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勒美育思想2.docx
- 文档编号:29198981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08KB
论席勒美育思想2.docx
《论席勒美育思想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席勒美育思想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席勒美育思想2
论席勒美育思想
【摘要】席勒的美学思想影响中西方美学,面对德国黑暗的现实社会,腐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民生的凋蔽,席勒用自己睿智的头脑写下了自己对黑暗社会的种种控诉。
其思想新颖独特,作品构思独到,处处彰显着他对社会和人类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景。
席勒的美学思想很好的和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契合,关注于用美育来净化和教育人的核心问题上。
席勒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美学理论,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首次将“美育”这个概念搬上了美学的舞台,席勒在德国现实社会和康德的影响下,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激发,提倡用美育的方法来拯救受苦难的民众,席勒认为美起着造物者的作用,试图用美来克服人类的异化,实现人性的回归。
本文从美育思想发生背景,美育由来,基本内涵和深远影响方面来阐述席勒的美育思想,尤其是对中国美育教育的影响,美育思想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人们去考察和深思。
【关键字】席勒;美育思想;康德;古希腊;自由;审美;游戏;中西方
前言
席勒,1759年出生,1805年逝世,其中有8年的军事学校生活经历,极端压抑的军事生活让这个市民出身的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养成了他反对暴君的进步思想。
他的一生如同比他早十年出现在文坛的歌德一样,经历了文学上的狂飙突进运动。
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表达了他对德国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经济民生凋蔽的担忧,以及他对自由民族独立的美好向往。
但是由于过于批判现实,在他的身上也呈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
席勒的美学著作繁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关于美的本质和功用,包括《给克尔纳论美的信》七篇,给一位丹麦亲王的《审美教育书简》二十七篇;第二类关于古代诗和近代诗,亦即古典主义诗和浪漫主义诗,在精神实质上的分别,主要的是《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第三类关于悲剧,包括《论悲剧体裁产生快感的原因》,《论激情》,《论崇高》以及《论合唱对在悲剧中的用途》。
这三类中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书简》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对自由的向往,前人的影响使席勒获得了自由平等和自然与社会对立的概念。
文克尔曼对席勒的影响的影响也很大,席勒对古希腊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就是受他的影响。
但是对席勒影响最大的还是康德,席勒的《论激情》,《论崇高》,《论秀美与尊严》,《审美教育书简》等著作都是在和康德相识后发表的。
席勒在康德美学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改进。
席勒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借鉴前人但是却又不同于前人。
席勒的美学,既不像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那样在批判哲学体系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也不像黑格尔三卷集的《美学讲演录》那样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纲目分明、条理井然,席勒的美学著作都是单篇论文,其中哲学内容与美学内容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难割难分[]。
席勒认为只有美和艺术才能让人真正的找到自己,真正的解放获得自由。
自由,是席勒毕生的追求,而且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将美育一词搬上了美学的舞台,力图通过审美和艺术到达自由,席勒认为自由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状态,他提倡用美育来改变人类,让人类活的真正的解放,达到人类的和谐,社会的安宁。
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本主义原则,更具现实性。
席勒的美学思想对中西方的美学研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的德育教育也是影响颇深,今天,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席勒的美育思想带来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第一章席勒的美育思想背景
席勒的美学思想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有它形成的背景。
席勒美育思想形成的时候,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席卷全球,德国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却和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协调,德国的经济状况堪忧,封建割据现象严重,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德国政局的动荡,这些都促使席勒萌发出进步的思想。
再加上之前康德哲学的影响以及他自身对古希腊美好和谐社会的向往,加上他自身特殊的经历,让他明白了要通过美,通过审美教育来唤醒沉睡的民众,唤醒沉睡的德国,通过美育来教化人类,追求自由。
(一)席勒美育思想的发生背景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正进行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英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影响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将目光转向德国,此时的德国封建割据现象严重,经济上仍然很落后。
