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docx
- 文档编号:29196744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KB
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docx
《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
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
实施单位:
市信息办
考核得分:
1.1960
创新创优目标介绍:
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国信办函〔2007〕22号”正式批复,同意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城市,并对开展此项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市接到试点任务后,从领导机构、组织体系、协调机制到标准规、制度规定,从主体工程、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到两个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近2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工信部、原国信办的具体指导下,在市信息办的组织推进下,通过市级各共建部门和下城、萧山两区政府的共同努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协同服务、节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原则,科学规划,规运作,以公共服务需求为最主要的出发点,以电子政务典型应用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以市公安局、房管局、建委、规划局、国税局、工商局、统计局等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以业务流为主线,有效整合部门部的业务和数据,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显著,一批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奖励并在全国推广。
同时,以市民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数字城管、96345统一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随着我市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方面的应用需急剧增加,传统的、面向应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建设模式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另外,传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模式也不利于共享信息资源的二次利用。
为突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建设和应用瓶颈,为此,2007年2月2日,市人民政府向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上报《关于将市列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请示》(杭政函〔2007〕33号),2月14日,原国信办即做出《关于同意市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城市的函》(国信办综函〔2007〕22号)。
市委市政府对此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第十四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指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是解决“信息孤岛”和“电子”、“政务”两皮等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
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市信息办做好试点工作,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
二、创新目标完成情况
(一)组织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政务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履行,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信息办作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市政府及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推进、指导协调全市的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负责起草政务信息共享的规划、相关制度和标准规,并根据信息共享若干意见的规定,制定相关配套细则;统筹协调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起草并向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受理政务信息共享需求申请;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共享需求审查;组织协调政务信息共享的实施工作;分解落实相关工作,提出考核要求,会同市考评办调整相关考评目标;向市政府及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政务信息共享工作总结和有关情况。
由市信息办、监察局、法制办、局组成共享信息审核机关,对全市统一提出或各机关分别提出的完全共享政务信息目录及容进行审查,对共享政务信息的需求申请进行审查。
为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经深入调研,反复征求各部门和区县(市)意见,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若干意见》(杭政办函〔2008〕195号),明确了政务信息共享的围和重点、目标和任务、职责分工和审核发布制度。
并将结合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对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安排、工作目标考核、行政问责等方面的协同,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长效工作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并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以切实有效、持续稳步地推进信息共享。
在此基础上,拟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技术管理要求(草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施细则(草案)》。
(二)以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为核心的基础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成
参照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完成了市目录与交换体系各功能模块开发和框架搭建,实现多形态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支持用户发现、定位和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稳定、可靠、安全的数据交换要求。
目前,已有28个单位(部门)按照标准接入目录与交换体系,形成共享数据资源目录233条,计906项数据指标,约1亿条数据记录,平均每天交换数据流量约100万条。
依照国家标准,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切入点,重点组织各部门需求迫切、共享要求高的格式化的数据,构建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通过对各部门前置服务器数据资源的编目,形成了基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以格式化数据为主的共享信息目录;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形成了文件、影像等以非格式化数据为主的信息公开目录;上城区通过一站式审批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沉淀和政府门户集群建立了上城区政务信息目录;萧山区则通过实有人口库、企业法人库建设并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相结合建立了萧山区政务信息目录。
