词不能与先进文化等同,B项不选,因此选C项。
答案 C
8.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
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解析 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①③观点错误。
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答案 B
9.诵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24 课文 继承 文化 发展 17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