此时德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新兴的阶级,对封建的生产关系也的确感到不满,因而具有一定的革命的要求;但是,它一开始就远离人民,害怕人民,不但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领导人民去进行彻底的革命,范儿处处寻求与封建贵族的妥协,与封建贵族共同来镇压人民,所以它虽然处在历史赋予它以领导革命的光荣地位,但它却没有负起世界历史使命[]。
在这种政治上的封建割据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时候,资产阶级变得软弱无力,不得不依靠封建贵族。
但是,随后的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热烈的欢迎法国大革命的到来,把它当做拯救苍生的救命稻草。
光荣的法国人民没有一个不被诗人们歌颂的[]。
“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普遍精神却在德国掀起了热潮,此时的德国哲学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人,法国大革命开始给这些思想界的学者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他们报以极大的热情去投入到革命当中。
席勒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这种歌颂是形式主义的,从德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态来看,德国根本就没有这个根基去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随后的雅各宾派专政,判处路易十六死刑,这一消息让席勒震惊不已。
他写信给克尔纳:
“我已经开始着手为国王准备论文了,但是没有能继续写下去,先已成为未完成之作。
我好几天都没有读法国报纸,因为我厌恶这些卑鄙的残忍的人。
”
此时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的盛行,主张重视人的主观精神和创造力,人的情感和欲望不再是被抵制的东西。
席勒对古希腊美好和谐社会的向往,让他意识到改变社会的迫切需要。
他转而讲目光投向了哲学领域,开始思考自由的问题。
这种理想的艺术必须离开现实,并且必须以足够的勇气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想从精神的必然而不想从物质的需要去接受她的规范,可是,现在需要正支配一切,并使沉沦的人类屈服于它的暴虐的桎梏之下[]。
席勒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艺术得不到它发挥的空间,哲学研究也无从下手。
所以他认为:
我能抵抗这种迷人的诱惑并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我相信这不仅可以用我的爱好为理由而得到谅解,而且可以用原则来进行辩解[]。
席勒认为如果要解决政治问题,只有通过美学的研究。
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
席勒受康德的影响,开始希望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逃避现实的苦难,追求精神世界的解放。
(二)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
康德影响着席勒,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出版以后,席勒发表了《审美教育书简》等一系列的著作。
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一封信中,就指出了自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
尽管我不想对您隐瞒,下述主张大部分是以康德的原则为根据的,然而如果您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想到另一种特殊的哲学流派那么请您把这些归于我的无能[]。
席勒直言不讳,承认自己美育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很大影响。
康德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是先驱者。
他处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转折期。
在康德之前,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派:
一派是理性主义派;一派是经验主义派。
这两派斗争尖锐。
到了康德时期,他企图从主观唯心主义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康德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他研究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研究的是人的主观意识。
他从知、情、意三方面来划分心理机能。
他的三大著作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知的功能;《实践理性批判》研究意志的功能;《判断力批判》专研情感功能。
他力图在知情意三方面达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和谐。
席勒认为:
任何美的产品必须服从于法则;但是,因为法律和法则的被察觉到的影响预示为压制,因而对课题就引起了他律。
美的产品可以而且应该是呵护法则的,但是它应该表现为摆脱任何法则而自由的[]。
席勒的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思想。
席勒虽然继承了康德的哲学观点,但是他与康德在有些问题上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康德力图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
而席勒却不接受这一观点,他力图把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
席勒接受康德二元论观点,但又纠正康德关于理性的过分重视,试图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和谐统一。
朱光潜先生曾说:
席勒并不是康德的恭顺的追随者,他不但发挥了康德的一些观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在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他做了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他推进了由主观唯心主义到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变[]。
席勒面对黑暗的德国现实,深刻的揭露了德国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分离,阐述了自己以人本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美学,想通过美育来拯救整个人类社会。
他的美学思想超越了康德的以唯心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系统。
《审美教育书简》被康德称为“卓越的著作”。
第二章席勒美育思想的提出
