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docx
- 文档编号:29244652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3.59KB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docx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第一章创伤与急救基本问题
骨折系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破坏。
绝大多数骨折为各种各样暴力所引起;也有一些少见的骨折并无明显外伤史,如病理性或疲劳性骨折。
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称为脱位。
骨折、脱位的诊断依靠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往往并无困难,但对于没有明显移位的成人骨折及儿童、青少年的青枝骨折需注意不可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以免漏诊;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严重创伤造成的多发性骨折也易出现漏诊,接诊时要注意全面检查。
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均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内容。
良好的复位及恰当的固定是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而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是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能力的关键。
软组织损伤较骨折、脱位更为常见,诊治过程中往往因骨折、脱位的存在而被忽略,但其却能直接影响到骨折、脱位的修复;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可因局部血供障碍而继发组织坏死、感染而致骨折延迟连接、骨不连、骨髓炎等不良后果,加重治疗困难。
第一节多发骨与关节损伤
首次检查和抢救
在首次检查时应用“ABCDE”法则,包括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环(Circulati。
n)、伤残(Disability)和暴露(Exposure)。
优先考虑的身体功能是主要核心器官的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如果这些功能受损,将很快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呼吸功能受损比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更快地威胁生命,而气道阻塞比呼吸功能受损更快地引起死亡。
另外,发现随时威胁生命的问题,应在首次检查时立即实施抢救措施。
1.气道处理是对所有创伤患者应优先考虑的,呼吸噪声、打鼾、发出咯咯声或尖声及呼吸困难都表明有气流异常和口腔、气管的不通畅。
必须检查口腔和咽部,清除所有阻塞物;必须给予吸氧;必须经常重复检查气道的通畅,尤其是对于有面部损伤的患者。
2.快速评估患者的呼吸精神状态改变或呼吸音异常提示氧合或通气功能受损。
首次检查最常发现的威胁生命的胸部损伤是张力性气胸、大量血胸、心脏压塞、连枷胸、胸部开放伤和气胸。
3.在建立静脉通路、输液的同时进行循环的判断。
二、第二次检查在了解和稳定危及患者生命的损伤后,应从头到脚进行彻底的检查。
对那些已经在首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重复检查。
最重要的是持续监测、重新判断,在第二次检查和最终治疗的同时进行复苏。
尽可能地获取完整的病史。
第二次检查时应彻底体格检查,应考虑进行其他诊断试验。
经钝性伤后高度可疑脊柱损伤的患者,还应拍骨盆、胸椎和腰椎的正位及侧位X线片。
动脉造影、CT扫描、泌尿生殖系统造影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应避免就医于无法进行重要生命体征监测或不能进行急诊抢救的地方。
三、最终治疗和第三次检查在鉴别和处理威胁生命的损伤后,进行最终治疗,包括可能需要的所有特殊检查。
此时可以实施总体治疗计划,同时根据患者的损伤
类型考虑优先顺序和专科会诊意见。
第三次检查应在第二次检查后尽早进行,重新仔细进行有序的评估和全面检查。
其他检查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稳定情况和继续抢救的需要加以考虑。
第三节骨筋膜室综合征
【概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室内压力增高、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闭合性严重创伤,间隔内组织进行性水肿、出血,或因肢体包扎过紧、严重局部压迫导致相应间隔内压力增高、肌肉、神经急性缺血,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缺血性坏死、挛缩(如V()1kmann挛缩),带来严重病残。
【分类】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指严重缺血早期,经积极处理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或只发生少量的肌肉坏死,而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很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经积极治疗,恢复其血供后,有部分肌肉组织坏死,由纤维组织修复,形成瘢痕挛缩,出现特有的畸形如爪形手、爪形足等。
3.严重的完全缺血性组织坏疽。
【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是在持续缺血,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搏增快、血压下降、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血红蛋白等。
临床表现为:
1•患肢持续进行性剧烈疼痛,为早期症状,到晚期疼痛消失。
2•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障碍出现早,表现为受压神经支配区感觉麻木、异常。
3•手指或足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缺血的早期症状。
4•患肢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压痛、张力增高,到晚期出现患肢苍白或发绀。
5•早期患肢远端脉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能正常,晚期脉搏消失。
【治疗】
1•本症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所有内压增高的骨筋膜间隔。
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
如张力过高,伤口可不缝合,待消肿后进行二期缝合或植皮闭合伤口。
2•处理全身症状,包括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处理肾衰竭。
