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x
- 文档编号:2924720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5.46KB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x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
三轮复习结束后,距离高考剩余大约一周多时间,此时考生往往心中烦乱,不知道怎么复习。
根据我的观察和教学经验,此时按照翻翻课本,看看笔记,或者依据《考试说明》及其试卷结构整理思路,梳理知识,平静心情,准备应试是比较好的做法。
据此,编辑本文,希望对考前学生的复习起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是: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
必考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部分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Ⅰ卷阅读题含甲必考题和乙选考题两部分,Ⅱ卷表达,主要是作文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
3题左右,约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7题左右,约35分。
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约2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
约20分。
(六)写作。
1题。
60分。
第Ⅰ卷阅读部分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一则阅读材料。
一般3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一般三道题应当有明确分工,如第一道题是关于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分析或转述的,第二道题是关于文中相关语句含义的理解、分析或评价的,第三道题是关于文章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或评价的。
但是,阅读题由于受到阅读材料限制比较大,材料决定阅读试题,因而也有变化,如根据段落、内容和议论方法等设计试题,命题比较灵活。
1.命题要领
①转述,是对原文语句内容换一种方式表述,是对原文语句进行同义变形的一种做法。
转述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变形后语义发生变化,命题做法主要有:
对象上张冠李戴,范围上弄错大小,动作上颠倒可能、将然、未然、正然、已然,关系上弄错因果、条件、主动、被动,等等。
②理解,是对原文概念或语句内容的解释。
理解经常出现的错误是解释不当。
命题做法主要有:
A.代词解释不当,弄错近指、远指、无定指等;B.解释时弄对象、范围、程度、轻重等;C.错误解释抽象、概括的内容,不能将抽象概念变成具体内容,不能将概括的词语解释开来或具体化等;D.将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时出错,如遗漏要点、添加内容等。
③分析,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命题做法主要有:
A.错误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段内层次不清,全文结构混乱;B.错判文章的主旨句、段落中心句、过渡句等;C.弄混文章线索、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等;D.文体特点不清,文章结构不明。
④评价与推断,评价是对文章思想、行文特点、表达技巧等的判断,推断是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前提或原理所进行的推理、推广、判断或指出相关联的事实。
命题做法的主要有:
评价不准确或无中生有,整合信息时杂糅基本概念和有关新知关系,推断时对象上张冠李戴,范围上弄错大小,动作上颠倒可能、将然、未然、正然、已然,关系上弄错因果、条件、主动、被动,等等。
2.答题技巧
了解命题做法有利于应试。
所以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要做到三点。
①论述类文章特点通读全文,标好段落,明确各段中心内容,注意过渡与衔接、首尾与照应,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
②画出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是、几乎等,关注论述类文章语言的特点和分寸。
③阅读试题,明确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找到题干或选项与原文语句的对应位置,区分辨别,发现差异,研判正误。
技巧有:
①找:
找找原文有没有(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②比:
选项信息与原文一段或几段内容相关,需要认真比较,不能简单机械地一一对应,如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比较可能性换必然性(说法绝对),将来变成现在(提前实现),将部分说成全部(扩大外延),将结果变成原因(因果颠倒),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有一说三(夸大作用),将未然变成已然等;
排除:
按照题干要求,按照正确(符合)的或者不正确(不符合)的选项要求,快速把握题干要求的内容范围,排除范围外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共7题)
(一)文言文阅读
1.命题要领
文言文阅读命题近几年共占19分,其中选择题三道每小题3分共9分,文言翻译二小道共10分。
三道题选择题分别是词语理解、人物特点理解和文章内容理解。
词语理解涉及对实词虚词的理解,一道题,主要有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
知──知道、懂得、了解、主持、管理);②古今异义(中国、亲戚、婚姻、指示);③通假字(知──智);④偏义复词(国家、窗户、人物狐狸);
虚词的用法,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以及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已、矣、犹、哉。
命题方式为对所给解释的判断。
人物特点理解是阅读文言文特有的试题,针对性强;
词类话用,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为状语,动词一般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对动、为动等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它词语活用为动词等。
特殊句式及用法近来较少直接考,一般体现在文言文翻译当中,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等。
人物特点理解是近年来文言文阅读保留的信息筛选试题,一般从文中找出有关传主品德、言行、做法的文言语句以及一些与此无关的文言语句,分组让考生辨认。
实质上这类信息筛选试题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直接感知类试题。
判断题最后一道题主要是就原文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
文言文翻译题一道,10分。
此外,还有文言断句,偶尔有省份考一道题。
2.答题技巧
①首先是通读原文,按传记文章的规律理解文章大意。
一般传记文章需要明确文章写了谁,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主要人物为人处事有什么特点,做过哪些事,有什么功绩。
如果是一件事,这件事的经过、结果如何,时间地点怎样,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几个等。
②词语理解要结合原文语境,解释要与原文上下文意思贯通,一般活用词都是词语本义在该文言文中的具体变化,注意紧扣上下文。
见实词的理解,将选项给出的解释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古今异义词一般按古代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一字(词)一解,双音节词要区别古今开同异义词。
检验方法是把所给含义代入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虚词解释要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注意辨明上下语句的关系。
区别实词虚词的方法是语法,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实词,处在状语位置上的虚词。
例如“殆不可治”中“殆”是副词,作状语,译为大概、恐怕……吧;“百战不殆”中“殆”是动词,作谓语,译为危险。
③人物特点的理解,在细读原文的基础上,运用排除法较好。
重点要排除的是叙述背景的话、旁人赞扬的话和作者评论的话,他们不属于传主的品德、言行、做法。
对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试题可以运用代入原文法,对照辨析。
将选项解释与原文语句对照,看变化在什么地方,一般错误都比较小,如顺序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关注时间地点、人物性格,关注体现原文中心、文章主旨的语句,关注分析议论的语句。
文言文翻译一般要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注意其中的实虚关键词语和文言句式,这两方面是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
衡量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答题技巧是,先研判分解,如找出译句中的动词,分清主语、谓语宾语等。
其次是逐字翻译。
按“加”,加语素,如“折颈而死”中“颈”译为“脖子”,“换”,即换说法,如“兔走触株”将“走”换成“跑”,“留”,即保留,如人、物、地、官等名词要保留在译句,“补”,即补全成份,如文言文省略句,翻译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补全成份,“调”,即调整词序,如倒装句的翻译,要按现代文语句顺序习惯调整,做到前后照应,关系正确,“删”,即删除,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如“者”、“也”、“哉”等,“猜”,即猜想,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语句,要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想,合理推断。
翻译要注意从原文整体出发,由面到点,力求语句通达,关键词翻译准确。
有人总结了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口诀,很管用,不妨记住它。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省略句子,适当补齐。
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查全句。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
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文言断句表面看来很神秘,实际上操作很简单。
先是读,读三遍,靠语感断句,句子读三遍其句法结构自动显现;再运用语法,找动词谓语,按“主—谓—宾”的方式,把握句子结构;最后综合使用文言文断句标志,如句未语气虚词标志法、句首发语词标志法、特殊句式断句法、谓语动词标志法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命题要领
【全面把握鉴赏要领,做到三练:
①练判断,②练理解,③练表述】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
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诗眼是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字或词);c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d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和特殊名词(领悟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
a.、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怀人、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联系其人其事;b.整体把握作品;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2.答题要领首
先能够读懂。
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
1>写什么(人事物景)2>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
(顺序:
意象──想象──画面[意境]──情感)3>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
总起来说就是:
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3.答题要领
①“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②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
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咏史怀古;c.边塞征战;d.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
③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④“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
⑤“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考前 梳理 应试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