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9224201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8.13KB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进行(是与生产实践结合的);
(2)没有文字、书籍,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3)教育面向全体儿童。
即平等性、统一性、共同性。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
这种剩余劳动数量与社会中可能受教育和办教育的人口之间有着直接联系。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这种支付能力不仅表现在教育经费的绝对数值上,而且也表现在国民总收入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上。
(3)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社会要求教育能够保证提供足够的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个体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
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2、重点简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可以促进民主。
4、非常重要单选or简答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简答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表现:
(内发)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环境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表现:
(外烁论)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巨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教育特点:
(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具有主导和独特功能)(外烁)
(1)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
(2)学校弥漫着科学的、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
(3)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要接受检查。
45简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⑴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学制是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由低到高的发展不断完善的;
⑵其次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⑶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入学年龄、修业年限等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情况;
⑷要考虑本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010年6月(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简答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简答素质教育的特征:
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⑶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额教育。
简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辨析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⑴教学与教育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⑵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⑶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实施教育。
辨析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⑴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⑶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辨析教学与上课的关系:
⑴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
⑵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简答教学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活动/为什么说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⑴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⑶教学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简答教学任务:
⑴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并培养创造才能;
⑶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的基本规律:
⑴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特殊性规律);
⑵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⑷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简答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①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②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③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⑵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①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②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
③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
简答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⑴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⑵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简答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⑴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⑵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⑶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
⑷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简答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①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②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⑶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①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参与;
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简答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⑴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
②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③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⑵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
②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
③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⑶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①防止脱离传授知识,而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
②防止只强调传授知识,而忽略思想品德教育。
简答教学过程(五阶段):
⑴激发学习动机;⑵领会知识,⑶巩固知识;⑷运用知识;⑸检查知识。
中学教育原则(12个):
⑴直观性原则;⑵启发性原则;⑶巩固性原则;⑷循序渐进原则;⑸因材施教原则;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⑺教书与育人统一的原则;⑻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⑼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⑾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⑿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
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的。
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辨析
直观性原则教学分为: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选择
材料分析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①自然学科较多地使用实物、标本、实验,社会学科较多采用图片、图标等;
②低年级应多提供具体的直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级则可用描述或图表、照片等。
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讲解相结合;
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①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
※启发性原则: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谈话法、讨论法、问答法、表达自己的观点都选启发性原则。
)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⑷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都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顺序性规律。
《学记》中“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维果斯基的“就近发展区”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序包括教材的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⑵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入繁。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根据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
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贯彻教书与育人统一原则的要求:
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树立“教书育人”意识;
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品德之间的真正联系,把育人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
⑶要求教师在知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德育过程中重视知识和认知因素的作用;⑷要求教师要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的要求:
⑴要求教师把握知识的整体联系,注重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反省、质疑、批判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精神的能力;
⑶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⑷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贯彻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⑴要增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意识,把研究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力支撑点;
⑵要强化结合教学选择课题的观念,把教学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⑶要强化教学与研究的相互反馈,善于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⑷教学与研究必须有机结合,同步发展。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要求:
⑴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是科学的;
⑵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根据教材的各自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⑶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努力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常见的国外教学方法:
⑴范例教学法。
教师利用范例材料教育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代表人物根舍因、克拉夫基;
⑵暗示教学法。
常见于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代表人物洛扎诺夫;
⑶发现教学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代表人物布鲁纳;
⑷纲要信号法。
是一种图表,直观。
代表人物沙塔洛夫;
⑸掌握学习教学法。
代表人物卡罗尔、布卢姆。
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四类:
⑴语言性教学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⑵直观性教学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⑶实践性教学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⑷研究性教学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
简答or材料分析科学应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注意方面:
⑴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⑵讲授的过程要具有渐进性和扼要性;
⑶讲授的方式要多样、灵活;
⑷讲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⑸运用讲授法教学,要配合恰当的板书;
⑹要善于在讲授之前和讲授过程中,设计或寻找先行组织者——能够将新的讲授内容和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过渡性知识模块,以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找到结合点。
科学应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应该注意哪些:
⑴谈话前,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点、摸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拟定谈话的提纲,精心设计谈话的问题,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
⑵谈话时,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
⑶谈话后,教师要及时小结,将学生零乱的知识进行调整,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含混的答案予以澄清。
科学应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
⑴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
⑵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⑶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科学应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⑴讨论前,教师要列出讨论题目,提出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
⑵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始终紧扣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疑点,要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倾听别人发言并认真做好记录;
⑶讨论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科学应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使其产生“发现”的愿望;
⑵明确“发现”的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提供探索的条件,做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推测或答案;
⑶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开展自由讨论,引出应有结论,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检验假设,审查结论,或对假设及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补充与修改;
⑷对争论做出科学总结,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班级教学的优点:
简答
⑴能够大规模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的学生,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⑵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使教学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⑶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并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⑷固定的班级人数和同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与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发展;⑸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项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⑹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简答
⑴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
⑵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的机会少;
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⑷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⑸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⑹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⑺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
⑴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①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
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
③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④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⑵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①运用整体性观点,进行教材、教法、学法、考试、教学环境等的全面改革和实验,但要正确看待整体和全面的关系;
②提高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可操作性;
⑶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①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②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⑴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和言行一致性;
①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⑵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3)
阶段(6)
前习俗水平
一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三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四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五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道德定向阶段
六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是影响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⑴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专门教育机构,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施加影响;
⑵学校德育有专门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能够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施加全面系统的影响;
⑶学校德育有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进行施教传道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率;
⑷学校德育,尤其是现代学校德育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⑸个人主观能动性。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简答or选择
⑴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⑵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
⑶集体主义教育;
⑷劳动教育;
⑸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
⑹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规律:
⑴德育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最终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⑵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①学校的活动和交往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组织安排的,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②学校组织的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利于吸纳学生参与;
③学校组织的活动和交往时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⑶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⑷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⑴知行统一原则;⑵导向性原则;⑶疏导原则;⑷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⑸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⑹因材施教原则;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⑻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则。
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
直观性原则(教育)。
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没有正确的认识,行动往往是盲目的,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而正确的人是如不能再行动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言行不一。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要求:
⑴要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
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⑶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要求:
⑴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⑵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⑶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⑴要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⑵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⑶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贯彻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⑴教师要热情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⑵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适当;
⑶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⑴要统一学生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⑵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⑶要有计划并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辨析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各有特点,甚至每个学生都彼此不同,都有独特的品德发展要求。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⑵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⑴要努力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⑵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⑶要处理好学生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运用道德评价法的要求:
⑴确定目标,长善救失;
⑵实事求是、公正合理;
⑶发扬民主、激发参与;
⑷奖惩必须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
⑸奖惩适量,把握时机。
简答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各种德育的潜在课程。
班集体是以教学班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规范化的社会组织。
简答如何培养班集体/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⑴建立班级共同愿景和努力目标;
⑵开展班级共同活动;
⑶变革班级管理机制和调整角色结构
⑷协调班级人际关系;
⑸强化集体问题解决过程;
⑹注重集体性评价策略。
简答or选择教师角色的构成: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教师不是服务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 知识 能力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