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 三一班.docx
- 文档编号:29223886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12KB
综合实践活动 三一班.docx
《综合实践活动 三一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 三一班.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三一班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参考——春联文化的研究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今年,教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的同学提到了春节的习俗——贴春联,于是我问同学们:
你们家过年时贴的什么内容的春联?
真没想到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了不少,有的说自己家过年贴春联的词句,而且还说出了其中的深刻含义,有的学生还说出了贴春联的注意事项,有的学生则说出了许许多多春联中的故事……更多的学生则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过年为什么贴春联?
最早的春联是谁创作的?
有哪些有关春联的故事……
于是我和同学们商定以“春联文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特点,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帮他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
在开题会上,我把我的想法提了出来。
许多同学非常高兴的呼喊起来:
我同意!
我同意……我微笑着看着他们,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同学脸上却露出一些不愉快。
我说:
对老师的提议,谁有不同的意见?
马博文同学说:
老师,我们村里许多人家根本不贴春联,大不了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什么可研究的?
我笑而不答,眼睛看了看其他同学。
只见刘春秀同学站起来反驳:
不对,我们村贴春联的人家可多了;而且福字的贴法也有许多的学问;怎么能说没什么可研究的呢?
马俊龙同学说:
过年我还得走亲戚呢,哪有时间研究春联?
王海南同学笑着说:
你光顾着走亲戚要压岁钱了,其实走亲戚时,正是我们研究春联文化的大好时机,大家想想:
亲戚家里贴的春联的内容、样式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走亲戚时我们见得人多,“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请教春联的知识……经过大家的争论、交流,那几个不乐意研究春联文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同意。
我接着问:
关于春联文化,你们想研究什么呢?
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
春联中有什么故事?
贴春联应注意哪些问题?
春联的创作要符合哪些格式?
最早的春联是谁写的?
内容是什么?
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
贴福字时应注意什么?
各行各业春联内容有哪些不同?
春联的内容在近几年有什么变化?
……
(二)活动小组的形成
问题产生了,我们的同学立即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因为这次的分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破了原来小组的界限,他们都表现得异常的兴奋。
(三)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
制定活动方案
“凡事预则立”。
研究小组建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制定出了详细的活动方案:
子课题名称
小组成员
活动方法设计
展示方式
春联溯源
孙竞男、王海南、
王依琳、王佳旺
查阅民间《万历书》,上网:
中国民间网、对联网、新浪、搜狐……询问家长
根据材料编写小品,进行表演。
春联中的故事
刘春秀、孙策、
孙原翔、刘永存
听老人讲故事,查阅民间《万历书》、《台历》、《民间传说故事》,上网调查(用XX、关键词:
春(对)联故事或春(对)联传说)
用调查到的资料重新润色,讲给同学们听。
春联的格式
杨一宁、石新颖、
孙炳琪、陈思莹
去村里实地采访,观察去集市的卖春联的摊点,请教那些卖春联的和买春联的人们查阅《少儿百科全书》《对联大全》
现场表演张贴春联,现场说明春联的书写格式。
春联的创作
陈宇豪、马学静、
马俊龙、马营
学习毛笔字的书写,学习红纸的裁剪、学习春联的平仄相对的对应方式
现场书写春联。
福字的研究
王泽芳、王欣雨、
张依凡、唐健升
上网、实地拍照、采访老人
现场书写、现场张贴
第二阶段:
行动研究
周末放假了,同学们都在家休息了,但是我们研究小组的同学在高高兴兴过年的同时,对春联文化的研究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
1.春联的来历研究小组
春联的来历小组的孙竞男同学跟我说:
我们小组的同学首先在我家里召开了一次小的会议,首先对我们的研究任务进行了研究。
我们觉得春联溯源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次活动能极大的锻炼我们的能力,培养我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爷爷说:
“你们学校的这个活动搞得很好,你们的这种活动的研究形式,我在上学时根本没有接触过,直到参加工作后才知道搞研究还需要调查,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爸爸妈妈也同意爷爷的观点。
我们小组的同学一听,都非常的高兴,研究热情更加高涨。
接着,我们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
分工时,我们的分工只是调查方法的分工:
我家里有微机,而且能上网,所以我负责上网调查春节的来历,爸爸说将全力支持我的“网络工作”;王海南负责查阅图书,因为她的姨妈在图书馆工作,她可以经常去的,王依琳、王佳旺也和她一个小组……
老师,向你报告一个新情况:
我在北京上大学的哥哥也回来了,我们想“拉他入伙”,现在我们正在做工作,不知你同不同意?