席勒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轰动了当时的美学界,其实在席勒之前就有很多的德国哲学家发表了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像康德的哲学,关于判断力的论断;费希特对浪漫主义思潮的贡献,谢林的“同一哲学”;歌德对自然与艺术,古典与浪漫的研究,这些都对席勒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加上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席勒提出美育思想。
这一思想不仅对西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事也对中国的教育界产生了轰动,蔡元培把席勒的美育思想融入到中国的教育中,与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适合中国人的一套教育理论。
(一)“美育”一词的来源
审美教育,即美育,既指审美活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熏陶,也指和体育等并称的教育手段。
美育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很早的就受到了重视,在西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很早就考试重视审美教育。
18世纪末,首次将“美育”概念提出的是德国学者席勒。
他在《审美教育书简》重点论述了美育这一概念。
在中国,最早提倡美育思想的是孔子。
到了20世纪初,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后来的许多的教育家也极力的提倡美育思想。
历史上关于美育的性质有多种说法,大致有感性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等。
而最认可的是认为: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
人的文化取决于在感性反面把被动性推向最高程度。
在理性发面吧主动性推向最高点。
在这两种特性结合起来的地方,人也就把最大的独立和自由与存在的最大丰富性结合在一起[]。
席勒在这本书中,系统的阐释了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和作用,标志这美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性的完满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把人培养成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具,懂得生活,会生活,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全面发展的人类。
席勒的这一美育概念在中西方的教育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更高人格的构建,内外兼修才是正确的选择。
(二)美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状况
中国的美学发展也是历史久远。
早在孔子时期就有美育的思想提出。
孔子提倡仁,也就是爱人。
仁学也就是美学。
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和人的情感联系起来。
同时也和礼仪制度联系起来。
审美也就是让抽象的物体向感性层面转化,仁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体验,也就是是符合审美的体验。
从古典美学一直到现代美学,中国的美学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充实。
提到现代美学,我们不能不提到朱光潜,他撰写的《西方美学史》第一次把西方美学系统的介绍到中国大地。
他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来阐述西方美学。
他的美学思想受到康德、克罗齐的影响。
他的“情趣意向说”讲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最终归于心。
在20世纪初,王国维把席勒的美育思想系统的介绍到了中国。
从培养完全人性的角度去定义美育,他的著作《论教育之宗旨》,他认为美育这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美育是通过体育和心育的角度来塑造完全之人物。
他强调了美育促进人情感的培养,美育能够塑造完美的人性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但是他单纯的强调美育的陶冶功能,但却忽略了如何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一问题。
还有他没有把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德育,智育的手段而已。
这明显有不足之处。
而第一次把美育列入如中国的教育方针的是蔡元培。
他把美育这样界定: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提倡“以美学代替宗教”。
蔡元培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明确提出了:
智育、体育、德育、美育的“四育”方针。
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的“五育”方针。
这些都被例如教育方针当中。
他认为美育有利于人格的发展完善,同时也有助于智育德育的发展。
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美育思想,试图用美育思想来改造国民性,唤醒沉睡的中国。
“四育”方针在中国并没有实行多久,文学界出现了极左思潮。
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从教育方针中除去了美育。
比如“三好学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
中国美学界的左倾思潮导致文学界从此很少讨论美育问题。
著作也只有蔡迪的《美育和体育》和温肇桐的《新美术和新美育》。
美育问题在以后的美学会议当中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重视。
直到1999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才在人才培养中提出了美的要求。
美育被纳入到素质教育当中,同德、智、体一起加入教育方针。
由此美育研究开始在中国的美学界恢复正常,1981年,《美育》杂志创刊,关于美育的杂志和书刊也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美育问题,开始把美育纳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当中,培养多方面研究的人才。
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美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结合了中国传统古典主义美学,渗透到中国式教育中去,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西美学融合到一起,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学也会传播到西方。
中西融合共同发展。
第三章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
席勒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当中,《审美教育书简》共有27封信,前10封信,席勒阐述审美活动和政治自由的关系,只有通过人性的改造才可以变革政治。
