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双河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9230286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95.14KB
湖北省恩施市双河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
《湖北省恩施市双河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市双河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恩施市双河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解析版
湖北省恩施市双河中学201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一)
(考试时间:
45分钟满分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S-32O-16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做床,金做马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根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
A、“白玉为床,金做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A不可选;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B不可选;
C、森林树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故C正确;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D不可选;
故选:
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过滤C.检查气密性D.托盘天平称量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使用注意书写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物品位置放反了,且取用砝码应用镊子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B.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D.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解答;
B、根据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解答;
C、根据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解答;
D、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解答.
【解答】解: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B、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正确;
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正确;
D、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
1,故正确。
故选:
A。
【点评】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水相关的化学知识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特别是水的组成及水电解实验、性质、用途、硬水和软水、节约水资源、水污染及防治等内容,在中考中出现机率很高.
4、分析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判断表示的意义有错误的是
A.①④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B.②⑤属于同一种元素
C.③④都属于稳定结构D.②③都属于阳离子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原子外的电子层数分析;
B、根据元素的定义及核内的质子数判定;
C、根据最外层的电子数分析;
D、根据在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判定.
【解答】解:
A、由①④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
故A正确;
B、由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②⑤微粒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一种元素。
故B正确;
C、由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④只有一个电子层,该层上有2个电子,都属于稳定结构。
故C正确;
D、由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③的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的质子数,属于阴离子。
故D错误。
故选:
D。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5、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的pH一定大于7
.C.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因此微粒
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解答;
B、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pH大于7解答;
C、根据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不一定都显负价解答;
D、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的微粒可能一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解答。
【解答】解: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错;
B、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的pH一定大于7,故对;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不一定都显负价,如NaOH中,氢元素显+1价,错误;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的微粒可能是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因此微粒
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故错。
故选:
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
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过氧乙酸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有关过氧乙酸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
B.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2:
4:
3
D.过氧乙酸是含氧化合物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从图形中分析出化学式,并从化学式中分析得出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由图中可知,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
【解答】解:
A、由图中可知,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其化学式是C2H4O3,故A正确;
B、由于其化学式是C2H4O3,所以其相对原子质量是12×2+4+16×3=76,故B正确。
C、元素的质量比是元素原子质量和的比,不等于原子个数比,故C错误。
D、过氧乙酸是含氧化合物表述正确
故选: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进而求出相关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7、如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
A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
B中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C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
D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
故选:
C。
【点评】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8、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事实
解释
A
坏血病和骨质疏松症
都是因为缺钙
B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苯分子的图象
分子很小,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C
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原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变大
D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
反应物的质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维生素C与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原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解释错误。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苯分子的图象,说明分子很小,但是真实存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原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D、木炭在氧气充足、燃烧充分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说明反应物的质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维生素C与钙的缺乏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碳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生成无色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大量热量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色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0、如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D.乙分子中含有一个A原子,一个B原子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由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的提示信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结合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推断每个乙分子由2个A原子构成;本题通过微观反应图示考查化学反应的特点、分类以及物质的结构、分类知识。
【解答】解:
A、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反应前甲物质的分子由3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而反应后的乙分子由2个A原子构成、丙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反应前后的分子构成不同,属于不同种分子,因此,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A正确;
B、反应前两个分子构成相同,属于同种物质的分子,即反应物为一种物质;反应后乙分子由两个A原子构成、丙分子由两个B原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属于两种物质的分子,即生成物为两种物质;因此,该反应为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的分解反应,故B正确;
C、丙物质的分子由两个B原子构成,属于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所以物质丙为单质,故C正确;
D、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推断乙分子由两个A原子构成,而非一个A原子、一个B原子构成,故D不正确;
故选:
D。
【点评】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根据分子的构成判断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是判断反应类型的前提。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现有A、B、C、D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1)B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 ;
(2)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填物质序号)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写化学式)
(3)一个C分子是由 构成的;
(4)写出反应A+D→B+C的化学方程式:
.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图分子各分子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写出ABCD代表的物质化学式,然后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由ABCD四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它们分别是:
CH4、H2O、CO2、O2,据此解答下题:
(1)B是水,其相对分子质量等于1×2+16=18;
(2)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O2是单质,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除外),所以CH4属于有机物.
(3)C分子是二氧化碳的分子,其结构是每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4)依据ABCD的化学式可知A+D→B+C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1)18;
(2)D;CH4;(3)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4)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观示意图表示的化学反应以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图示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
12、2015年5月30日,玉林市消防战士杨科璋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
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 .
