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4篇.docx
- 文档编号:29206503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30KB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4篇.docx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4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4篇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1篇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一位培养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所编著的,他通过这本书来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具备有效的工具和技巧,通过在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得以发展并经过学校实验的各种技巧的介绍,为所有的老师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我们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和意外情况。
一、避免琐事
案例:
教室里正在大声争论。
生1:
把我的铅笔还给我。
生2:
这是我的铅笔。
生1;你撒谎,你是个小偷。
你明明知道这是我的。
老师:
我听见了你们俩的话,我很不高兴。
现在,让我来暂时保管这支有争议的铅笔。
另外给你一支铅笔,也给你一支铅笔。
你们俩下课以后再讨论那支铅笔是谁的,现在都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吧。
这场争论就此结束。
整个解决过程老师只花了30秒钟。
老师故意避免了毫无结果的询问。
他没有卷入争论的漩涡,去探究那支铅笔究竟是谁的。
他没有让为一支铅笔而进行的争论来扰乱课堂秩序。
他既有技巧又不失权威地避免了要耗费时间的烦琐过程:
原告、被告、双方求证、最后判决和执行。
这样的事情,我在班上经常会遇到,我每次都非得查出谁撒谎了,铅笔是谁的。
每次弄班里气氛不好,自己还生气,孩子也委屈,更耽误了整节课的进度。
真是亏大了。
以后我也要学习一下这种处理方式。
二、切实的目标
通过看这本书,我还明白,最佳师表的老师们都在传达一个相同的理念:
他们不相信训话的力量。
他们从不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不让孩子们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
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忡忡。
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帮助。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
我过去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的未来。
现在,我却有了更为切实的目标,我只关注孩子们现在的情绪和主要的需要。
我不再去构想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的处理好教室里发生的各种问题。
这样的转变不仅完全可能,而且非常实际。
怎样为人师表,大概是每个教师都会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
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的恰当的帮助,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不能对孩子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以及其他各种伤害,如果能做到,应该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最佳师表了。
在以上几条中,有很多我做的不好,如对孩子训斥等,以后要努力,尽量避免!
三、表扬的艺术
表扬包括两个部分:
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孩子对他自己说什么。
要使你的表扬有建设性,那就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有意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
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判断。
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
只有不判断孩子的品格和个性的表扬,才能消除孩子的焦虑,让孩子没有顾虑的进步;有益的表扬总是肯定孩子的感受,并且描述孩子所作出的成就。
平时我表扬孩子,经常说:
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继续好好干。
通过看这本书知道了这些都是评判性的表扬,教学上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都是无益的,他只能引起孩子的焦虑、依赖和自卫。
要想培养孩子这些品质,就必须让孩子不受外界评判的干扰,让孩子做到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
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就不能给予孩子评价式的表扬。
运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性的表扬无疑会促使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和推论,足以让孩子高兴的回味老师的话语并倍受鼓舞。
这种风格的表扬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牢固的记忆,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
这本书中的内容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
教育如果闭塞孩子的思想,扰乱孩子的心灵,压抑孩子的情感,那就注定要失败。
老师一旦掌握了同学生说话的技巧,就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同时不引起学生的愤怒和反抗。
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2篇
前几天读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给我的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都有被学生气得说不出话的时候。
然后就采取惩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犯错以后,会有什么结果。
其实,我觉得这样做,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反而使学生觉得很委屈,不服气,甚至从心底里有点蔑视老师,认为老师没有什么本领,只知道惩罚。
现在实施了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再加上现在是法制社会,在很大的程度上,禁止了老师对学生采用惩罚手段。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当然,教师也不是圣人,学生还是有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也还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令人生气的情况,那我们怎么办呢?
生气,谁都有生气的时候。
但教师是门特殊的职业,就要掌握生气的艺术,表达生气的尺度。
我懂得了,当我们在生气、愤怒时,要懂得如何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
要知道生气的艺术在于不侮辱别人,不进行人身攻击,不伤害孩子的心灵。
这样样有利于表现出老师的风度,也使学生更加信任你,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从而使他更喜欢学校,对学习更有兴趣。
我想:
当我们掌握了生气的艺术,也就能体现我们对学生真诚的爱,能够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与学生有心与心的交流,能够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学生,从中体验到更多更大的快乐!