通过市电子政务网络,形成了市、区(上城区、萧山区)互访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同时,还开展了服务资源编目尝试,通过服务资源调用的方式,“多、快、好、省”地实施非格式化资源组织。
目前,市档案局的“电子文件中心”作为一个服务资源已整体编目上线运行。
市工商局的“个体工商户”信息查询服务,作为一个请求响应式服务容,可以为多个部门同时服务。
(三)标准规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参照、设计、整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项目主体工程的过程中,拟订了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编制指南(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指标命名规(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接口标准(试行)》、《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制规(试行)》、《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前置环境建设规(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用户和权限管理规(试行)》等。
(四)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成效显著
依托市目录与交换体系,已经实现市民卡项目、企业基础信息互联项目、就业再就业信息共享与协查项目、建筑业市场监管项目、房地产市场综合治税项目、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社会保险金地税代征缴信息系统等7项业务协同应用,正在实施流动人口数据库系统、96345语音服务数据库系统、市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低保户认定应用系统、联合征信系统、“行政联合审批”系统、“金宏工程”数据库系统等8项业务协同应用;“权力运行”电子监察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应用系统等2项协同应用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一期重点选择推进了三项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民政、工商、民政、地税、残联等11个单位(部门)共建的“市就业再就业信息协查管理系统”,实现了基于全市统一的目录交换体系之上的多部门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及业务协同,简化了失业人员的申报手续,减少了业务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困难人员信息的采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再就业管理,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使得就业援助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了就业援助政策被多次和多重享受的情况,进一步规资金管理,防止国家税收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流失,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自就业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系统实施以来,平均每月保险金比对人次11000人次,自2008年3月以来至11月为止比中574人,确认比中的人为289人,即通过协查比对而停发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估计289人,累计防止失业保险基金流失250多万余元。
房地产综合治税项目依托全市统一的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实现了市建委、国土资源局、房管局、工商局和地税局之间的信息共享,从数据源头着手,提取对房地产企业税收宏观预测和具体分析有重要意义的土地信息和建设项目信息,通过“房地产税源监控”软件的开发,建立起了市房地产行业税源专项分析、预测的税源管理新机制。
还基于目录交换体系,加强了与工商部门房地产企业股权变动信息交换,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监控,与公安部门流动人口租房信息数据交换,实现对个人房屋出租的源头管理。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为地税部门征收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提供信息。
由于采集了第一手准确第三方基础数据,使税源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相关部门数据比对和计算,大大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水平。
提高企业自觉纳税意识。
系统运行以来,对企业监控准确度达到90%以上,提高10%左右,监控准确度、及时性有效提高,使企业自觉纳税意识增加,前三个月通过系统提示,每月催缴税款超1亿。
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利用市政务信息目录与交换体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交换域,实现市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食药局、卫生局、农业局、公安局、粮食局、贸易局、环保局和食品工业协会等单位(部门)的数据实时交换,通过系统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已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交换平台、试点企业产生经营档案采集系统、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评估系统、建立了市食品安全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已完成299家食品企业、52家保健食品企业和10家化妆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的建设,对479家试点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
其中,共采集到试点企业生产经营档案信息24700多条,监管信息1800多条,共交换企业信息147500条、其中食品企业信息24845条,市食品安全网合计发布8500多份稿件,访问人次突破了346万人次。
市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时性,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间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网上互动交流,增强了企业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以四大数据库为重点的信息资源组织有序推进
按照“统模、分步建库,应用积累、滚动发展”的思路,充分调动和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加快完善人口、法人单位、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库四大基础数据库。
目前,以市民卡、企业基础信息互联、就业再就业等项目为基础,已初步建成市人口和法人单位数据库,其中,法人库涉及单位7个,在库基本指标项10个,扩展指标项175个,在库记录条数1700万条;人口库涉及单位9个,在库基本指标项6个,扩展指标项223个,在库记录条数7700万条。
市规划局、局、民政局牵头建设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覆盖市六城区围700多平方公里的1:
500基础地形数据、1245平方公里的1:
5000基础地形数据、1100平方公里的1:
5000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覆盖市八城区围3300平方公里的1:
2000基础地形数据,3300平方公里的1:
2000航空影像数据,八城区及五县市16000平方公里的1:
10000基础框架数据;覆盖市主城区围(含滨江区、下沙)的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建成区围的地名数据(包括各级行政区划驻地,道路、街、巷名称及门牌号,河流湖泊名称,建筑物及企事业单位名称,小区名称及楼栋号等各种富有地名含义的空间及属性信息);实现了37个部门的共享(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
市统计局牵头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照经济部分、就业生活、城市建设三大类,十五小类,1287项指标,对海量数据进行存贮和管理,能够将全市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等信息整合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还能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综合应用。
