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docx
- 文档编号:29184331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6.53KB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
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析。
【答案】
14.C1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正侧结合。
“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
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悲愁白日天地昏”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人将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作答时,考生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表达技巧: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牡丹(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
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15.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14.C15.《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
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
《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
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C项,“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错误,“白日不到处”指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诗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去分析诗歌出托物言志外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明确手法,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写景顺序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
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乐景写哀情,用鸟语花香来衬托自己的怅惘,情景交融。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
酒器。
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
后世以乌龙泛指犬。
③士林:
此处指读书人。
③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
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过节的愉悦之情:
“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
“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
“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
“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②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诗中的首句和尾句。
③回忆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备考中要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如:
欢快、愉悦、激动、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秦 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
“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
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15.“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15.“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
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学……&科网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
①隐沦:
泛指神仙。
②如今不是秦:
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
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颈联“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
“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
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14.A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
(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
)
(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
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标题中就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仙源”此处是指韦九山人所居之所一一东溪,以仙人之居来形容东溪,且以“无尘”写其具体的环境,流露出对此处环境的喜爱,且此处的“无尘”恰恰说明尘世生活的污浊;“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竹里”“花间”写其环境的幽美,“唯通马”写其幽僻,“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从“谁作主”的“云山”到“数家烟火”,颔联和颈联写出韦九山人隐居环境之清幽,流露出诗人对这一环境的喜爱;“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尾联使用反问,兼用典故,“不是秦”却归隐,可见并非因世道混乱而隐居,可见韦九山人隐居山林是天性使然,表现出诗人对韦九山人的崇敬和赞美。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
岳父。
②陈师道:
江西诗派主将。
写这首诗时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15.本诗感情丰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D15.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亊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穴古山骨①,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②,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③。
谁侍巾鞲④此游乐,里中遗老⑤肯相呼。
【注】①古山骨:
指石。
②木末:
树梢。
③狖(yàn):
长尾猿。
此泛指猿猴。
鼯(wú):
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
④巾鞲(gōu):
代指徐都官。
巾:
冠的一种。
鞲:
革制袖套。
⑤遗老:
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
“峰岚”不仅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
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
于是,假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
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
D.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出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了园林主人的情趣。
全诗笔力雄劲,格调明快,不施藻饰,瘦劲挺拔,很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
15.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
【答案】14.C15.尾联句意为:
谁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
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
写出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说法错误,颈联“只欠”一词说明遗憾的是假山之上还缺少野生动物。
此句作一转折,翻进一层表现诗人的审美趣味,说明人造之景巧夺天工,毕竟比不上万象皆备的大自然,点明所咏乃是假山。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在此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末法等多个方面。
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如本题B项,颈联“只欠”一词说明遗憾的是假山之上还缺少野生动物。
此句作一转折,翻进一层表现诗人的审美趣味,说明人造之景巧夺天工,毕竟比不上万象皆备的大自然,点明所咏乃是假山。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纸鸢
王令①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
挟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释】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
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飞升之高。
15.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鴳形象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参考答案:
本诗的纸鸢和《逍遥游》中的斥鴳都显得自大无知,但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暂时高飞却嘲笑未能远飞的大鹏,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而庄子《逍遥游》中斥鴳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见识短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诗的第三、四句所写并非“风筝挣脱线绳飞天而去”,而是乘线凭风高飞的场景。
故选B。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
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古诗词 鉴赏 专项 突破 作业 全国卷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