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教材.docx
- 文档编号:29217880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9.81KB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教材.docx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教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教材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一、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
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
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某小学陈文平老师在《我愿做一片绿叶》中写道:
今天我要讲的一个教学故事,是曾经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一件真实的事,这件事见证了爱是如何化尴尬为神奇的,正是这件平凡的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我心甘情愿做一片教育中的绿叶。
有段时间我都在做一件事:
恨孩子。
我满眼都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成绩最差的孩子,甚至我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
这些孩子每天都给我繁忙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他们总能以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让我的心情变糟,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每天气我的次数不少于N次,我相信他们马上能让我陷入班主任危机,我每天都在叹息:
“哎,什么时候能脱离苦海啊!
”但是有件事深深地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开学了,同学们盼望以久的新书来了。
我们班从学校领来了大家日思夜盼的新书:
语文、数学、科学等,这些书一本本设计精美,内容精彩。
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个个都要求老师马上把新书发下去。
同学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再次清点新书,查看交费情况,准备把新书发下去。
这一看,问题来了:
我班69名学生交费,可只领到68份新书。
怎么会错呢?
我反复地清点,数字就是不统一。
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收钱从来没有错的,肯定是其它环节出了问题,于是我去核对份数,学校发书的说给我的是69份,查看记录,也是69份,可我的手里确实只有68份新书啊!
怎么办?
学校又没有多余的新书,这下可怎么办、怎么办呢?
69人交了钱,我不给谁都不行啊?
从领书的地方走回教室,一路上我还是没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教室里的69个同学一个不少的排者队伍等着领书!
看着69双渴望的眼睛,我大脑飞速转动着:
不给谁发呢?
不给吴满或者余飞吧!
反正这两位不爱学习,书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
可这话叫我这个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怎么说出口呢?
犹豫了好久,我决定干脆对他们说实话实说:
“老师这儿少了一套书,怎么办?
”听了我的话,刚才还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你望我我望你,几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来告诉我来怎么办。
我想这下可完了,学生们谁也不能没有新书啊,这尴尬可怎么解决呀?
就在这时,吴满喊出来:
“陈老师,数学书我不要,我用哥哥的旧书。
”听了这一声喊,我愣住了,我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脸红了!
接着王浩马上说:
“语文我不要了,我家里还能找到这学期的语文。
”要知道,这两个学生是听说新书来了后,是最迫不及待想领到新书的两位啊!
并且是最近让我头痛费神的两位!
又有学生接下去不要新书了。
我太意外了。
我愣在原地,说不出话来。
这些孩子大多数是我不喜欢的,甚至是我最近一直在咬牙切齿恨的那些孩子!
可,他们------突然间,不知道谁鼓起了掌,大家都跟着鼓起来。
此时此刻,68和69这两个数字已经不重要了。
掌声说明一切,无需我再多言。
孩子就是这样,让我既恨又爱。
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明白:
最可恶的孩子也有他可爱的一面。
我们不能单独用一个“好”字和“坏”字来衡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鲜花,这些鲜花能不能茂盛地开放,取决于绿叶是否给它足够的庇护和养分。
而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灵动的个体,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志向和智慧。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恰恰是这些不一样的孩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正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所以我变得尊重和热爱孩子。
正因为理解、尊重和热爱这些孩子们,更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我不再叹息,不再埋愿!
正如印度诗圣泰戈尔那句令人怦然心动的名言: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就让我做叶的事业吧!
因为叶子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
”是的,叶子总是垂着她的绿荫,只是为了鲜花更好地开放!
为了我心中的教育事业,为了可爱的孩子们,就让我做一片合格的绿叶吧!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
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人物性。
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3、情节性。
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
4、可读性。
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
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5、感悟性。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
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为什么要展开教育叙事研究
1、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进行审视、回味、反思和调整。
2、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
3、对于促进教师改进实践来说,与教师引经据典写“教育论文”相比“教育故事”更加有效。
(四)教育故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
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景描叙。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
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
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
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请记住学生的名字》
现在的我,总是记不住别人的名字,即使是亲朋好友的孩子的名字,如果不是特别留意,我是记不住的,那天,同事结婚来了好几个师范的同学(我们是同届的但不同班),当然少不了想不起名字的尴尬,可是顾左右而言其它,便轻易绕过去了,当时觉得挺别扭的,可事后心里还是不以为然。
刚担任教师工作时在小学从事语文教学,那时刚出校门,心里充满了激情,一心想和学生做个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于是就利用一切机会和学生待在一起,加上自己是班主任,这样和学生的接触无形之中就增多了。
更因为有一种责任意识,我强迫自己记住学生的名字,利用发作业本的机会,通常只要三五天就可以把自己班上的学生名字记住了。
后来进了中学教历史,每个班每周只有四节课,至少有四个班,每个班都有七十几个学生,同时历史作业较少,给学生发作业点名的机会相应少了,就不太容易记住学生的名字,上课也只能用手指着那些举手的同学,有时想叫一些没有举手但看上去没认真听讲的学生发言,由于叫不出名字,也只好作罢。
但这时我对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变得有些心安理得了,形势使然,怪不得我!
