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意的境界阅读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179488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10KB
醉意的境界阅读答案.docx
《醉意的境界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意的境界阅读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醉意的境界阅读答案
醉意的境界阅读答案
【篇一:
《醉和醒》阅读答案】
富于启发性的世界。
【篇二:
四川省成都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class=txt>(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全卷分为第a卷和第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敏感的人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刻制自己的敏感。
b.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c.袅袅烟云在我身边漂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
d.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
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
军。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世隶耕隶:
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
认为?
?
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称赞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将军岂愿见之乎..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
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
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
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
人的告诫与警醒。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9分)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8.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分)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2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两章)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
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2)请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
就颇费了一番思量。
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
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
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
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
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
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
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
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
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
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
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
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0.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2分)
答:
11.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4分)
答:
12.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讲究”?
(3分)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史记〃陈涉世家》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
五、作文(60分)
13.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
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
《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60分)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④
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
请概括作答。
(2分)
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
请简要赏析(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扬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
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乃凿门
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
①②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敬夫于是顾而叹曰:
“此亦曲江公
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
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
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悲夫!
”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
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
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
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晻:
昏暗不明。
②曲江公: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
谮,贬为荆州刺史。
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病:
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行:
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属予记之属:
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反诸身反:
反对,违背.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译文:
(2)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译文:
5.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
请概括作答。
(4分)
答: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分)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
“嘿!
你们都是傻子。
”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
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
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大艺术家,也是这一派。
这段文字摘自傅雷1954年11月23日夜写给儿子的信,信中他希望儿子达到“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指的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分)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
咱们俩?
有什么了不起的!
”
这是小说《童年》中外祖母的一番话。
请回答这番话中的“谢谢你”是外祖母针对什么事情所讲的?
请概括作答。
答: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诗与成都
肖复兴
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②成都古今曾经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写得或联对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一个诗城。
能够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以及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
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
“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
”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
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够写诗。
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
“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
”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
也许,这只是乞丐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他们不俗的诗作。
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供乞丐在寒冬时
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
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
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
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篇三:
佛鼓阅读答案】
>1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
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2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
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3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
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濛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
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
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4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
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
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5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
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6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7然后钟声响了。
8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
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
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9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10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
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
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
?
11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
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
?
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12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
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
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
“善哉、善哉!
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
13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
“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
”
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14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15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配着那鼓声。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第④段描写菩提树,并非只是一般的写景,它象征一种静默而坚强的精神,历经寒冬,守候春天,在沉默中孕育着新的生命。
b.本文描写女尼击鼓时,以她那“小小的身影”“细致的手掌”与佛鼓形成“不成比例”的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了作者此时心灵的震撼。
c.作者在文中多次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比如用鸟低哑的叫声来衬托了出家人的身心清净,用极轻的醒板声衬托清晨的宁静。
d.作者虽然细致记述了听佛鼓的过程,赞美了佛鼓的丰富意蕴,但都是为了突出晨钟给自己留下的更深刻的印象和拂之不去的影响。
e.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晨景,听醒板,听钟声,听佛鼓,每次内容的转换都衔接自然,文章最后以燕子细语作结,意味深长。
18.结合具体文意,说说你对下列两句中加点的“雄辩”和“感觉”的理解。
(6分)①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
②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
19.本文题目为《佛鼓》,作者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静谧肃穆”的晨景图。
请谈谈这样写的用意。
(6分)
20.本文第13段画线的“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一句,写的是怎样一种境界?
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200字,12分)
17.c、d
【评分标准】:
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4分。
选错不倒扣分。
简析:
c.“鸟低哑的叫声”衬托的是“清晨的宁静”,“极轻的醒板声”衬托“出家人的身心清净”。
d.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佛鼓”。
18.(6分)答案示例:
“雄辩”,这里用拟人的笔法,突出了清晨的“凤凰花”明亮、艳丽、吵闹的张扬旺盛的生命力。
“感觉”,是指钟声净化了人的心灵,使人有了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评分标准】两个词的解释各占3分。
意思符合即可,不必拘泥于具体字句。
19.(6分)答案示例:
①作者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在写“佛鼓”之前先描写了美丽的“晨景”;为下文写“佛鼓”蓄势。
晨景以静谧为特征,突出佛寺环境优雅而安宁的宗教氛围,为下文描写“佛钟”“佛鼓”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环境之美衬托佛寺之美,以清晨之静衬托钟鼓之动,从而突出了佛鼓丰富的内蕴。
【评分标准】:
说出铺垫、衬托,2分。
结合晨景静谧的特点分别作出简析,4分;意思符合即可,不必拘泥于具体字句。
20.(12分)答案示例:
(1)境界:
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默境界,一种沉浸其中不必用语言表达而心灵已被感染(或有所领悟之类)的境界。
(2)我从中受到的启发是:
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时,静静地沉浸其中感悟它的魅力甚至要比用言语表达出来更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
作者在听完佛鼓的沉默中,心灵受到震撼,虽无法用语言表达却已沉浸其中,得到了深深的感悟。
白居易欣赏琵琶女高超的演技,也是完全沉浸其中,那种沦落天涯之感、同病相怜之痛,就是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静寂中表现出来的。
“沉默是金”,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真情去感受,那么,高超的艺术也往往尽在不言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醉意 境界 阅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