在其余的舒心当中他阐述了人的两种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他陈述了人性当中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矛盾性和相互作用,以及第三种冲动游戏对这两种冲动的调和,人只有游戏才能是完整的人,才能构建人性的和谐。
游戏带来活的形象,也就是美,通过审美能够让人获得自由,获得人性的完满,这也是席勒毕生的追求。
在后面的一封信当中,他阐述了人从物质存在到审美游戏的过程,人满足了最低的需求就会追求游戏,发展到审美游戏,人从身体器官的自由活动到精神世界的自由,审美游戏最后就开始以美为对象,建立审美王国,在审美王国当中,人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是通过审美来获得的。
这就是审美对人的改造过程。
(一)让美走在自由前
自由是席勒的愿望,他热爱自由,作品里面充满了对自由和理想的憧憬。
席勒撰写《审美教育书简》也是由于法国大革命。
他原以为法国大革命会带来他期待已久的自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慢慢意识到革命所带来的并不是他心目中的自由王国。
他需要的精神的宁静和自由,审美快感的自由不受客体性质的限制,又不受任何利害关系的束缚。
但是康德的哲学偏重感性,是形而上的。
席勒从康德自由观念出发,加以自己对自由的观点。
所以在第二封信当中,他提出了让美走在自由前这个理论。
由审美带来自由。
我能抵抗这种迷人的诱惑并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我相信这能使您相信,这个题目与时代需要的疏远程度比起与时代审美趣味的疏远程度小得多,为了解决经验中的审美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
席勒对古希腊的社会非常的向往,他认为在古希腊时候人性是完整的,形式和内容、感官和心灵、哲学和艺术,都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而现在的社会,由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让人不在完整,没有自由。
所以席勒希望通过艺术批判现实,站在更高的理想的基础上来批判现实。
他仔细的分析美和艺术,证明艺术通过美的外观来改造人教育人。
席勒认为感性冲动应与理性冲动结合到一起。
艺术通过审美来教育人类,实现最崇高的人性。
而美是自由的形式,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找到自由,而是能够直接的表达自我的存在,并完成对自我的规范的形式。
美既符合目的和规则,也符合目的和规则的特性,这就让美虽然在现象领域,却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和谐的生命形式。
美是自由的显现,通过美我们找到自由的形式。
席勒通过审美自由获得政治上的自由,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
自由这个本质状态是有理性和感性统一而成的。
席勒的美育思想根本目的就是完整人性的自由。
他希望构建一个自由和谐的审美境界,而现实的黑暗让他意识到不可能实现,所以他就转而依靠教育。
用艺术和美来教育人类。
让人们由美改变自身,解放精神,实现人性的完满。
审美文化使既不受自然法则约束,又不受理性法则约束,而受人的人性支配的一切东西,都服从于美的法则,并且再它给外在生命的形式中展现出内在生命[]。
席勒由美走向自由,实现政治上的自由,在这个权力的国家里,法则和伦理束缚着人的行动。
审美国家却是自由的,这样的一个充满自由美的国家真的存在么?
席勒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疑问。
他认为这样的国家存在一个情绪文雅的地方。
不用维护自己自由伤害别人,不用显示美而丢失自己尊严。
实现这些就要靠美的教育,这是实现自由的唯一的途径。
会让全世界每个人幸福的魔力。
(二)游戏说
人的人格性是一种趋于可能无限表现的天赋,面对世界,人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即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一种是绝对是实在性,一种是绝对的形式性。
而人如果成为完整的人,他只有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形式化,把一切外在的东西内在化,他才是完整的人。
我们如果想要达到这种要求,我们就需要另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就是游戏。
感性冲动要求有变化,要求时间有一个内容;形式冲动要求取消时间,要求没有变化[]。
由此也就产生了游戏冲动。
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形式冲动的对象是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的形象。
而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也就是美的东西。
只有人是完整的时候,他才能游戏。
反之亦然。
席勒认为游戏让人十全十美,双重人性也被挖掘出来。
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嬉笑玩闹,而是摆脱了感性的物质需要,舍弃了理性的纪律规则,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因为感性冲动为了要感受自我存在和自由所以要感受对象,而理性冲动为了排除自己对主体的依赖所以要创造对象。
只有游戏把二者结合起来,在舍弃了一切的偶然和强制之后,让人在自然和道德方面都获得了自由。
游戏冲动,实质上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
席勒说:
“人应该同美一起只有游戏,人应该和美一起游戏,”席勒认为人只有再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个完整的人,游戏可以撑起整个艺术的大厦。
同美游戏,人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摆脱社会的规则和道德的束缚,获得作为完整人性的真正的自由。
人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由,而实现自由的方式就是审美游戏。
(三)艺术带来完整人性
席勒在谈到自己的美育理论的时候,毫不掩饰他对古希腊社会的向往,他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美育理论,认为古希腊时候的人才是完整的。
不仅是自然的法则的物质强制,而且道德法则的精神强制,都消失在希腊人关于必然性的更高概念之中了,这两个概念同时包括两个世界,而希腊人的真正的自由恰恰就是来自这两个世界的必然性的统一[]。
席勒认为艺术人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美都被希腊人结合在一起,在希腊人的身上,青年的想象和成年的理性被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席勒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社会,残酷的社会制度,日益凋蔽的经济政治,让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快乐。
