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五.docx
- 文档编号:29194115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4.01KB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五.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五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五)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
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也不乏反思的声音。
英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
而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英国电视剧《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
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
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冷酷”。
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
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
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
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
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
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
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
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
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
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
”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8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
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
(摘编自2018年02月2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
B.大数据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又容易被当成产品买卖,所以让人们心生恐惧。
C.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
D.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价值和隐忧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B.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有不近人情的冷酷性。
C.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
D.对于大数据,文章先交代其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
B.大数据本身是复杂而多元的,人们不必因害怕而拒绝它,应该多加以观察和反思。
C.大数据有时是冰冷的数字,有时是温暖的记忆,未来会是最有价值的商品。
D.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
”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话,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
这是张二狗第N次对我说这句话。
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唉声叹气。
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
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
况且,从我们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
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这当然算的只是坐火车的时间,还没算坐汽车的时间。
如果把这四天都用来打工,每天可以赚几十块钱,四天就是好几百。
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
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
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2000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
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
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
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还多。
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
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
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
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
那是首都。
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
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200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
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
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水漂”了。
高铁通北京了。
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
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
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
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
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
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
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
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
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
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起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
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
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
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
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
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
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
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
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既是主人公经常说起的口头禅,同时又点明了本文的主要情节内容,全文紧紧围绕“我要去北京”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B.“我”因为揭穿了张二狗去过北京的谎言,张二狗“拿起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并由此记恨“我”,四年没有与“我”见面,即使四年后再次与“我”联系,也是炫耀他去了北京。
C.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小说主人公张二狗执意要去北京,并且不惜两次造假“北上”,但两次被“我”看穿,情节在波澜起伏中展开,牢牢抓住了读者,也在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中引发了读者对其寓意的思考。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我”经常去玩的北京却是张二狗迟迟不能实现的梦想,突显了民工生活的艰辛不易;“我”面对张二狗的两次撒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也反映了“我”对张二狗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
5.小说中的张二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6.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2010年绘制
(摘编自《1950—2025年中国
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
材料三:
依法执政能力是党领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增效剂,具体表现为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城镇化进程中依法执政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制度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是最好的化解之道。
一方面,建立健全以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的法治体系。
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城镇化的本质问题是农民问题。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
通过立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司法保障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长期帮扶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提高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在党领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修改、城镇地址和规模的确定等都要依法依规进行。
(摘编自焦晓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
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
材料四: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但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物轻人、“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违背了城镇化规律。
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明确提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摘编自彭焕才《解决好人的问题
是城镇化的关键》)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城镇化率起步低,但是一直在增长,特别是198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率增长迅速,预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
B.从1950年开始,世界城镇化率虽然增长有快有慢,但是一直缓慢上升,预计到2025年,世界城镇化率约是1950年的两倍。
C.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比中国城镇化率起步高,几乎呈直线式增长,并且曾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2005年之后被中国超过。
D.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最高,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80%;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与之相比有差距,但这种差距预计会越来越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创造了“城镇化”这一概念,并在后来的研究中获得一批研究成果,富有见解,影响较广。
B.虽然“城镇化”出现的时间比“城市化”要晚,但是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官方文件中使用了“城镇化”,却没有提到“城市化”。
C.材料引用“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句话,是想说明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好借助法治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D.中央预见一些地方将会偏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方向,违背城镇化建设规律,只重“物”而轻“人”,所以一再发声,进行纠偏。
9.我国应如何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
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也。
本名仁亶,以音类睿宗讳改焉。
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
时有御史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皆请仁愿连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为有识所重。
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书战图以奏。
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则天叹曰:
“御史乃能尽诚如此!
”擢拜右肃政台中丞,令仁愿叙录承景下立功人。
仁愿未发都,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
承景身实不行,问之皆不能对,又虚增功状。
仁愿廷奏承景罔上之罪,于是左迁崇仁令,擢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三年,突厥入寇。
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所败。
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
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
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
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
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
仁愿在朔方,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鄂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
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
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
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
寻加镇军大将军。
睿宗即位,以老致仕。
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傅,赙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
(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B.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C.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D.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讳即避讳,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的“表”即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C.祖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也举行了这种仪式。
D.五品即九品官阶的第五级。
九品是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
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知县为第九品等。
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仁愿守正不阿,忠于李唐。
凤阁舍人张嘉福等人请求将武承嗣立为皇太子,并邀请张仁愿一起签名上表,遭到他严词拒绝。
B.张仁愿善于明察,坚持原则。
监察御史孙承景报告作战情况,受到武则天高度赞扬。
张仁愿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结果孙承景被贬官。
C.张仁愿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朔方任职期间,他奏请任用张敬忠、何鸾、寇泚、王易从等人,这些人都著称于世,许多人做到高官。
D.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
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
并奏请乘机夺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
(5分)
译文:
(2)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
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①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 ①越,古国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氓》一文中,描写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的句子是 , 。
(2)韩愈于《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王勃于《滕王阁序》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极写雨后天晴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五)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7
8
10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请在答题区域内答题
5. (6分)
6. (6分)
9. (6分)
13.
(1) (5分)
(2) (5分)
15. (6分)
16.
(1) (2分)
(2) (2分)
(3) (2分)
20. (5分)
21. (6分)
22.(60分) 题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模拟 试题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