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方案书院编制.docx
- 文档编号:29201250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58.03KB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方案书院编制.docx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方案书院编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方案书院编制.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甲级设计方案书院编制
某市县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设计院
1总论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项目名称: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1.2建设性质:
改建
1.1.3项目业主:
1.1.4建设地址:
1.1.5建设规模及内容
改建***路(***小学至****道路)总长米,宽8米;
1.1.6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451.88万元,包括工程费用318.06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38.31万元,预备费28.51万元。
1.1.7资金筹措:
1.申请国家资金152.00万元,占总投资的39.49%;
2.政府配套232.88万元,占总投资的60.51%。
1.1.8建设工期:
1年
1.2项目业主简介
*****中心前身是一个拥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机构。
该中心成立于2002年下半年,下辖原农技站、原水保站、原农机站、原企业管理站、林业站、村建服务所,有人员24人。
1.3编制依据
1.《**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2.《**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3.《**县***镇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4.《**县***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6.国家计委颁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7.项目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
1.4研究范围
本报告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建设条件,工程设计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社会评价等。
1.5研究结论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
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发展的容量与空间,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反映了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实施***县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进行的有益尝试。
项目建成后,对于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功能,改善小城镇形象,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镇化率,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经济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镇郭北路工程建设,技术单纯,易于项目推进实施。
项目总投资约384.88万元,资金主要渠道为县财政配套及申请国家资金支持。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突出。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实施的可行性较好。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一
郭北路
1
道路工程
1.1
占地面积
亩
27
1.2
建设里程
m
1200
宽8m
二
工程总投资
万元
384.88
1
工程费用
万元
218.06
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138.31
3
基本预备费用
万元
28.51
三
资金筹措
1
申请国家资金
万元
152.00
占39.49%
2
***政府配套资金
万元
232.88
占60.51%
2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1.1宏观背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庆能否如期实现这个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步伐是关键。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实现城镇化的目标,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分流。
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目前我国多数农民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第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大中城市的条件。
现在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小城镇,小城镇以其门槛低及与农业、农村和农民联系更为直接的特点,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总量有所扩大,运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仍然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总体上看,小城镇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承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能力低,规划与建设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持续健康发展。
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重,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部现象与西部现象,具有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是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
同时,重庆作为直辖市,又具有中等省的构架和欠发达省的特征。
为了重庆又好又快的发展,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重庆的特殊使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东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探索解决我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科学路子。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标志着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管理,注入了体制机制动力,这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使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月2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重庆市首次将乡村纳入统筹规划,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此规划特别强调要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保护好耕地;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
同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创建宜居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着力从城乡规划上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着力于加快建设和完善贯通城乡、连接周边的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类交通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增强长江上游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
切实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加快交通通信干线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道路网络,实现行政村公路村村通;加快供排水、能源设施向农村拓展,完善农村水利设施,保障农田水利灌溉和饮水安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2.1.2***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县经济社会现状
2006年,***县生产总值完成87.3亿元,同比增长10.8%,人均GDP1345美元,比上年增加139美元。
其中,第一产业15.7亿元,同比下降9%;第二产业37.6亿元,同比增长19.9%;三产业34.1亿元,同比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为17.9:
43:
39.1,二三产业比重上升7.2个百分点。
工业化程度稳步提高,工业总产值完成84.3亿元,同比增长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9亿元,同比增长9.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9亿元,同比增长15.1%。
地方财政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27.6%。
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与上年持平,外贸进出口总额618万美元,同比下降25.6%。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124元,同比增长16.6%。