(六)区县工作富有特色
1、上城区试点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上城区政府门户群上线运行,基本建成了城区综合数据库,公众参与网上信访有序运行。
在线互动的“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审批事项逐月增加。
纳入“一站式”平台的81个行政审批、服务项目中,51项为全程网上流转(其中,29项已实现互联网上预受理),29项实现受理、办结两头管理。
经3个月试运行,网上办件数量逐月上升,到9月底累计办件4400多件,网上审批项目实现办结平均时间已由6月份的1.4天缩短为0.9天。
同时,可实时查询网上办理情况。
2、萧山区试点
主要是建立“二库三应用”:
两个库为萧山区实有人口库、企业法人库;三个应用为居民基本保障协同系统、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基层信息化系统。
以相对集中的库与分布式管理的应用业务相结合,更好地满足萧山区政府行政和服务的双重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以公安户籍数据和统计部门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结合劳动、民政、公积金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了人口基础数据库,能基本满足与人口相关的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共涉及44类、348项数据指标。
以工商、民政、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数据资源为基础,结合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建立了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为宏观管理、政策制定、产业研究、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共涉及46类、267项数据指标。
三项应用系统均已上线运行。
三、目标创新程度和主要难度
(一)主要创新点
1、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是经市人民政府申请,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的国家级、第一个试点项目;
2、探索和实践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组织方式、技术架构和运行模式;
3、建立多形态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体系,方便用户发现、定位和利用;
4、实现横向部门间的按需信息交换,体现“跨部门、松耦合、开放式”的应用要求;
5、通过数据整合,实现共享数据信息的增值、增效;
6、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提升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二)主要困难
1、管理层面。
政策环境尚不健全,标准规相对滞后;部门管理相对独立和利益关切点不同使共建共享生动力不足,敏感性集权、迟钝性散权现象难以杜绝。
2、应用层面。
软硬件设施不平衡,系统体系架构不尽合理,扩充(扩展)不便;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撑不尽协调,业务流程有待优(简)化整合;系统运行环境异构,互联互通困难。
3、数据层面。
数据量大面广,增长速度快,格式、类型多样化,采集缺乏标准,多头采集,重复采集,命名、含义、分类不规,更新不及时等。
试点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商,规划引导、资金保障,制度规、标准约束,利用前置服务器、共享信息库这样的技术架构,突破了一些瓶颈,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从推广角度来看,依然面临一些困难。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市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与推进跨部门间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跨部门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较好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建设与应用相脱节的问题;紧密结合百姓民生、社会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推进了多项协同应用;结合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梳理了相应的应用领域及有关的数据指标,设计了详细的系统技术方案,进行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对照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有关标准和工作指南,在积极探索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经济效益
1、试点项目转变了原先面向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经初步测算,节约前置交换节点建设23个,交换中心建设3个,大约节约建设资金700万元。
2、通过就业再就业信息交换与协查系统的成功实施,2008年3至11月,累计防止失业保险资金流失250多万元;
3、通过房地产综合治水项目的实施,每月催交税款达1个亿以上;
(二)主要社会(综合)效益
1、形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基础平台,避免重复建设
通过目录与交换体系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一方面,改变了以往面向应用的“点对点”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了部门间信息交换“一点接入、普遍联通”和“一套设施、普遍适用”的互联互通模式,有效避免了数据交换设施的重复建设,减少了部门端业务系统的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建立了政务信息资源归集、管理和发布平台,从技术上解决了“发现、定位和使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根本性问题,为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围和使用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资源使用价值创造了支撑条件。
2、规了共享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共享和使用程序,提高了数据质量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规的制订,以及对指标体系的梳理,规了数据采集、组织、管理、使用程序,为解决共享信息资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命名、定义、类型、格式差异,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技术多样化”,解决“资源组织,安全使用,有效使用”等问题,加强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政策和标准依据;另一方面,随着业务协同应用的不断扩大,共享数据在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了被审核、被比对的几率,提高了共享数据的准确性。
3、开创了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通过试点,为推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由分散、独立建设向联合共建、整合利用转变;为信息系统运行由垂直、孤立运行向横向联动、互联互通转变;为信息资源利用由偏向自我服务、独占使用向注重网上互动、强化公共服务转变建立了示,为最终构建科学、合理、节约、高效的市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4、支撑了政府公共服务与行政监管水平的提高
通过人口和法人两大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把政府各部门为经济社会活动两大主体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自然人和法人生命周期接受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活动信息,初步实现了跨部门信息的综合查询,为政府实现更加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信息保证。
通过拓展信息共享及交换渠道和应用模式,为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协同创造了条件。
通过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的推进,优化了业务流程,规了办事程序,加强了部门间的业务督查,提升了行政效率,同时,利用业务协同的信息流转,方便了行政对象,改善了公共服务。
