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 文档编号:2919792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71.15KB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年,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
正如古人所说:
“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
美字体
明
德
至
善
然
后
静
,
格
物
致
知
意
乃
诚
。
赏美文
“明德”的现实意义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地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
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欲望、邪恶、所遮蔽污染,如同阴暗的天气竟能将明亮的太阳光遮住一样,人的本来具有的性善之光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盖,从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无法显现。
而《大学》之道的学问,正是在教诲引导人们,如何去重新找回自己本有的性善之光,如何使每个人本有的光明之德再重新发出光明,并能焕发出闪亮的人格来,这就是能明亮自身道德光明的大学问——“大学之道”。
因而,能自觉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并发出人格之光,这就是“大学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大学常说的在道德实践中去净化心灵,去努力为善,发大勇知耻之心去忏悔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而使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
而能“明明德”应该是一个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养所必须具备的人之本能。
也就是说:
正因为你是个人,所以必须应按本分去做好一个人,去讲求好自己的人格,这好像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事。
正如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所说:
“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
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
因为做工、做农、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军人、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同。
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
”
而“在亲民”又是什么意思呢?
人,在具备了“明明德”之修养后,又能发挥他本能的自觉之性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会使人产生弃旧图新的振奋。
认真检讨了自身修养的不足,找回了自身的人性之光,这才是一个自新的人、明德的人。
即:
告别过去之晦暗旧我,迎来光明道德理性之新我,从而成为“新民”。
这就是“在亲民”的内涵。
这个阶段应该是非常不简单的修养阶段,而人能达到“在新民”做“新民”的境界,已很不容易了!
先哲们曾讲:
是有相当修养的贤者才有这做新民的本领,而“止於至善”则已到圣人地位。
因此,“止於至善”应该是儒家修养最高境界。
而能真正做到的,显然是凤毛麟角。
正如古人所讲:
“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
”这的确是千古实情!
然而儒家认为,人生在世必须要有做人的目标。
虽然境界弥高,人生也应树立起追求的勇气。
正所谓:
“取之于上,得之于中;取之于中,得之于下;而取之于下,则得之于下下。
”倘若人格做到下下,岂不可悲哉!
所以做人要讲求做人格,一定要树立起“明明德”做“新民”从而勇于追求“止於至善”的志向,此方不失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生啊!
这就是修养人格、完善人格的重要性。
【课内挖掘】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
“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君子慎独
【课外运用】
示例: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
君子处世,所慎在独。
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
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
“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
“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
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
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抬头仰望窗外的星图,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
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
在这独处的静谧里,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
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此之谓自谦 B.如恶恶臭
C.故谚有之曰D.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解析:
A项,“谦”通“慊”。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句是( )
A.知止而后有定定:
决定
B.见君子而后厌然厌:
掩盖、掩藏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
开辟
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非:
不对的
解析:
A项,“定”:
目标、志向;C项,“辟”:
有偏向;D项,“非”:
批评。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A.尧、舜帅天下以仁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C.未之有也D.故治国在齐其家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项,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D项,普通陈述句式。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
上老老而民兴孝
A.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B.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先诚其意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5.解释下列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2)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
(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4)斧斤以时入山林( )
(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答案:
(1)把、用
(2)因为,“是以”连用,解释为“因此”
(3)因为 (4)按照 (5)表目的,用来
6.填空。
(1)古代所说的“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孟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答案:
(1)《大学》 《中庸》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
推究
B.在止于至善止:
只
C.虑而后能得得:
收获
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
事物发展的规律
解析:
B项,止:
达到。
答案:
B
8.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B.意诚而后心正
C.身修而后家齐
D.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解析:
D项表并列,其余三项表因果。
答案:
D
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为”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
作为
B.不足为外人道也为:
给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
是
D.为天下笑者,何也为:
被
解析:
B项“为”应理解为“向”。
答案:
B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此三者为儒家所强调的“三纲”,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B.作者认为君子只有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此“止、定、静、安、虑、得”为儒学“六意”,次序不容紊乱。
C.文章认为上自国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性为根本。
其实,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D.以上文段强调“格物”和“修身”是治家和治国的根本。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解析:
C项“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错误,应为“不可能”。
答案:
C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加以重视,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三、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
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
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
今捲捲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
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以问其御曰:
“此何马也?
”其御曰:
“此故公家畜也。
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田子方曰:
“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束帛以赎之。
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
“此何虫也?
”对曰:
“此所谓螳螂者也。
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
“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回车而避之。
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⑤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
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
①入人:
与世人和谐。
②捲(quán)捲然:
勤苦貌。
③佽(cì)非:
人名。
④罢(pí):
通“疲”,疲劳,病弱。
下同。
⑤暍(yē)人:
中暑的人。
⑥龙渊:
宝剑名。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
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修齐治平 经典 原文 大学 节选 练习 新人 选修 中国文化 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