可是,现在我越来越为此感到不安与内疚了。
今年学校实行坐班制,在办公室的机会相应多了很多。
有时学生到办公室,我想请他们帮忙找个同学,却只能说:
唉,那个同学……当然没有特定的称谓,人家怎么知道是叫的他们呢,所以少不了还是自己去做了。
这倒是次要的,尤其是有时我让别的同学帮忙找个学生,当这个学生来了以后还要问:
“你是哪个班的,你有什么事吗?
”这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自己更是尴尬不已。
终于有一天,我因此做了一件让我内疚不已的事,那天,我在707班上完新课后就让学生做历史课堂作业,而我则在讲台上看座次表,当我看到一个叫姚蝏的名字时,突然想起了在改作业时不是这个叫姚婷的同学作业做得非常马虎吗?
连名字都是我让别的老师认的。
没多加思索,就决定拿她开刀,也给其他学生一点警告,于是我就很严厉地说到:
“我们班的姚婷同学上次的作业做得太差了!
”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中的笔,把眼光转向了她,那位叫姚婷的同学也红着脸慢慢站了起来,这正是我要的效果,我慢慢走过去拿起她的作业正准备大发评论,可翻看一看却傻眼了,她的作业做得很认真,我明明记得就是叫姚婷的,怎么会这样呢?
我立即又问道“我们班还有同学叫姚婷吗?
”“我们班没有了,不过六班有一个叫姚婷的。
”听到这样的答案,再看看姚婷,站在那里,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看着她那委屈的样子,我知道我伤害了这个学生的自尊。
开学这么久,相隔的班里有两个姚婷我竟然不知,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将失去我的学生对我的信任。
我当时只觉得自己的脸快燃烧起来了,真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
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我现在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并不是自己的记性不好,以前都能很快记住,现在不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懒惰,是不在意,对学生的不在意,是对学生对教学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因为潜意识里觉得无所谓,所以记不住。
事实上今年我根本就没有去记学生的名字!
开学四个星期了,只记住了几个“好学生”和“坏学生”,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在我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存下任何印象。
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那么我对学生又了解了多少呢?
这又从何去谈教育要因材施教?
还谈什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呢?
又怎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我为之而汗颜。
从这点讲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我也因此明白了:
为什么我想和学生做朋友,我自觉对学生很好,而学生对我却总是不够热情,我总是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总是走不进学生的心灵!
通过这件事更使我懂得了,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就应该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只有这样,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才有地位,就会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就会尊重你的课堂教学!
从现在开始,我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无论是优秀生、后进生,还是默默无闻不起眼的学生,就像记住我们有几件漂亮衣服一样。
主要内容结构:
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五)教育叙事的几种类型:
1、学科教学类
阿玲是哑巴?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得干干净净。
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得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
”
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
(旁批:
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
“说说你的根据吧。
”那位学生马上说道:
“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
只是打手势。
”
“对,我也这样认为。
”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
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
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
(旁批:
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
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
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
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
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
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
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坑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
(旁批:
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2、班主任工作类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
我轻轻地走到那同学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身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
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在桌子上。
用他自己的话说:
“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
”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进一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老师的批评。
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
“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
”我说:
“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
”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
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
“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
”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
“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
”他点头同意。
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
“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
”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
随后我又说:
“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
”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替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3、细节类
不要忘记别人的启示
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无时不在的,但学生对你的启示有时却在不经意中产生,这些启示有时只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但却能让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让你感觉到学生的过人之处,也就是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让你学会了该怎样做老师。
有一次,测验的试卷发下后,当我经过一个学生身旁时,学生拿着刚发下的试卷说:
“老师,我这里是不是改错了?
”一看,我果然给他多扣了5分。
我于是随口说:
“你把分数加上去吧。
”学生迅速拿出红笔,但却在笔头落在纸上的那上瞬间停顿下来,他抬起头来,将笔递给我,说:
“老师,还是你来加吧!
”这一刻我明白了,我平时并不看重的分数,学生却看得非常重要。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我不在意的东西,也许学生非常在意。
因此,我对后来的每一张试卷都不敢马虎。
我想:
如果所有的老师能够常常回味学生对你的启示,并真正地将其“当一回事”,我们的教育是否又会上一个台阶呢?
4、生活片断类
俯身也是爱
星期天我和刚入学不久的侄女聊天。
我问她:
“你们老师喜欢你吗?
”她自豪地说:
“喜欢”我故意逗她:
“吹牛吧?
”她可急了,一本正经地争辩:
“没吹牛,老师还趴在桌上和我讲话呢!