5、培养了一支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强的队伍
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项目涉及众多业务部门、人员,协调和配套的难度相当高,对数据的边界界定、流程的规在细节方面要求相当高,稍有不慎,会导致工程停止不前,或者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支撑业务优化的目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完善提高的过程中,这个项目的各部门参与人员,逐步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具有全局意识,善于从系统着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善于协商,尊重规则,主动开放,利益共享;解决问题时,善于以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整合资源、减少耗;平时的工作中,不急不躁、从容应对,夯实基础、务效;面对成绩时,不争功、不邀宠,不排斥他人、不搞行业壁垒,更不做贪人之功之事。
我们认为,一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工程人员组成合作团队的培养,以及部门间协商联盟体制的形成是这次试点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
五、几点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国信办批复一下达,时任市市长忠焕即于2月17日专门批示,指出要按照国信办试点城市的要求做好实施方案,以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时任常务副市长景淼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市人民政府第十四次市长办公会议听取了市信息办关于制定《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方案》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
蔡奇市长指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是解决“信息孤岛”和“电子”、“政务”两皮等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
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市信息办做好试点工作,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
会议原则通过《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市信息办根据会议要求加以修改完善。
明确由常务副市长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要求抓好政务信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工作,必要时可以采用服务外包形式,集中配置与管理,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消耗;搭建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各级各部门之间政务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拓展网上办事功能,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积极建设政府第二空间,方便办事,提高效率。
分管信息化的前后两任常务副市长对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都十分重视,批示对前期工作进行肯定,赞同后期工作设想,并指示“望扎实抓好相关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在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上取得实效。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领导,是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市政府分管秘书长更是亲力亲为,协调各方,整合资源。
在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领导下,市信息办积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了试点工作管理机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具体推进试点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注重协商、统一认识
为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了有33个部门和两个试点区分管负责人参加的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联席会,研究协商试点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成立了由市信息办、市监察局、法制办、局等部门组成的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机关,负责对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结合试点推进,及时召开有共建部门、两个试点区、开发商参加的协商会,分析问题,协商技术实现方案,沟通业务流程;组织到业务协同试点部门、上城区、萧山区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多次组织研讨会,从基础网络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到用户服务层,对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的实现进行探讨。
通过业务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组织外出考察、应用研讨、试点工作方案讨论、共享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形成市级各部门以及区县政府的一致共识。
部门和区县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首批试点项目的成效也很明显。
(三)注重标准,构筑安全保障体系
在试点工作中,十分注重对国家标准的消化吸收,专门邀请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马殿富教授来杭开展专题培训,将两个国标的总体框架、技术要求、接口规完整、透彻地体现在市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中,按照两个国标的技术管理要求来规划、定义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的工作职责,按照国家标准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编码,确保实现四级目录资源的互联互访。
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
在基础环境方面,租赁电信级标准机房,保障基础环境安全,由市委市政府信息处理中心负责网络平台安全;从管理制度上规运维管理,规资源组织、提供和使用分级权限管理;从技术手段上,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安全测评、集中容灾备份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采取访问管理、日志记录、安全审计和边界防护、入侵监测、病毒防等特别安全措施,构筑了全方位的安全防线。
(四)系统设计,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试点工作任务包括标准规、目录体系、交换体系、数据库、协同应用、管理制度建设等6大部分,是国家两个体系标准在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及业务协同应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为处理好技术与管理、利用与开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在项目总体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应用接入的“跨平台、开放式、松耦合”要求,从网络、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保证基础设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兼容性、扩展性和安全性;为保护和利用已有投资,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已有应用系统的衔接;坚持技术方案与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杭州市 政务信息 资源共享 业务 协同 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