(2)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
(3)高楼起火时,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4)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 .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
(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2)火警电话是119;
(3)灭火原理: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只要是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就可以。
【解答】解:
(1)试验中的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首先要是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空气(氧气)。
(2)火警电话是119,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
(3)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
(4)生活中常见的着火有:
油锅着火、电线着火等。
故答案为:
(1)可燃物;空气(或氧气);
(2)119;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4)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13、甲、乙、丙、丁都是初中化学中最常见的物质,已知它们由H、O、C、Cl、Na、Ca6种元素中的2种或3种组成,丙与甲、乙、丁都能发生反应.将这四种物质的溶液按图所示相互滴加,现象为: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有气泡冒出;③无明显现象
(1)甲、乙、丙、丁都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2)试管②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
(3)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向试管③滴加的溶液溶质可能是 (填化学式,下同)或 .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都是初中化学中最常见的物质,已知它们由H、O、C、Cl、Na、Ca6种元素中的2种或3种组成,丙与甲、乙、丁都能发生反应,结合题中所给元素,猜想四种物质可以是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将这四种物质的溶液按图所示相互滴加,现象为: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有气泡冒出,③无明显现象,所以甲、丙是酸和碳酸盐,甲、乙是碳酸盐和氢氧化钙,所以甲是碳酸钠,乙是氢氧化钙,丙是盐酸,丁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然后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
(1)甲、乙、丙、丁都是初中化学中最常见的物质,已知它们由H、O、C、Cl、Na、Ca6种元素中的2种或3种组成,丙与甲、乙、丁都能发生反应,结合题中所给元素,猜想四种物质可以是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将这四种物质的溶液按图所示相互滴加,现象为: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有气泡冒出,③无明显现象,所以甲、丙是酸和碳酸盐,甲、乙是碳酸盐和氢氧化钙,所以甲是碳酸钠,乙是氢氧化钙,丙是盐酸,丁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甲是碳酸钠,乙是氢氧化钙,丙是盐酸,丁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都属于化合物;
(2)通过推导可知,试管②中产生的气体是:
CO2;
(3)试管①中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是:
Ca(OH)2+Na2CO3=CaCO3↓+2NaOH;
(4)通过推导可知,向试管③滴加的溶液溶质可能是NaOH或Ca(OH)2.
故答案为:
(1)化合物;
(2)CO2;
(3)Ca(OH)2+Na2CO3=CaCO3↓+2NaOH;
(4)NaOH,Ca(OH)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A、B、C为周期表1﹣18号中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的核电荷数为8,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4.
(1)B的名称为 ;
(2)C的单质化学式为 ;
(3)H2在A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专题】元素推断题.
【分析】由题意,A、B、C为周期表1-18号中的元素,已知A的核电荷数为8,B与A相邻,则B的核电荷数为9;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4,则C的核电荷数为34-9-8=17;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A、B、C为周期表1-18号中的元素,已知A的核电荷数为8,B与A相邻,则B的核电荷数为9,B为氟元素。
(2)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4,则C的核电荷数为34-9-8=17,为氯元素,形成的单质为氯气,其化学式为:
Cl2。
(3)A的核电荷数为8,为氧元素,H2A2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1)氟;
(2)Cl2;(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元素的核电荷数、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相关性质,我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
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用E装置收集氧气,判断氧气已集满的现象是
②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为了制取并收集到干燥氨气,我选用装置组合是(填序号).
(2)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图2是检验氢气纯度的实验,据此我能得出氢气的相关化学性质有.
(3)如图3所示,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盛硫的燃烧匙应从瓶口向下缓慢插入,原因是:
.实验中观察到火焰,瓶中装水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如果将水换成一种溶液效果更好,体现该溶液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
(1)①可以直接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排水集气法的特点来选择合适验满方法;
②根据制取氨气的反应物的特点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氨气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干燥和收集方法;
(2)根据所进行的操作来判断氢气的性质;
(3)根据硫燃烧时所产生的现象来分析原因,并考虑二氧化硫的性质来选择吸收方法。
【解答】解:
(1)①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常温下即可反应,可以选择B装置来作为发生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瓶口出现大气泡时说明收集满了;
②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所以应该选择A装置来作为发生装置,而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C装置来收集,而氨气为碱性气体,所以应该用G装置来干燥;
(2)试管口朝下放置点燃,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同时可以燃烧;
(3)硫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要放出热量,为了防止氧气受热膨胀而逸出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所以要缓缓的伸入集气瓶,二氧化硫可以和碱的溶液发生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故答案为:
②A、G、C
(2)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具有可燃性;
(3)防止瓶内氧气受热从瓶口逸出;(明亮的)蓝紫色;SO2+2NaOH═Na2SO3+H2O。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并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三、计算题
16、某同学在实验室取10g锌粒和93.7g稀硫酸放在气体发
生装置中制取氢气,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氢气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求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根据氢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反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反应的锌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
由图中数据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设反应的锌的质量、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分别为x、y,
Zn+H2SO4═ZnSO4+H2↑,
651612
xy0.2g
x=6.5g
y=16.1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
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6.1﹪。
答:
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恩施市 河中 中考 化学 模拟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