农民人均纯收入3419元,大灾之年仍增长0.6%。
人口自然增长率1.97‰,与计划基本持平。
城镇化率3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经济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接近翻两番,GDP总量达到350亿元左右,人均达到5210美元(按2005年价和常住人口测算),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基本实现“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目标,基本建成市级山水园林城市。
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得到普遍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基本健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社会文明和谐。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打造集约高效农业区为目标,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大发展。
(1)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
以服务主城为方向,依托城市工商业体系,推进我县农业与重庆大都市区经济的互补、互动、互惠,建立更加密切的农工、农商关系,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农业产品优质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构建与城镇居民消费、农产品加工、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2)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其中,利用国家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充实完善县内一级骨架公路,2008年前全面完成通镇油路工程,2010年各镇主要场镇通油路;逐步将主要村级公路提高到四级公路标准;新、改、扩建一批乡镇供水厂,解决好农村13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3)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集中政府资源,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继续完善并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
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服务“三农”,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采取综合措施,为农民创造更多增收渠道。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创收能力,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超过20万人,劳务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增幅。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采取就地扶贫与易地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完成1000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解决5000户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规划、土地等政策引导,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民新村,逐步构建农村新型社区。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一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组建农村综合服务社。
着眼年轻一代,努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植能手集中。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小水利、小水电等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重点工程
A、三大农业产业化工程。
以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为主,抓好10万亩商品蔬菜、10万亩优质辣椒、5万亩野木瓜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加快建设***镇等农业产业基地。
B、小城镇建设工程。
通过政策扶持、投资拉动和工作推动,加快永城镇、赶水、东溪、打通4个小城镇和高速公路出口镇建设。
C、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
通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加强农村劳务输出服务,增大劳务输出量,每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超过20万人。
D、农村公路建设。
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
“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为1602km,其中:
新建四级以上公路178km,改建农村公路1424km,2006完善县内一级骨架公路,2008年前全面完成通镇油路工程,2010年各镇主要场镇通油路;逐步将主要村级公路提高到四级公路标准,2008年实现村村通公路,2010年实现村村通客车;五年内新建、改造各类客运站点300个,投放和更新客车500辆。
E、电网改造。
建设500kV变电站1座,完成城镇电网和农网改造扫尾工程。
F、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解决13万农村居民饮用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G、农村沼气工程。
以农户为单位,每户建一口生态沼气池,“十一五”期间新建1.5万口。
H、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加快渝南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乡镇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发展农村平价自选市场、边贸集市、小型零售商店和网点,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建工程。
I、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县动物防疫站,洋三元杂交猪繁育场5个,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J、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新建和改建85个村办公用房及40个村办公活动用房,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一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组建农村综合服务社。
K、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工程。
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利用国债资金,实施14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建成辐射本县及周边地区的急救中心1个,二级甲等医院3家,二级乙等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58个,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
L、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实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启动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灾害救助,建立灾害救助体系,新建6所敬老院,改建10个敬老院,新建150个五保供养点,建筑面积177000m2。
推进村级五保供养点建设,促进五保对象相对集中供养。
M、易地扶贫。
实施1000户居住条件恶劣的农户扶贫搬迁。
2.1.3***镇基本情况
1、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镇位于***县中西部,距县城32公里,北邻人和镇、胜利镇、清水镇,南邻马松镇,西邻泥坝乡,东接高雄镇。
初建于清初,清雍正初设镇,1776年知县邓金榜调整城乡建置,更名***场至今。
1993年撤区并富民建镇,2001年政府位于***区公所驻地。
***镇由原建制前的***镇、**乡、**乡组建而成。
全镇辖2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73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0.4万人,农村人口4.7万余人;幅员面积17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7万亩,森林面积10万亩;海拔高度292.2至1294.6米。
2007年***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94万元,为年目标的105.3%;完成工业总产值4850万元,为年目标的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667万元,为年目标的1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940万元,为年目标的103.5%;镇级财政收入达到124万元,为年目标的169.9%,其中工商税收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0元,为年目标的105.8%,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较好;全镇农房新扩改面积达11909平方米,城镇房屋竣工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城镇化水平提高2.4%。
全镇已输出农村劳动力16297个,在去年全年输出劳动力12918个基础上增加了3379个。
***镇重点是以优质加工型辣椒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以木瓜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2007年累计发展辣椒5230亩,其中已建成辣椒标准化示范片524亩;累计发展精细和反季节蔬菜7200亩;2007年发展木瓜1000亩。
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雄伟的斧头山、幽静的龙溪大峡谷等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2、发展战略
