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可编辑版.docx
- 文档编号:29248517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16KB
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可编辑版.docx
《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可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可编辑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可编辑版
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8年3班李承珊这个寒假,学校再次让我们做关于假期的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假期作业的惯例,之前,这个作业我没有特别的重视,所以之前并没有参加之前的评比。
这个假期,这个作业我将会好好完成。
放了寒假了,2017年有两个九月,所以这学期的时间较长,放假较晚。
一到了假期,同学们一定在家里都规划好了自己的假期。
随着寒假的开始,也寓意着快要过年了。
春节,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我国每年都要庆贺的大事。
再说春节习俗,有人说,不就是吃饺子、放鞭炮吗?
其实不然,我国各地人民的春节习俗都是不一样的。
想要了解?
我会一一介绍给大家。
我国异地的春节习俗:
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祭灶在河南,春节的祭灶仪式尤为重要。
这主要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只有一个儿子,两人非常疼爱他,可没办法,家中贫困,只能让儿子上煤矿去挖煤。
有一次,老汉去探望儿子,在路上遇见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交谈中得知,光脚片是阎王派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儿子,光脚片应允,让他别告诉别人。
此事过了三年之后,在腊月二十二晚,老汉将此事讲给自己的老伴,谁知被灶神听去禀告了玉帝,玉帝随之收回老汉的儿子,惩戒了光脚片。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丰盛的年夜饭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
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
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
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
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
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
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
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
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
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
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
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
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
"拜茶"分两部分:
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
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
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
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广州:
年三十行花街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
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拜神凌晨祭祖拜神,杀鸡。
起床焚香,放炮仗。
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年初二开年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
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
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
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穷鬼日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
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年初四神落天接财神回家。
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黑龙江农村与这略有区别: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
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黑龙江农村,按老规矩,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意思是水连续不断,什么时候都有。
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
1.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
灶王爷和财神要升天,即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像烧了,有的人家会摆些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3.腊月二十
六、七,要杀猪杀鸡。
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库房冻起来。
4.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
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天天做饭,也要歇歇,也要过年。
吃饭时,就取来热热就可以。
现在这样做的也不多了,面食买着很方便。
5.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
不仅人住的房屋贴,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
除了春联,还贴窗花剪纸、挂帖和年画。
6.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有家谱的人家,会将家谱贴上,没有家谱的人家,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供奉。
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
有一些人会印许多财神像到各家送,这是送财,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还要赏些钱的。
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
年夜饭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
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
晚上守岁。
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
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了解了这么多省份的春节习俗,原来各地的春节习俗是不同的。
接着,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数名族。
想不想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是怎样的?
让我一一介绍给大家。
壮族: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
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
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
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
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
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
做生意的人兴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在傣族春节习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春节习俗:
初
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
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
春节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云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女孩子抹着红脸蛋,眉间点个小红点儿,头上扎着红发结,穿来跑去,好不热闹,大人们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
初一中午年饭丰盛无比,但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彝族: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
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
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彝族过年前除催喂肥猪、酿好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堆柴垛”。
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
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朝鲜族:
春节早晨起来,首先洗簌干净,然后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
祭奠结束后,需进行新年第一次行礼,即所谓“拜年”。
在家人拜年时,接收拜年的长辈需要给小辈一些压岁钱;拜年时,公公婆婆除了给新过门的儿媳妇压岁钱,还会送一些诸如化妆品、头绳等小礼品。
家人百年后有祭祖的饮食做为早餐。
然后,小辈们又出门给亲戚或邻居的长辈们拜年。
春节的年饭一般为年糕汤、打糕、米糕、松饼等。
从春节那天起,各种民俗游戏会陆续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风筝等游戏。
这是我所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但其实,只要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才有过年的气息。
虽然各地的春节习俗也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大家都在庆祝同一个节日——春节!
这是我的实践报告,没有太过绚丽的色彩的文笔,只是想体会在人内心中的一份爱。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春节习俗作文800字
附送:
中国核专家林俊德事迹材料
中国核专家林俊德事迹材料
中国核专家林俊德事迹材料
中国核专家林俊德事迹材料原标题: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时代先锋)人物简介:
林俊德,福建永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3月出生,1960年9月入伍,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原总工程师,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2016年5月31日20时15分病逝在工作岗位上。
入伍52年来,林俊德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
(一)他叫林俊德,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
他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
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
4个月前,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
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长导管……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
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挪一下,都能让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
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他放弃了治疗。
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
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
他希望活得有质量,说不要勉强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手术。
与其治疗后卧床不起,不如最后还能争点时间。
他是闽南人,现在这个劲头,就像1960年大学毕业后西出阳关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几十年,一样倔强。
同事、学生、朋友、亲人赶到医院看望他,他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
”他让老伴在医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专门用做接待,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没有商量余地。
他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
插着管子工作没有效率,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他是癌症晚期,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身上抽出过2800多毫升积水,心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严重缺氧,平常的喘气比刚跑完百米赛还剧烈。
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呻吟,只有当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他才说有点儿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
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求,想尽各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9次。
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终于被放下地。
半小时过去,他的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几次问女儿眼镜在哪,女儿说,眼镜戴着呢。
这时候,很多人已经忍不住跑出去痛哭起来,怕他听到,还要使劲捂着嘴巴呜呜地哭。
他又接着工作了1小时。
最后的5个小时里,他陷入了昏迷,但不时又能听到他在嘴里念“ABCD”、“1234”,这些都是他在电脑里给文件夹排的次序。
老伴紧紧攥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边,翻来覆去地说:
“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
40多年了,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5月31日20时15分,他的心脏跳动不起来了,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
他没做完他的工作,这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医院科室主任张利华,54岁,扑通跪了下来,对着床头说,“林院士您安心地走,剩下的工作我们后人会接着完成。
”张利华看了30多年的病人,像这样面对自己生死的,是第一次见到。
得知他的离去,“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94岁的程开甲写来一句话:
“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三个遗愿:
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他埋在马兰。
最后一个,他也在病床上哑着声音和基地的司令员说过,算是他的一个要求。
司令员听完转身,泪打湿了满脸。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
人人都是戈壁里的一朵马兰花。
这个季节,马兰小院里的草长高了,杏也熟了,正等着他回去。
他说过,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让它们自由生长,戈壁滩长草不容易。
(二)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
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
他最初也没想到,个人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
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
“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
”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
正好,程开甲带着26岁的他匆匆赶到,说:
“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
”张爱萍看了看眼前不太面熟的年轻人,激动地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他当时带头负责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样子像一个罐头盒,用来测量核爆炸冲击波。
这是他拿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等,用土办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还拿到了国家发明奖。
那时候,他从浙江大学毕业也才4年。
他的家乡在福建永春大山深处一个偏僻乡村,少年时家中一贫如洗,曾经辍学,靠着政府资助上完了中学、大学,在大学里曾打着赤脚上课。
从浙大机械系毕业《中国核专家林俊德事迹材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春节 习俗 社会实践 报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