听了她的汇报后,我心里非常激动。
是呀,看到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能够受到家长这么高的评价,学生的研究热情这么高,以前我对小课题的一些牢骚、埋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春联中的故事研究小组
我在家接到电话最多的是春联中的故事小组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多。
组长刘春秀打电话说:
“老师,还是我们小组的眼光好,选了一个最好最好的子课题,网上、书上、电视节目上都有春联的故事,我奶奶还给我讲了好几个春联故事呢……”刘春秀时就好笑,一次她给我打电话,我刚刚接起来,就听到哈哈的大笑,我一猜就知道是她,我说:
“刘春秀,你准是又找到什么搞笑的故事了。
”刘春秀说:
“对,老师,你听了准会笑破肚皮的,哈哈……”我说:
“秀,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最多了,值得表扬,现在你们应该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你们选择几个有意义的故事,表演给同学们看,好不好?
”经过我的提示,他们小组又经常组合在一起排练,后来我听说,刘春秀根据搜集的资料编的节目还在他们村里给家长进行了演出,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3.春联的格式小组
这个小组同学平时跟我的联系比较少,好像还比较保密,我主动给组长陈宇豪打了个电话。
了解到原因:
一个是因为个别同学的家长对他们的研究不是很支持,加上又要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家长有点不同意使用电话;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小组的材料比较少。
我通过电话对他们进行鼓励,希望他们在调查到的资料基础上,制作一块展板,把贴对联的格式展示出来,比如福子的贴法,哪里用倒福,哪里用正福……
第三阶段:
汇报交流
终于到了汇报交流的时候,在汇报交流课上,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交流起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春联溯源小组同学介绍: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龟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接着又有同学展示了“对联为何叫春联”的资料: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中的故事小组表演了小品。
小品的故事情节是: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他们的表演滑稽可笑,令人捧腹。
春联格式小组的杨一宁同学介绍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
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
门第春常在,下联:
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横额:
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
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陈思莹介绍了对联的要求: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
马学静同学介绍了最长的一副对联,她有感情的朗诵了出来: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
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
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
想: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她的朗诵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福字的研究小组的王欣雨同学介绍: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
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
“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第四阶段:
创作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春联的研究小组在经历了调查访问、汇报交流阶段以后、我们又及时提出:
我们小学生能不能也创作一些有新意的春联,并把它们书写出来?
小组同学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
有的同学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创作;有的同学是书法爱好者,立即拿起毛笔写了起来;以新年为题的小组作品是高矮胖瘦儿童齐聚学习,德智体美各科全面发展……
第五阶段:
调查研究
春联文化研究小组的学生资料汇报、创作完成后,我又提示学生:
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春节的传统习俗,现在的人们对这种习俗有些什么认识?
小组的同学立刻找到了深入研究的方向,马上进行了再次调查……
学生对不贴春联的家庭(24户)的调查:
7户因为没有贴春联的习惯,所以没贴。
8户因为是新建的大门,他们怕贴春联污染了大门的整洁,所以没贴。
3户觉得贴不贴春联无所谓。
5户因为家里做生意太忙,没功夫去买,也没有贴。
1户因为家里前几年有丧事,按习俗不能贴。
学生对贴春联的家庭(76户)的调查:
52户觉得过年贴春联非常喜庆,很有必要。
11户因为家里有喜事,所以贴春联表示喜庆。
13户因为家里每年都贴春联,不贴觉得不习惯。
学生对不贴春联的家庭(81户)的调查:
城市里住的是单元房,家家户户安的是防盗门,春联没处贴,只是在家里贴福字。
人们觉得贴不贴春联不影响过节的喜庆气氛。
学生对贴春联的家庭(19户)的调查:
有的人爱好书法,所以过年自己写副春联,与人同乐;有的是商店赠送的春联,印刷非常精美,春联内容新颖,所以就贴了出来;有的是一直有贴春联的习惯。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识到:
1.过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民族习惯,这种习俗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2.农村贴春联的习俗保持得比较传统。
3.城市对贴春联的要求较高,他们需要样式新颖、内容独特、印刷精美的春联作品。
第六阶段:
活动体会
在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中,我们的学生有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学生有了各方面的进步,得到了学科课程中无法得到的知识。
我们的指导教师在春联文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发展,本次活动中,小课题指导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激发。
“教师即课程”,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独特的眼光和出发点去理解和体验课程。
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培养了教师的探究精神,探究意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实践活动 三一班 综合 实践 活动 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