【临床表现】患肢可见皮肤及软组织创面,部分患者就诊时骨折尖端尚暴露在外;多发生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机械绞轧、枪弹伤等高能量损伤之后,患者可同时伴有烦躁、精神萎靡、虚汗、手足发冷、心率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表现。
【诊断】
1.直视下见到骨折端,或伤口内流出漂浮油滴的血液,或急诊探查时可直接触及骨质,可诊断为开放性骨折。
2.X线表现
(1)X线片上骨折端露出于软组织阴影之外。
(2)软组织内有空气阴影。
3.开放性骨折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应检查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温皮色及肢体感觉、运动有无异常。
疑有血管损伤者应行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4.注意全身情况,警惕有无内脏或其他伴发损伤。
5.分型开放性骨折Gustil0一Anderson分型:
I型:
伤口清洁,长度不足1cm。
H型:
伤口长度超过lcm,但无广泛软组织挫伤,骨折端仍有血供。
皿型:
软组织损伤严重,创缘血供不良,可伴有重要神经血管损伤。
6.潜在性开放骨折,由于重力碾锉,在造成骨折的同时使皮肤广泛皮下剥离;此时皮肤不一定有伤口,但以后往往部分或全部坏死,转化为开放性骨折。
治疗】
1.视全身情况和生命体征而定,复合伤患者应由有关科室人员共同处理。
2.止血带的应用伤口内有活动性出血时需加压包扎或用止血带,并立即转送手术室探查血管损伤。
如患者来院时已使用止血带,必须询问止血带使用时间和是否曾定时放松,应即行伤口包扎后松除止血带,松除止血带后如仍有后续出血,应立即使用器械止血。
如止血带持续安放时间过久,估计组织已广泛坏死,则止血带不宜立即放松,必须做好输血、补液等准备工作后方可缓慢松除止血带,以免毒素骤人血循环引起血压突降。
3.伤口用消毒敷料或尽可能干净的毛巾、衣物等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未经清创,切勿将外露的骨折端还纳。
4.治疗原则为尽早变开放性骨折为闭合性骨折。
伤口的关闭需考虑以下因素:
(1)受伤时间:
一般8小时以内的新鲜伤口可以彻底清创后一期缝合,伤口张力过大的可通过成形手术缝合或做减张切口;8〜24小
时以内伤口仍可做清创术,能否缝合则应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而定;超过24小时的创口已有感染者,不宜做清创术,可去除伤口内可见到的异物。
(2)伤口情况:
如有严重污染、天气炎热、创面已转灰暗并有异味时,即使伤后不满8小时,清创后仍不宜一期缝合;反之如果伤后已超过8小时,但创面比较洁净,清创后仍可缝合。
(3)皮肤缺损:
皮肤有缺损时首先考虑用中厚层皮肤移植。
骨骼、神经、血管和裸露肌腱表面均不宜做游离植皮,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用转移皮瓣、带蒂皮瓣或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来覆盖创面。
由于创伤区周围皮肤可能也受过暴力,做转移皮瓣需慎重考虑。
(4)皮肤剥脱:
广泛的皮肤皮下剥脱伤,虽无明显伤口或伤口较小,但经判断已有明显血运障碍者,应急诊切除后植皮。
若判断不清时,应抽出皮下血、密切观察,可在伤后48~72小时在麻醉下检视伤口,做第2次清创术,清除在48〜72小时内新形成的坏死组织,并采用合适的皮瓣覆盖创面。
5.骨折固定伤后时间短且伤口洁净可采用内固定,以简便、可靠而又不增加软组织损伤为原则,感染机会较多的小腿和大腿开放性骨折可考虑外固定架,或采用骨牵引,以便于更换敷料。
如骨折复位不佳,需待伤口完全愈合后再行处理。
在伤口未可靠愈合时强行手法复位可能使伤口感染。
已做骨牵引者,可调整骨牵引以矫正畸形。
6.血管、神经损伤的处理
(1)神经断裂者需争取对端缝接。
有缺损者应用黑丝线或金属丝将两断端固定在邻近软组织上,有助于二期修复时辨认,且可防止神经回缩。
(2)主要血管断裂者应迅速吻合。
动脉缺损可采用自体静脉倒置移植,血循环建立后应第2次清创。
(3)动脉缺损又有皮肤缺损者可考虑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设计一期组织移植,同时解决皮肤和血管的缺损。
7•常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1500U,给药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需用脱敏注射。
污染严重者应给4500U,或伤后每周1次,共给3次。
对有粪便、污泥等重度污染的伤口,伤后应注射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10000U。
如疑有气性坏疽,应立即一次注射抗毒素30000〜50000U。
8•开放性骨折本身的主要潜在危险为感染。
重度开放性骨折还涉及肢体能否保留的问题。
预防感染主要依靠彻底的清创,同时应尽早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
术后严密观察患肢的血循环和有无感染发生。
如有感染需及早引流。
第二节下肢骨折
一、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是5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尤以女性或骨质疏松者多见。
致残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常由较大暴力引起。
由于局部血供因素,常可导致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有绊倒、扭伤或其他外伤病史,暴力有时不剧烈,可因疏忽而延误诊治。
【诊断】
1.症状
(1)外伤后引起髋部疼痛。
(2)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
(3)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以外,多数患者伤后站立、行走功能明显受限。
2.体征
(1)患者髋部轻度屈曲、内收位。
(2)下肢45。
~60。
外旋、短缩畸形。
(3)髋关节被动活动感觉疼痛。
(4)腹股沟中点压痛。
(5)大转子上移并有叩痛。
(6)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注意有无骨质疏松。
按骨折线移位程度(Garden分类)可分为:
(1)不完全骨折,外展嵌顿型。
(2)无移位的完全骨折。
(3)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
(4)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
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
1.无移位(Garden工、H)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
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
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2.有移位(Garden皿、W)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和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和经济情况以及手术的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F列手术:
(1)闭合复位内固定:
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枚加压空心
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
