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人物画艺术特点.docx
- 文档编号:29251754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482.86KB
工笔人物画艺术特点.docx
《工笔人物画艺术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笔人物画艺术特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笔人物画艺术特点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造型特点
中国写意性的艺术观与“以形写神”造型原则,在绘画中的最初落实与实践,即是通过工笔人物画完成的,并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得以完善,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很早即脱离了以形写形的束缚,既不拘泥于形物,又不特别看重视视觉对象的真实。
因此,主客合一的形态即成为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典型特征。
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虽然工整严谨,但人物的形态却是既尊重客观的相对真实性,又强调主观意志。
它利用线作为人物造型的基本骨架,不仅巧妙地解决了艺术创造与客观物象形态的对立关系,而且利用线的变化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可赏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两种基本形态。
其一为人物造型的外在形态与客观对象相对接近,强调形成在相对写实的基础上传情达意,力求塑造出的人物形态与客观对象、画家心境达到情感合一。
利用严谨工整的造型,相对客观地表现人物形貌,于平和典雅中自然地表达出精神意蕴,使客观与主观、外在美与在美融而为一,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如造型相对写实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
其二为强调主观体悟,以独抒灵性为主旨,对人物造型进行大胆夸、概括、提炼,形随意至,以神写形。
形的外在表象虽然与客观对象的外型相去较远,但却于稚拙、天真中表达出一种造型的特有韵致。
如造型夸变形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
以上两种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基本形态,虽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有见仁见智的不同,但外型单纯、涵丰富却是工笔人物画造型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的造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而单纯化的工笔人物造型,由于舍弃了繁复的变化使作者的主观意向更加宜于与造型目的有机衔接,也更易于表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因此,造型的涵也就更加丰富。
这是着意于光影变化与色彩表现的人物造型所无法比拟的。
工笔人物造型的单纯化主要是指外型与以线概括后的在艺术表现而言,并不排除细节的刻画,而且也正是由于细节刻画所产生的丰富而微妙的变化,才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于简中寓丰富,既概括简练又十分耐看,造型特征也愈加典型。
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特征首先体现在线与色的结合上。
线在色取胜的工笔人物画中具有骨架的作用。
线在工笔人物画中,不仅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合而为一的意象性,明确肯定地概括表现了人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形体质感,并且具有强化在神态特征的功能。
同时,线的使用又寄托了画家的情愫,展现了画家的个性与艺术修养,使意与形汇,情与物融,当线所体现出的这种独立审美价值与色彩而为一时,则不仅极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功能,而且构成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形式特征。
白描法不仅在中国画技法体系中具有独立性,也是工笔人物画赋彩画法的基础。
自北宋江大画家公麟使白描法由人物画的“粉本”中脱颖而出之后,白描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国画技法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时至今,白描法对于中国画的学习,更具有了使学习者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树立正确的造型观念、提高造型能力、理解和掌握中国画用线的组织和运用规律的重要意义。
就工笔人物画白描法的技法而言,掌握线的运用和组织方法则是其最基本的程式规律。
线,作为工笔人物白描法惟一的表现语言,从结构出发,以线造型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原则。
但由于中国线描艺术特有的绘画审美情趣,线的运用既表现了对象,又表现了自身。
表现了对象是指利用线各种方式的组合排列,相对准确生动地塑造了形象;表现自身则是指线的组合排列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中国线描艺术特有的表现程式,使线具有了意蕴的特有美感,强化了线的形式趣味,而且使线的运用方式带有了个性化的特质。
程式,是艺术规律,也是对线条的组合排列艺术化的制约,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
当程式规律的运用与生活物象的特质融汇为一体时,线的运用不仅可以达到表现生活对象的目的,而且体现出了民族性的审美品格,这同时也是东西方绘画用线方式上的明显区别。
工笔人物白描法的表现程式主要体现在线条的组织方法,可分为头部、衣纹、手脚3个部分。
笔墨、色彩与新技法运用的基本原则
笔墨、色彩与新技法的运用不可脱离生活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石涛在画语录中已十分透彻地说明了笔墨与生活的关系,色彩与新技法的运用亦然。
但同时他又认为:
“能受蒙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画家的笔墨功力发展不平衡,其根本原因在于蒙养(技巧与修养)与生活(生活体验)的不平衡。
所以,笔墨与色彩及以及新技法的出神入化,生活与蒙养是至关重要的条件。
生活是笔墨、色彩与新技法产生的基础,学养是提炼与发掘其美感的前提。
中国绘画的传统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但当初的创造邓是来源于生活。
师古人之迹,固然是为未来的创造所作的必要准备,但重在师古人之心。
传统的学习、笔上的功夫毕竟是一种表象,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维方法才是传统的本质。
只有面向生活,以生活作为创造的基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积累和蒙养的勃发才会产生创造的冲动;笔墨、色彩以及新技法的产生才会是心灵的迹化;才会不同于前人,有别于他人,从而在创造中得到本质的满足。
笔墨当随时代
自石涛提出可谓振聋发聩的“笔墨当随时代”后,其冲击力至今不衰。
中国画的笔墨观,不仅仅源自生活并服从一定的主题容,同时又是时代脉搏和作者心态,情感的直接反映。
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不是指笔墨要与时代的政治脉搏同步。
在历史的长河中,辉煌的时代未必能产生艺术巨匠;没落的时代也出现过艺术大师。
但时代不同,人文心态、审美观念也必定不同,因而必定导致艺术追求的不同。
这种种不同于前人的艺术追求,即是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奠定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艺术特色。
传统的笔墨与色彩运用,其艺术语言可谓发展到了极致,写意文化的书写成就和色助墨光的主从关系,在世界艺坛中堪称独树一帜。
虽然它极其典雅精湛,如何向生活深层索取,向其他画种优化选择、优势互补,为中国画的笔墨与色彩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活力,便是中国画新技法产生的原因。
而如何利用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观念的结合,创造出既不失民族特色,又富有新的形式美感和时代气息的中国画,则是当代画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墨当随己意
时代的更移,艺术样式的演变,是人的主观创造意识的体现。
因此,笔墨与色彩以及新技法的匠心独运,是艺术创造的个性本质特征。
艺术创造当随已意,其追求体现着自己的意图,作者素质的优劣决定了笔墨与色彩运用的优劣。
追随时尚和模仿前人,都是盲目性的表现。
已意来自于使之动情的生活感受,没有生活感受的技法创造不会发之于情,自然也不会应之于手;已意来自深厚的蒙养,没有蒙养不可能完成对生活感受的提炼乃至升华;已意来自于情感,自身的气质、心态、个性等主观因素决定了艺术创造手法的种种变化。
已意可以说是中国画种种技法的承革演进和运用发生转机的重要因素。
早在宋代,轼就已提出“画适吾意”“施为巧赡“的艺术观点,因为通过已意强化意念,是摆脱繁杂、完成升华的过渡,凝重老辣还是清丽娟秀因人而异,不必过分强求。
以自己情感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去感悟妙境,才有可能使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达到意超物表,墨妙天下的至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笔 人物画 艺术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