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及青蒿素.docx
- 文档编号:29235605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75KB
屠呦呦及青蒿素.docx
《屠呦呦及青蒿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屠呦呦及青蒿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屠呦呦及青蒿素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外乡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承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局部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省**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辛。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根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出色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场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构造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场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工程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展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历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到达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安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开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开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根底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安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这美好的期待既是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之意,又有小鹿象征人才,父母希望女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之意。
B.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安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在根底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
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D.本文在平实的表达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E.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正因为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这个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为她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2)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那些,结合文章进展概括分析。
〔6分〕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1)AB〔答A2分,答B3分,答D1分〕
【解析】此题考察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
C项*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
D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故1分。
E强加因果〕。
〔2〕改良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
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1分〕。
〔3〕①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
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②克制困难的执着精神: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根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③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
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展大量实验;④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工程的科研组长。
(每点2分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4〕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开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5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③这种"敬意〞源于:
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安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着像屠呦呦一样为理想克制困难、执着奋斗的坚强毅力,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即使获奖依然不忘团队的合作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屠呦呦查阅中国古老的医药典籍,利用现代的科研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是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学增光,更为中华文化添彩,她鼓励着国人、华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奉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屠呦呦: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科学家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省**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
当时: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
她常常会在读书之余跑下楼来给父亲做帮手,看到病人喝下父亲煎熬的汤药后疼痛逐渐有所缓解,屠呦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医学院药学系。
让父亲有些意外的是,她选择的专业——生药学是西医专业而非中医专业。
她解释说: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我觉得生药学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屠呦呦是有远见的。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她积极响应国家防治血吸虫病的号召,时而跑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时而西蹲在室内实验研究,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对有效药物半边莲和品种较为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
1959年,屠呦呦参加了全国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这次培训使屠呦呦的学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而这也为她数年后挺进"523〞科研组直至成功发现青蒿素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从学习班毕业后,屠呦呦重新回到了中医研究院。
学了西医,又学中医。
有了西医与中医这对翅膀,她注定要比别人飞得更快、更高、更远。
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被中医研究院任命为科研组长,率队参与国家"523〞科研工程。
在"523〞科研工程里,屠呦呦率领的中医研究院科研小组的重要任务是搜寻和整理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从中挖掘抗疟药点子,然后进展尝试。
屠呦呦带着着科研小组成功地从历代医籍中筛选出两千余个中草药方,并编辑出一本以六百四十种中草药为主的"抗疟验方集"。
又带着大伙儿以鼠疟原虫为模型,逐一检测各个中草药方的实际疗效。
实验是辛苦的。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她没有退缩,仍旧坚持工作。
检测了成千上万种中草药之后,屠呦呦终于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竟然高达百分之六十八,这让她欣喜不已。
不过,在后续的实验中,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四十。
屠呦呦意识到极有可能是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掉了!
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展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到达百分之百的提取物,实验成功了!
在此研究成果的根底上,屠呦呦开场了深入的药理与毒理研究,很快就成功研制出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制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从世界各地的临床实践来看,青蒿素类药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先后成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在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地区更是被誉为"中国神药〞。
200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类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屠呦呦由此被世界各地的人民热烈称赞为"青蒿素之母〞。
然而,多年来一直有人试图和屠呦呦争抢"青蒿素的发现权〞。
原来,自1972年屠呦呦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之后,国内两家省级药物研究所也跟着分别开场进展青蒿的提取工作,并成功研发出治疗疟疾的新药物。
由于种种原因,屠呦呦没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有效方式确立自己是第一发现者。
于是,有人打起了"青蒿素发现者〞的牌子。
这还不算,在获知中国人发现了青蒿素之后,一位在泰国工作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也在"第一时间〞开场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展开了研究,迅速证实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疟效果,先人一步抢注了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并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诸多荣誉。
于是,屠呦呦也跟着踏上了自己的首个发现者维权之路。
好在,虽然过程困难痛苦,公正自在人心,正义与良知也必将还这位默默耕耘的知识分子一个清白。
2011年9月12日,有着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美誉的2011年度"拉斯克奖〞获奖揭晓,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珍贵的内容带入了21世纪。
〔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间在开头写屠呦呦出生中医世家,受家庭影响从小树立了学医治病救人的梦想,是因为人物传记对传主的记述要完整,所以才补上儿时经历。
B.屠呦呦参加全国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帮她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根底,为后来研究青蒿素做了知识准备。
C.由于双氢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先后成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在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地区更是被誉为"中国神药〞。
D.由于条件艰辛,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青蒿素的研制、抽取青蒿提取物、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E.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表达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拉斯克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2〕文中说,学了西医,又学了中医,有了这对翅膀,她注定要比别人飞得更快、更高、更远。
请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6分〕
〔3〕请概括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过程。
〔6分〕
〔4〕在屠呦呦对"青蒿素发现权〞的维权过程中,有人支持,有人认为没这个必要。
你是否赞同屠呦呦的维权行为。
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屠呦呦: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省**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场,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工程,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工程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工程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创造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展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展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到达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制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工程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工程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创造单位各有各的创造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然而奉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酉阳地区的中学。
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
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张了自己在"523〞工程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工程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表达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辛,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场进展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表达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6分)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辛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成效,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8分〕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
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答出其中3点即可〕
〔3〕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藏。
家学渊源以及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②勤于思考。
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历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锲而不舍。
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屡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④团队力量。
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分〕①屠呦呦带着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安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成认,是对自己的尊重。
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工程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
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着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
〔结合文本分析,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成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展真正的学术研究。
〔联系现实分析,2分;假设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
于敏阅读答案
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
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
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开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
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
从根底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常年奔波。
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场新的研究。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拟,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
再加上我们的设备缺乏,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
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着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①。
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回去做根底研究。
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
他对别人说:
"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
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开展第二代核武器。
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
正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呦呦 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