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docx
- 文档编号:29229100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84KB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
他所说的“道”,最有可能是( )
A.儒家的仁义思想 B.道家的无为学说
C.佛教的忍耐说教D.法家的法治理念
解析:
韩愈是儒学大师,他激烈反对佛、道,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
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 )
A.致力于复兴儒学
B.主张儒、佛、道并重
C.创立了理学体系
D.提出“致良知”学说
解析: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项与韩愈主张不符;C项发生于宋代;D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答案:
A
3.“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 )
A.朱熹B.二程
C.董仲舒D.王阳明
解析:
“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表明心是万物的本原。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
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
解析: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相同的,A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
B
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
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
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解析: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
答案:
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王阳明(1472—1529)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
他认为: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吾心,良知也。
光明,已致良知也。
”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谁?
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与影响。
答案:
(1)人物:
朱熹。
表现:
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主要思想:
注重从自己的内心活动出发去认识事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背景: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萌芽;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理学的烦琐。
影响:
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自律,注重社会秩序,维护封建专制。
基础巩固
1.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
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
这主要反映出( )
A.佛道的思想冲击 B.佛教的中国化
C.儒佛的思想融合D.儒学的政治化
解析:
A项表述与题目中“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不相符,题目中并未提到道教,故A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佛教与儒家的关系和佛教的作用,B项表述不太准确,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相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已经政治化,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
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
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
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
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
答案:
B
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解析:
儒家学者强调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儒家学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以得出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4.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
理学成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其( )
A.适应君主专制加强需要B.受到朱熹完善达致成熟
C.吸收佛道思想更为系统D.强调格物实现内心修养
解析:
“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显然有利于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强调对封建统治的作用,而不是学说本身,故B项错误;“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不能体现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没有体现对统治者的用处,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显学”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图,而不是理学的修养方法,故D项错误。
答案:
A
5.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D.致良知
解析: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B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故C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答案:
C
6.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
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解析:
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以更好地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正确;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发展儒学,而非达到三教一统,故B项错误;理学的形成还是致力于思想的重建而非要进行政治改革,故C项错误;理学使儒学哲学化而非通俗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7.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唯陛下察之”。
此举( )
A.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解析:
从材料中南宋大臣不敢迎合圣意、不敢违背规则免除惩罚、不敢侥幸渎职,可知当时大臣严格律己,行使自己的为国、为民的责任,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大臣的为官态度,没有体现大臣监督他人,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大臣要尽责尽职的决心,没有涉及大臣规劝皇帝,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臣的尽忠职守的决心,没有反映君臣的权力之争,故D项错误。
答案:
A
8.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
C.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解析:
天人感应思想在于限制君权,题干未提及,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即深刻探究万物,掌握天下之理,与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相悖,故B项错误;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赏心何必中秋节”,可知这是心学,此诗的作者是王阳明,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C
能力提升
9.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
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解析:
宋代家学的传承中蕴含儒家传统道德,不等同于封建迷信,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风气走向僵化,故B项错误;儒学影响家庭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家对理学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
“尔无天理!
”乙骂甲:
“尔欺心!
”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
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
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
王阳明解释说:
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
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
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提倡“知行合一”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解析:
从“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反映了宋明理学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理论的大众化,故选A项。
答案:
A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二 太仆寺卿正霍子衡要儿子从死,理由是:
“吾国之上卿,君亡与亡。
吾今从君,汝曹亦当从父。
”其长子亦以为:
“父死君,子死父,奚为不可?
”
——屈大均(明清时)《皇明四朝成仁录》
材料三 对父子一伦的考察,却使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你不难读到读书人笔下的妻、妾,或含蓄或一往情深,却难以读到儿子笔下形神兼具的父亲。
由此也不难推想父子这一种关系的“压抑性”。
——赵园《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
大夫的生活世界》
(1)材料一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士大夫在忠、孝抉择问题上的主流态度及其产生的思想源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该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遭遇“困难”。
答案:
(1)核心观点: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2)态度:
先忠后孝,天经地义。
思想源头:
程朱理学是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3)因素:
儒家思想抑制父子人伦,儿子受制于其家庭角色,不敢/不宜/不便书写尊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 第一 单元 宋明理学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