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3.年龄过大、体力较差、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宜采用手术治疗或患者与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者,如骨折无移位,可做下肢皮肤或骨牵引。
牵引时下肢外展、中立位,在抬高床脚的同时患者取半卧位,加强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如骨折已有移位,则不可能通过牵引使骨折愈合,可放弃骨折治疗,早期坐起,有条件时即离床用双拐或轮椅活动。
4.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骨骼牵引、闭合复位、细圆针或螺纹钉内固定,应推迟开始负重时间。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到小转子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
该部位血供良好,因此很少有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但常可引起髋内翻畸形。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暴力外伤史。
【诊断】
1.症状
(1)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
(2)髋关节活动受限。
(3)不能站立、行走。
2.体征
(1)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
(2)下肢90。
外旋、短缩畸形
(3)髋部前方压痛。
(4)大转子有叩痛。
(5)下肢传导叩痛。
3.辅助检查对疑有骨折的患者均应拍髋部正侧位X线片以明确诊断和分型。
特别注意小转子区骨折情况。
通常按照骨折后稳定程度分类:
工型骨折:
指骨折线自外上方向内下方延伸。
(1)骨折沿股骨转子间线延伸,自大转子到小转子而骨折无移位,属稳定性骨折。
(2)骨折复位后,骨折部位股骨内、后侧皮质可获得稳定接触,属稳定性骨折。
(3)骨折复位后,骨折端股骨内、后侧皮质未接触,属不稳定性骨折。
(4)粉碎骨折,复位后不稳定,属不稳定性骨折。
H型骨折:
指骨折线从外下方向内上方延伸,属不稳定性骨折。
【治疗原则】恢复或保持正常颈干角及前倾角,防止髋内翻畸形。
1•稳定性骨折可行保守治疗,多为骨牵引,但患者可因长期卧床引起其他并发症,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手术内固定。
固定方法有动力髋螺钉(DHS)等。
术后可早期不负重活动。
2•不稳定性骨折由于小转子骨折,股骨距受损,内侧支柱稳定性减弱,复位后有明显髋内翻倾向,多采用手术内固定,固定方法有
Gamina钉、角形接骨板、动力髋螺钉(DHS)等。
术后宜早期活动,防止并发症发生。
第四节脊柱骨折
一、颈椎骨折【概述】有头部外伤痕迹者,应注意是否有颈椎损伤的可能。
【颈椎骨折分类】1.按损伤节段
(1)寰枢椎骨折脱位
(2)寰椎爆裂性骨折(Jeferson骨折)
(3)枢椎齿状突骨折及伸展型骨折(Hangman骨折)
(4)C3~C7椎体骨折
2.按损伤部位
(1)单纯椎体压缩骨折
(2)椎体压缩骨折合并附件骨折、脱位
(3)一侧或两侧小关节交锁导致颈椎脱位
(4)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挥鞭伤)3.按稳定程度
(1)稳定性颈椎损伤
1)单纯椎体楔形压缩骨折,椎体前缘压缩不超过1/3,后纵韧带无损伤。
2)椎体前缘撕脱骨折
3)单纯椎板骨折
4)单纯棘突骨折
5)无移位的侧块骨折
6)单纯横突骨折
(2)不稳定性颈椎损伤
1)颈椎屈曲压缩型骨折
2)泪滴样骨折
3)颈椎前脱位
4)颈椎爆裂骨折
5)颈椎后脱位
【临床表现】颈椎损伤后,头颈枕部疼痛,活动受限,损伤部位有压痛。
脊髓休克表现:
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胸式呼吸消失;四肢迟缓性瘫痪,生理反射消失。
肢体感觉运动障碍:
上颈髓(C1〜C4):
累及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麻痹,同时因膈肌瘫痪造成呼吸困难。
不同程度的四肢痉挛性瘫痪。
可伴有心血管症状。
中颈髓(C5〜C7):
累及躯干部位感觉平面;下肢痉挛性瘫痪;上
肢迟缓性瘫痪。
下颈髓(C8〜T1):
累及躯干部位感觉平面;下肢痉挛性瘫痪;上
肢可见爪形手。
【诊断】根据严重外伤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X线正侧位片不仅可以显示骨折,并能判断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必要时应行脊髓造影、CT或MRI,以明确骨折、椎间盘突出及脊髓损伤。
注意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脊髓损伤情况。
【治疗】
1.现场急救
2.支持治疗首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积极抢救患者生命。
呼吸困难者,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甚至机械通气。
待病情稳定后再处理脊柱骨折。
3.保守治疗稳定性颈椎骨折脱位、压缩或移位较轻者,可行保守治疗。
常用方法包括:
卧床休息、枕颌带卧位牵引复位、颅骨牵引、Halo头胸固定架牵引等。
除去牵引后,改用头颈胸石膏或支具固定。
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脊髓和神经根减压、骨折和脱位的复位以及早期的固定,使颈椎的正常生理序列和稳定性得到恢复。
手术方式较多,应根据外伤的类型和脊髓神经根受压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内固定的指征是:
各种不稳定的颈椎外伤。
按照手术人路可将内固定分为前方内固定和后方内固定两类。
前者用于脊髓和神经根前方受压,行前方减压和植骨后。
第十四章腰椎疾病
第一节腰椎问盘突出症
【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问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表现】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腰痛常发生于腿痛
之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诱因。
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如为L3、
L4间隙突出,因L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
卧床体位:
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
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弯曲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
侧凸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
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例如,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曲,如向健侧的弯曲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
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
