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175322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59.42KB
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答案.docx
《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答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资料
1、教育心理学:
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
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
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
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
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
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
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
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
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
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
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1.基因的显性效应答: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遗传:
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庭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的豆”。
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
指能引起个体反映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
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
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
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适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通话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的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
在心理学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
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学习:
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12、自发恢复:
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做“自发恢复”的现象。
每后一天的第一次(甚至第二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
这种反应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13、分化:
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14、条件刺激的泛化:
在特定的条件反映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刺激的泛化。
15、效果律:
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着或跟随着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消弱。
16、强化:
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
17、惩罚:
是指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对行为失当的学生投以不满的一眼,责令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赶快补交作业,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哪怕语气或措辞是严厉的,还包括按其行为失当的严重程度而取消这名学生在一项重要活动中担任某个重要角色的资格、撤消先前拟订的给予某学生一项荣誉的决定等等。
18、对象——对象期望
19、替代学习:
模仿学习、观察学习可以称为替代学习,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20、行为——结局期望
21、命题网络的形成:
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2、视觉意象:
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成。
23、陈述性知识:
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24、精制:
精制也称“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25、组织:
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26、程序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彼此区别,有相互支持。
27、模式:
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一个模式的诸元素及其组织方式可以十分明晰,也可模糊朦胧,不过一经比较回觉得差别很显著,一个模式即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空缺的但不妨碍识别,此时这些不空缺的成分及其组织关系都是一些关键特征。
28、概念:
在以词语为中介的学习中,一个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模式,其实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对万物进行分类和归组。
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或其中的一个成员。
29、序列行动:
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30、合成:
作为学习序列行动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就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数学表达为:
红皮书47页6个体差异=Xi-`X。
32、测量:
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3、标准分数:
已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34、标准差:
很多个体差异是呈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
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
被确立的一个固定的比较点,就是平均值;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
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
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6、行为指示子:
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
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
若不充分把握这些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比如不认识起码数量的字,则阅读从何谈起?
若不会乘法,则除法怎么学?
38、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9、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4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基因的显性效应: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
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环境:
环境是指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之总称。
2、条件刺激的泛化: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虞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3、命题网络的形成:
命题网络的形成是指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4、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
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饿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即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5、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
个体差异
2.遗传:
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4.认知:
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
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
有两含义:
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
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
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
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学习:
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自发恢复:
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
在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
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3.分化:
分化就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精确的反应。
4.条件剌激的泛化:
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5.效果律:
效果率是指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6.强化:
是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
是指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8.对象—对象期望:
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9.替代学习:
是指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10.行为—结局期望:
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1.命题网络的形成:
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
是指当你闭上眼睛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形象。
3.陈述性知识:
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
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
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模式:
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7.程序性知识:
是指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件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
8.概念:
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
9.序列行动:
是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1、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
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4、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
其特点是:
它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3、效果律:
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
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
4、练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此为失用律。
8、积极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愉快刺激(阳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积极强化,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化。
9、消极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消极强化。
10、无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种*作即为无强化。
11、惩罚:
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29、有意义学习:
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0、非人为的联系:
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
13、程序教学:
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小题)。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等,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双盲控制:
在有些心理学研究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就是双盲控制,它有利于排除实验者的期望或偏好作用。
3.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2分),它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2分)。
4.创造性:
创造性也称创造力,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分),其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1分)。
5.知觉:
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6.感觉:
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种人类所独有的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8.恐惧:
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是在准备不足、而又不能处理和应付危险可怕事件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9.流体智力:
是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2分),它主要表现在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2分)。
10.关键期:
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及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关键期是儿童发展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展适当的教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技能:
由一系列动作所组成。
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练习获得的。
12.自陈量表法:
自陈量表法又称自陈问卷,是测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2分)。
自陈量表法是对拟测量的人格特征编制许多测验试题,让被试回答,从其答案来衡鉴这项特征(2分)。
13.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14.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15.智商:
智商又称IQ,即智力商数,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指标。
16.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
17.性格:
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有好坏之分,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18.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气质无好坏之分,具有较多的先天性。
19.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效果与材料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的一种现象(2分),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更容易回忆(2分)。
20.反射:
反射是指有机体的中枢神经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
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从其产生来说都是反射。
判断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1.(╳)。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改为:
道德认识2.(√)。
3.(╳)。
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改为:
桑代克。
4.(╳)。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
改为:
观察学习
5.(╳)。
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改为:
逆推法。
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
(1)确定教学目标;
(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
(1)学习理论;
(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
(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
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
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
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
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
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
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
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
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
(1)实验室实验。
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
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
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
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
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
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
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
它们主张“完形说”。
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大 教育 心理学 期末 复习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