”“讲了什么?
”我又追问。
小侄女急切地说:
“老师问我昨天吃的什么。
”
我震惊了。
一个“趴”,一句“昨天吃的什么”,本极为平常,却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被爱的幸福,老师在我们纯真的世界里是多么崇高啊!
教育是爱的事业。
这种爱没有惊动地的气魄,只有润物无声的永恒,既不是“棍棒”,也非“迁就”,而是“春风化雨的滋润”。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句赞赏,无不洋溢着对学生真挚的爱。
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师爱之神圣,要摒弃师者唯上的旧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铁枷锁,走出功名利禄的势利场。
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伪善,立足于平平淡淡的真诚。
在教育这方净土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关心、爱护学生,悉心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爱的真谛!
(六)写教育叙事的要求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对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含一个或几个教育教学事件,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帐”,叙述要具体、生动。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要有问题性,不是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而应该是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教师本人在反思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育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句子。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问题”。
二、教育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案例背景、活动设计、过程描述、活动反思(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应当把课件的设计当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因为一个制作优良教学课件,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关键。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
怎样使老课文讲得有新意,是我开始设计教案时努力想达到的目的。
由于二年级学生理解领悟能力尚弱,再加上本班学生原本底子就较薄弱,真正深入课文去体会是不可能的,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真的要使一堂课上得生动,就得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
此外本课也适合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也是我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
经过再三斟酌,结合本班实际,我制订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文中生动、形象而优美的语句,了解杨梅形状、颜色、滋味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二)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朗读等能力。
[案例描述]
课堂实录1:
学习4—6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乡情感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
听了你们的朗读,朱老师仿佛已来到了杨梅树下,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端午节,就可以吃到杨梅了,你喜欢杨梅吗?
(媒体出示:
杨梅图)昨天老师布置了大家找出4—6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板书引出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杨梅的方法,并指导朗读(多媒体出示板书)
生
(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
生
(2)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杨梅先是淡红的……”
生(3)“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是我最喜欢的句子。
……
师:
刚才许多小朋友都交流了自己喜欢的句子,那么你们读的那些句子都是从哪方面介绍杨梅的?
生
(1)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机梅的形状,它的形状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剌。
师:
作者笔下的杨梅多么惹人喜爱,谁能带着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读这一节吗?
(老师也想读这一节,你们想听吗?
如果觉得老师读得好,请大家给老师一点掌声,好吗?
)
生
(2)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杨梅的颜色,它先是淡红,然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师:
看到如此新鲜红嫩的杨梅果,你的眼睛是不是立刻被它吸引了?
老师请女学一起有感情地读读第5节。
生(3)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杨梅的味道,它的味道又酸又甜,熟了就甜津津的
师:
杨梅的味道真是好极了,老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听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接下去请大家分小组来合作朗读这一节……杨梅不仅味道好而且还有保健功能呢,老师昨天布置大家回家搜集有关资料,你们都找到了吗?
师:
杨梅是作者家乡的特产,他之所以写杨梅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们都爱自己的家乡吗?
那么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家乡在哪,那里有什么特产,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民族精神教育)
课堂实录2:
课堂探究: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用几句连贯的话介绍一种水果
教师示范说话练习
师: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生动描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来表达心中的那份喜爱,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苹果,大家看看它的外形是怎样的?
生:
圆圆的,像个小灯笼(多媒体出示学生口述板书)
师:
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用手摸摸感觉如何?
生:
非常光滑。
师:
它的颜色呢?
生:
黄中透红。
师:
大家肯定都吃过苹果,苹果的味道又如何?
老师现在就请大家尝尝。
生:
甜津津的。
生:
甜甜的,带着一点点酸。
师:
你们喜欢苹果吗?
生:
喜欢。
师:
刚才大家通过眼睛看,手摸,鼻子闻,嘴巴尝描绘了苹果的外形、颜色、味道(媒体出示连贯的句子)看,大家描绘的苹果栩栩如生。
老师知道今天每个小组都拿来了你们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今天我们得任务就是仔细观察,然后有几句连贯的话说说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表达你们的喜爱。
[活动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有两点做得好。
首先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以往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采取按文章写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往往容易牵着学生鼻子走,并非学生所愿,于是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明显增加。
2、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还要他们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有一环节是小组合作朗读,我让每组自由选择朗读方式,学生们有的轮流读,有的男女生合作读,形式多样,在读中加深感悟。
其次在教学中我成功地由扶到放,由说到写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描绘一种水果。
课文教学完成后是指导学生自己写一种水果,一下子脱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对其来说要求太高。
于是我在先前板书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将杨梅换成苹果,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我适当加以引导,人多力量大,很快,一则描写苹果的短文诞生了。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一种水果,学生们边观察、边品尝、边交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叙事 教学 案例 写作 指导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