读了《老师怎样与学生说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有更多的收获的,会学会怎么样和学生进行沟通。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3篇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时时常会感到自己教育的无力和遭受挫折的无奈。
看到这本《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的书,立刻被吸引住,在空闲时慢慢品读起来。
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
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自觉的探讨如何与孩子说话,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从而增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在读过《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师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的好书。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吉诺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学理论转变为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告诉老师应该如何摒弃拒绝性的语言,转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向我们充分介绍了如何应用语言交流来创造信任和愉悦的气氛,也为我们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例如,在《最佳师表》和《最差师表》的两个章节中,作者列举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若干真实的小故事,鲜明而生动的指出:
在理论上,任何老师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们对此拥有无数的理念。
但不幸的是,没有人能够仅仅靠教育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
在处理班级里的各种琐碎事务-孩子之间言语的触犯,日常的冲突,以及突发的危机等等的时候,最佳师表的老师们会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
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
然而最差师表的老师们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来跟孩子们进行本来可以避免的争斗、冲突甚至战争。
老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光有理解还不够,还需要说话的技巧和有效地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教师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的敏感。
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的教学风格。
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曾经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
这本书中的内容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
我觉得以后在与学生交流中,应该注意这几点:
尊重孩子,不能对孩子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关心孩子的感受,聆听他们的心声;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横加干涉《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4篇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对父母来说,孩子意味着他们对美好明天的希望。
而要让孩子达到父母的殷切企望,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长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知识,作为教师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过得难过或者欢乐。
他们可以成为打击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
在所有的情况下,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退步,老师的态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既然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呢?
海姆G吉诺特博士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发。
一、老师应该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喜欢和信任,他人的鼓励、支持、加油和风趣,还需要自己去开怀,实验并取得成就。
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
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内心产生罪恶感。
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的恰当的帮助。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不能对孩子们采取疏远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以及其他各种伤害。
三、要和孩子们恰当的交流。
老师要了解孩子的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心。
要把孩子看作是会憎、会爱,有矛盾、情感的复杂人类之一。
为了减轻他们的敌意,老师应该尽可能的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独立的滋味。
孩子得到的自治越多,他们的敌意就越少;孩子越是自我独立,他们对比别人的怨恨也越少。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做到和孩子恰当的交流,交流不仅能够改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关键。
四、要学会表扬孩子。
老师当对孩子表达对他的努力、帮助、工作和成就的赞赏,然后由孩子本人对自己做出判断。
要尽量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表扬孩子的品性,只有不判断孩子的品格和个性的表扬,才能消除孩子的焦虑,让孩子没有顾虑的进步。
要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同学生交谈是一门学问与艺术。
这种学问和艺术来源于日常和学生们相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体现在平时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
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水准的交流能力。
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
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教学的风格。
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他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个好的老师不但要看专业书,也要看更多的关于心理方面的书。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和学生共同,塑造一个合格的人。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就要学会倾听。
老师在和学生打交道时,缺乏倾听学生的声音。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思想和言行虽然还不成熟,可是并不是说他们说的都不对,教师在这方面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让学生做件事,而学生有时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及时表达了也会被老师否决,反而无法很好的完成。
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时要把孩子以成人对待,这样才能更好得了解孩子想什么,对待问题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就要学会弯腰。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已经习惯于站着说话,站着发号施令,站着做我们习惯的一切,学生们接受的是老师的思维和主观愿望,而老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内心想法。
尤其是当我们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冲突时,总会强加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令学生大失所望,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
如果你弯下腰来和学生一样高时,再去和学生交流,试试会有什么结果?
当你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
弯下腰,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教育孩子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就要不断学习。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情,老师更要不断的学习。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成倍提高,教师会发现如果不学习,对于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对于师生交往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现象,教师会无从下手,无法解决。
教师只有更多地去学习,才能走向学生教育的细腻化,走向自我知识的更新化,自我素质的完善化。
当我们用太多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时,我们的学生从小变成了小大人。
我们把准点定位于成人孩子终归要成长为大人,这样被我们所忽视的恰恰是孩子他们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没有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以我们的目光和要求为准则,这也许就是我所期待和努力的,也正是我们所忽视和丧失的。
九象整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老师 怎样 学生 说话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