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
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L4、L5突出(L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L4、L5突出(L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踇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L5、S1间突出(S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
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分瘫痪。
【辅助检查】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拍左、右斜位片。
常有脊柱侧凸,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
x线征象虽不能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但可借此排除一些疾患,如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
重症患者或不典型的病例,在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作脊髓造影、CT扫描和MRI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
上述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间盘突出。
【诊断】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X线片可排除其他骨性病变。
【鉴别诊断】
1.腰椎小关节紊乱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腰椎小关节,为滑膜关节,有神经分布。
当小关节上、下关节突的关系不正常时,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顿产生疼痛,慢性病例可产生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腰痛。
此种疼痛多发生于棘突旁1.5cm处,可有向同侧臀部或大腿后的放射痛,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
该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
对鉴别困难的病例,可在病变的关节突附近局部封闭,如症状消失,可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
2.腰椎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诉步行一段距离后,下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下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
骑自行车可无症状。
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也是重要特点。
少数患者有根性神经损伤的表现。
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脊髓造影和CT扫描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3.腰椎结核早期局限性腰椎结核可刺激邻近的神经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
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烈,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
CT扫描对X线片不能显示的椎体早期局限性结核病灶有独特诊断价值。
4.椎体转移瘤疼痛加剧,夜间加重,患者体质衰弱,可查到原发肿瘤。
X线平片可见椎体溶骨性破坏。
5.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为慢性进行性疾患,无问歇好转或自愈现象,常有大小便失禁。
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
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1.非手术治疗卧硬板床休息,辅以理疗和按摩,常可缓解或治愈。
2.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
(1)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疑有椎问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
(3)中央型腰椎问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4)合并明显的腰椎椎管狭窄症者。
可根据突出物大小,患者体质等决定手术方式,如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如手术对椎体稳定性破坏较大,宜同时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
第二节腰椎椎管狭窄症
【概述】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椎管(中央椎管)、侧椎管(神经根管)
因某些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导致一处或多处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的临床症状。
【诊断】
1.典型表现
(1)本病由先天性椎管狭窄或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狭窄所致。
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下腰段为主。
(2)多年的腰背痛,逐渐发展到骶尾部,臀部下肢痛,行走站立时加重,前倾坐位、蹲位时减轻。
(3)间歇性跛行。
(4)患者主观症状重、客观体征少。
2.查体腰部过伸试验阳性为重要体征,脊柱后伸受限,过伸时可出现下肢症状。
下肢可有肌力、感觉障碍,跟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
3.检查
(1)X线平片:
见腰椎弧度改变,关节突肥大,椎间隙变窄,椎体滑脱等。
x线平片椎管测量只供参考。
脊髓造影:
可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梗阻。
(2)CT、.MRI扫描:
CT在显示侧隐窝的变化和神经根受压变形或移位方面有优势,而MRI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受压的程度,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纤维环膨出,在显示病理变化及周围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诊断步骤1.初步诊断多年的腰背痛伴间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诊疗 指南 骨科 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