发挥***县中西部经济区副中心的作用,强化与***等县城的联系以及其他乡镇的分工协作。
突出交通、商贸、文化等优势。
发展产业布局划分三个组团经济带。
(1)北部经济带
积极将可利用坡地改为梯土,防止雨水冲刷,并大力施用有机废料,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以蚕桑及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
(2)中部经济带
包括***场镇,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主。
(3)南部经济带:
以畜牧养殖,反季节蔬菜为重点。
3、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末全镇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人均实现美元,力争达到全县平均水平;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
提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
***镇近期用地规模0.3平方公里,中期用地规模控制为0.36平方公里,远期控制为0.5平方公里。
把***镇建设成为***县中部经济区副中心,商贸、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
力争到2020年,把***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生活丰富、环境优美舒适的现代小城镇。
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民新村建设正走向城镇化的道路,社会事业获得高速发展,城乡差距不复存在。
4.***镇基础设施现状
近几年来,***镇新修、扩建村级公路37公里,维修整治村级公路245公里,完成篆郭公路柏油路路面改造,引进业主落实了古剑至骑龙,骑龙至平等的公路养护管理,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产业化配套设施、荒山开发、科技示范园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相继完成或正在建设。
全镇21个村、173个合作社的电网彻底改造,农村供电、用电得到保障。
全镇实现了闭路电视村村通,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场镇总规出台,扩大城镇建设区0.4平方公里,旧城改造效果明显,以政府办公楼、村建国土所综合楼、粮站、食品站片区商住楼等为标志,场镇配套的垃圾处理场、中转站的完成,场镇面貌得到一定改观。
***汽车站扩建项目征地补偿、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土石方工程已经全面动工;***司法所配套工程全面完成。
***派出所扩建项目已经完工;原邮政支局、***预制场等2大片区旧场(房)改造已经开始全面动工兴建,农机站片区旧场(房)改造及农贸市场建设已完成前期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拆迁安置工作;改建***场饮水站,彻底解决近3000人长期饮水压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暨高庙场镇路灯工程材料采购已完成,即将进入安装阶段。
***镇现有基础设施现状条件还比较差,而且***镇的排污、道路等建设严重不足。
而***镇小学至***场镇路段为泥结公路,路幅狭窄且弯道多,路面坑凼比较多,路面损毁严重,交通安全问题严重,没有方便的公路,附近居民及学校老师和学生出行十分不方便,人身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而***镇基础设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场镇交通的瓶颈制约,***镇场镇小学路段交通条件差,交通配套设施不足;特别是***小学所在北岸片区可作为***镇发展的拓展新区,还没有完备的道路,最急需一条道路来拓展和带动场镇新区的发展,连接好场镇和***镇小学,以解决老师及学生交通出行安全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
本道路的修建利于***镇道路两侧土地开发,扩展城区面积,增加城镇容量,激活房地产开发建设,有效吸纳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
综上所述,为了***镇的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尽快改善***镇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环境,打破制约***镇城乡经济发展的瓶颈,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功能,***镇决定特先期建设***镇小学至***一桥北桥头道路(简称学林路)。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发展的容量与空间,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反映了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小城镇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标准,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使小城镇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居住人口。
未来发展小城镇重点不在于增加数量,而是完善功能。
目前绝大部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小城镇扩张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规模和效率。
因此小城镇道路及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和基础,解决场镇最根本的交通和企业居民饮用水问题,为吸引更多农村居民入住小城镇创造优越的条件,也利于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通过道路的建设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功能,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2.2.2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体现
由于城乡生产力发展差异而造成的城乡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现象。
城乡分离,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突出表征之一就是城市的许多公共资源不能在城乡之间有效配置,城市的许多基础设施不能有效地向农村延伸,城市的许多公共服务不能有效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和城市文明不能向农村传播。
城乡不均衡、不协调地发展将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乡矛盾的不断累积,既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念,做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决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就是要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参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权利;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就是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就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市民与农村居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公共安全服务;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
十七大报告对城乡一体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为单靠农村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局限,要充分推动城市的带动作用,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
本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就是落实党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决策,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改革方案及相关政策方面的有益尝试。
2.2.3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减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人均农业自然资源过少,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过多。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其他措施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长期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十七大报告指出:
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心,而且还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
尤其在现阶段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
依托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改变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状况,将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
实践证明,小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已在镇区居住的劳动力就业需要,而且可以吸纳相当大数量的镇区以外的劳动力就业。
依托小城镇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
这既可以减少占用土地,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市 基础设施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专业 甲级 设计方案 书院 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