他把古希腊人们的和谐人性和近代人民的人性在《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中进行了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分工对人性的摧残。
席勒也对人性进行了分析。
他把人性划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确定人性的基础,在这里他把人性划分了两个方面,即人格和状态。
人格就是自我,状态就是自我的规定。
自由是人格的根据,时间是状态的根据。
席勒在这里要阐述的是自由这个人性的根本,席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二个层次就是人性当中的理性和感性。
人格需要形式性,但这很空泛,所以人需要感性的补充,这是用来再平衡人性的条件。
第三个层次是感性和理性的冲突性,感性把外在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理性把外在的东西符合规律。
这两种冲动相互矛盾,但又不是绝对的对立,也有相互隶属、相互作用的一面。
于是席勒就找到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把人性当中的感性方面和理性方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此达到人性的完满。
游戏冲动把感性对象冲动和理性对象形象结合就产生了自己的对象“活的形象”,也就是美,通过美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消除了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则的束缚,所以人性完满的实现通过的就是审美游戏。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人性的完满,这能达到精神和感性的统一。
席勒的这种人性论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造成的,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带给他的打击,让他对现实无望,所以转而投向了哲学领域。
他的普遍人性概念是在阶级社会里的一种主观想法,当然,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性概念,席勒在这里把人性的完善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很显然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导致人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席勒的思想即受到康德唯心主义的影响又受到歌德唯物主义的影响,过分的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而忽视了现实存在作用,所以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当然席勒的美育理论,以美来获得自由,实现人性的完满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他对以后中西方教育的影响巨大。
在康德和黑格尔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四章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
席勒的美育思想现实价值很高,审美教育具有寓教育于游戏的特点,其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审美情操,树立人正确的审美思想,缩短人的‘人化’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审美教育意图的实现[]。
他的美学救世主义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拯救人性,用审美与艺术来恢复人性的和谐完整。
席勒的美育思想对西方思想家的美学理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席勒美育理论主张恢复感性的权利,这一理论被应用在许多美学家的理论当中,像马克思批判异化现实,佛洛伊德抨击文明的压抑都有运用。
在中国,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学者都对美育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美育可以对人的心理和精神进行调节,促进人格的优化。
席勒的美育思想对中国的素质教育的改革有很大的影响。
(一)席勒美育思想对西方的影响
席勒的思想在现代西方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唯意志主义美学、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美学。
他们吸取了席勒通过审美获得自由,批判现实的残酷。
但是不同之处是席勒注重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下的完整人性,而近代西方美学家开始注重情感、直觉、生命这些人的非理性。
首先是感性的解放,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文明带来的非理性造成了人们精神的空虚,带来了文化危机。
这就要通过美育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席勒面被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摧残的人类异化问题,提出通过美育来塑造完整的人,这一理论也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提出了用美的规则来消除异化,解放人性。
其次是审美的救赎,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问题,人的异化和道德的沦丧,种种问题都体现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危机,而美的一个重要的功用就是救赎。
通过美来使人的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得到肯定。
叔本华认为美只出现在审美中,他强调的审美观具有非功利性、非理性和主体性。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表达了自己对审美功用的肯定,他提出生命——强力意志的哲学,以人为本的美论、日神酒神精神和悲剧理论。
他并不否定生命和人生,认为人的痛苦和悲剧在遇到艺术后都能转化成快乐和喜剧,他高喊: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的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在叔本华和尼采之后,海德格尔所代表的存在主义学派认为人们忽略了自身的存在,而去盲目的追求物质存在,人们应该用艺术来回归本身。
齐美尔对理想家园的肯定也是面对现实压力所采取的方式,通过审美来审视生活,通过诗意生活来实现救赎自我的途径。
马尔库塞面对工业社会带来的物质文明更加偏感性一点,希望通过美来激发个体的感性潜能,这和席勒追求感性和理性结合带来人性的和谐有所不同。
通过审美来呼唤人类对精神家园构建,抵抗工业文明带来的精神空虚,面对现实的强大,思想家们感到虚弱无力,这时候就只能借助思想,但是单纯的认为审美就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席勒 美育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