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精讲精练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9195928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1.25MB
高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精讲精练教师版.docx
《高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精讲精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精讲精练教师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精讲精练教师版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要点(知识点+真题训练)
一、地质灾害
(一)地震
1、两个概念: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
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
2、两大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3、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5、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
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
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
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6、某处多地震的原因:
第一种答法,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
第二种答法,位于XX板块与XX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7、减灾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加强国际合作等。
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8、危害:
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③引发瘟疫。
9、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
①地震预测,建筑物搞震性加强,民众的防震意识加强;②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损失上升。
对点训练
1.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
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简述此次地震产生的原因。
3分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推动青藏高原向东滑动,导致此处岩石圈长期积累的(地应力)能量急剧释放,引发四川西部断裂带震动。
(2)结合震区自然环境状况,指出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
4分
地形崎岖(以山地、河谷为主),岩石破碎,降水丰富(答对2项得2分);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因堰塞湖溃堤导致的)洪涝(答对2项得2分)
(3)请说出政府为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应采取的对策。
3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要点包括:
现代信息技术与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减灾生物与工程设施建设、灾害管理与救援系统完善、区域减灾管理与区域发展规划、法制建设与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可从灾前的灾害预防、灾中的有效避灾、灾后的有效救援等环节展开)
2.(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二模)(10分)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源深度约33公里。
截止到2010年4月24日,青海玉树地震死亡人数上升至2192人。
材料二青海广播网讯(4月15日),未来一周玉树震区和救灾沿线将出现降雪、大风和降温天气。
根据气象预报,22号白天到23号夜间,玉树震区仍然阴天有中雪。
西宁到共和沿线有小阵雨,共和到清水河沿线有小雨雪,清水河到玉树公路沿线阴天有中雪,有6到7级偏西风,山口地区最大风力可达8到9级。
材料三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l5公里。
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l0万人。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对比分析两地区死亡人数差别巨大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4分)
(2)结合图片和材料信息简述玉树地震救援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6分)
答案
(1)玉树较海地①震级相对小;②地广人稀;③震源深度深。
(答出2条得4分,反之亦可)
(2)①处于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存在严重的高原反应;②地形非常复杂,主要受灾地点沿峡谷地带分布,交通困难;③天气条件恶劣,陆路,航空受阻;④地理位置偏僻地广人稀(答对3条得6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7月14日,台湾花莲附近海域发生6.7级地震。
材料二 下图为台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米)示意图。
(1)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近30年来,地震中人员伤亡数量有减少趋势,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为什么?
答案:
(1)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2)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聚落众多。
(3)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资产密度增大,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4.(2010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2010年2月28日巴基斯坦发生里氏6.2级地震;2010年3月4日台湾发生里氏6.7级地震。
材料二:
沿某纬线分布的M、N、R三个板块示意图
(1)分析智利、巴基斯坦、台湾等地多地震的原因。
指出M、N、R三个板块中,分别与智利、巴基斯坦等地发生地震有关的板块。
(10分)
(2)我国是世界大陆地震多发区,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且危害大。
为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5分)
答案
(1)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分)
(2)M板块与智利地震发生有关;N板块与巴基斯坦地震发生有关。
(6分)
(2)加强监测预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
(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10分)(山东省日照市2010届高三一模)地震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
进入2010年,发生在拉丁美洲两个国家的两次地震造成巨大的危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读智利与海地相关情况对照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智利大地震发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立即汇总各国地震监测网络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分析后,发出海啸预警。
海啸预警系统主要应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智利为什么多发地震?
(4分)
(2)简要说明拉丁美洲这两次地震灾情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2、【答案】
(1)地理信息系统(GIS)。
(2分)
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
(2分)
(2)差异:
与海地相比,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大。
(2分)
原因:
智利
经济发展水平高,建筑抗震系数高;人们防震意识强,政府救灾措施得力;人口密度小;
该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位于海洋,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等。
(4分)
(二)滑坡与泥石流
1、多发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多地震;②地形:
地势起伏;③岩性:
破碎,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④降水:
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
植被覆盖差。
(2)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②工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分布规律:
多发生在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地丘陵区
3、治理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
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工程性措施: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
4、危害:
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5、滑坡与泥石流的比较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主要由重力作用
人类活动可诱发
破坏力极强
由外力作用导致
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思考:
为什么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
①该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区,地势起伏较大;②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③夏季降水充足,多暴雨;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④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⑤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试分析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1)位于板块交界处,汶川地震,使得岩石破碎,岩层断裂。
(2)冬半年的严重干旱,使土质疏松;
(3)短时间的强降水;
(4)河流流经地区植被破坏;
(5)地势崎岖。
对点训练
1、(2012福建卷)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沙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图16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9分)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6分)
【答案】
(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水(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2.(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和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
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图14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10分)
(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10分)
(3)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
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10分)
【答案】
二、气象灾害
(一)、台风
1、发生的时间、地点:
世界: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最多)、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我国: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各省区受影响最大
2、形成原因: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要和图联系),水温26摄氏度;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台风眼区晴朗无风)
3、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4、危害:
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摧毁建筑物,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5、、防灾减灾措施: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建设沿海防风林。
建立城市的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对点训练
1.(2010·福建普通高中质检)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
解析:
第
(1)题,依据甲图可以看出,福建省台风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依据图乙可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第
(2)题,对台风灾害的防御,可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分析。
答案:
(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防御措施:
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2.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
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
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
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
“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
(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
(6分)
【答案】(10分)
(1)进行了准确的检测和预报;(2分)
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
(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 东北(偏北、偏东)(1分)
不利影响:
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2分)有利影响:
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
(2分)
(二)旱灾:
1、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我国的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2、成因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3、治理措施:
(开源、节流)南水北调;修建水库;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种植耐旱作物;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4、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我国区域旱灾类型及其成因
思考:
华北春旱原因:
a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b夏季风弱,雨季未到c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a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b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但东北地区在盛夏季节,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③长江中下游伏旱:
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④广东冬旱:
a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b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c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⑤西亚干旱: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⑥中亚干旱: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与西部地区相比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的原因: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干旱与旱灾的区别: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旱灾是因缺水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灾害。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案例分析:
分析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的原因。
自然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
(2)西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少,雨季提早结束;
(3)气温较往年高,水汽蒸发量大;
(4)多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缺乏。
社会经济原因:
(5)水利设施缺乏、老化、损坏严重;
(6)人们节约意识薄弱,水资源浪费大。
对点训练
1、(2007山东卷)31.【选做部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图22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答案】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国的区域差异
(1)②区。
依据:
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
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
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三)、洪涝灾害
1、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等)
2、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导致河流水量大;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
南旱北涝;副高弱:
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诺现象(地形)e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东部平原地区地势地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涝灾的根本原因)
(水系)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h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人为原因:
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使湖泊调洪能力下降;
3、治理措施:
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订撤离预案、实施防洪保险)等.(上游:
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
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
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4、危害:
淹没农田村庄、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因素:
(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
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
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
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下游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
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主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对点训练
1、(2012上海卷)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11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151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4分)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
(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4分)
【答案】
(1).分布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3).江南丘陵地区:
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任答两点即可)
对点训练
(2010江苏卷)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早。
而新疆堆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
据此回答1~2题。
1.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2.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答案】2.BD3.CD
3(2009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l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O℃,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8分)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10分)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12分)
【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则易引发洪涝灾害。
(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土壤较为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好,有利于发展中指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可以发展林业和果业。
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
4、(2008海南卷)(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图10)。
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答案】
(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
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
)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
怀洪新河:
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自然灾害 防治 精练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