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1专题1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173411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30.74KB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1专题1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1专题1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1专题1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1专题1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Word版含答案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
(1)北方: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
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精微点拨]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扩展了统一帝国的疆域。
(4)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的建立
1.创立:
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2)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
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三、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1.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官职
职责
议政
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九卿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2.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
(1)建立: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
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精微点拨]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政治体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2.民族国家:
是国家统一的保障,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3.经济:
有利于封建农耕经济的发展。
4.局限性:
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与君主专制强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加重人民负担,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地方无权亦抑制了其主动性、创造性。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
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考点一 秦统一全国及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1.秦统一中原的过程
解读
(1)从秦灭六国路线可以看出秦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
(2)巧记统一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
2.秦统一疆域图凸显的历史信息
解读
(1)结束了混战,实现了全国统一。
(2)疆域由中原向四周扩展,扩大了帝国规模。
(3)四个统一,保障统一局面。
①交通统一:
修筑驰道、直道;移民边地,加强对地方、边远之地控制。
②文化统一: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市场统一,心理认同,文化认同统一。
③政令统一: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政令畅通于各地。
④意识形态统一:
法家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
(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1)运作方式:
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2)作用:
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史由证来:
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和秦朝的郡县有何差异。
史料一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
(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
史料二
秦朝疆域图
论证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2)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考点二 从先秦贵族政治向秦朝官僚政治的演变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前期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
(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
(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
(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
(4)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实行世袭制,其他官僚都由皇帝任命。
1.论从史出:
历史上对秦统一的态度——拥护与赞颂
史料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结论 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惠及万民与后世。
2.获取材料信息:
从材料中找出“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的表现
材料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主要信息
答案 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员有职分、等级、俸禄,不再是世卿世禄。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6年
选择题T2,荆轲刺秦王图
2015年
选择题T2,秦琅邪石刻
1.命题点:
比较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
(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
“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图文信息,可知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史记》是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角度,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主题一致,故D项正确。
2.命题点:
辨析史料信息的价值
(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解析 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
《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
B项陈述了“差异”,但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排除。
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
1.命题点:
社会转型——周秦政治大变局
(2017·江阴二模,24)有学者认为: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西周与秦朝制度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故B项正确。
2.命题点:
解读图表——秦朝丞相制度的创立
(2018·淮安模拟,24)下表是秦始皇时期所任丞相的情况,此表反映了秦朝( )
姓名
籍贯
任相时间
位序
吕不韦
濮阳
庄襄王元年至始皇十年
右
昌平君
楚
始皇元年至二十一年
左
隗壮
?
始皇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
右
王绾
?
始皇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
左
冯去疾
韩上党
始皇三十四年至始皇三十七年
右
李斯
楚上蔡
始皇三十四年至始皇三十七年
左
A.注重实效和利益的功利主义
B.以地域划分进行管理与统治
C.丞相协助天子处理国家政务
D.大事上存在明显的制度局限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表格得出:
秦朝实行左右两位丞相相互牵制,注重实效和利益,故A项正确;根据题目中有两位丞相并不知其籍贯,B项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丞相的职能和职责,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着重强调的是秦朝设立丞相的史实,并未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历史评价——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优劣问题
(2017·扬州高考仿真一,26)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表明他认为( )
A.分封制优于郡县制B.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儒家远比法家高明D.法家才是思想正统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是赞扬子厚(柳宗元)支持郡县制,不要倒退到“文王”时期的分封制,说明毛泽东认可郡县制而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B项符合毛泽东的观点,故B项正确。
4.命题点:
秦朝太尉一职设而不授的历史缘由
(2017·南通期末)有学者认为:
“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
A.秦设太尉官职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或废除太尉之职,故A、B项错误;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才设置太尉一职,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开创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B.分封制
C.井田制D.宗法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的“诸侯”,改为任命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而秦朝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C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随分封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瓦解,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这反映了( )
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
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苏秦“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有六国存在,体现不出当时出现了局部统一,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帝王任免,而不是世袭,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相,可知与传统一人代表一国观念不同,故D项正确。
2.(2018·扬州质检)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始皇帝。
这表明秦王嬴政( )
A.建立起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B.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C.以称谓突出君主至尊地位
D.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
答案 D
解析 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祖先,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之比较,意图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故D项正确。
3.(2017·宿迁期末)《史记》记载,秦始皇“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造成秦始皇如此行为的根本原因是( )
A.秦始皇个人性格使然B.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
C.秦朝律例的残酷D.法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
皇上用残酷的刑罚树立威信,群臣害怕得罪皇上不敢直言进谏,皇上听不到批评的声音,日益骄纵;群臣害怕得罪皇上招致杀身之祸,只说好话故意取悦皇上。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
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只是其行为的表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
秦朝律例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也是表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不是法家的思想造成了秦始皇的行为,故D项错误。
4.(2017·徐州联考,2)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
阳陵虎符铭文: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
”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
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
答案 D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军事上采取在咸阳销毁全国的兵器,同时规定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符由皇帝控制,其目的在于实行军事集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5.(2018·苏州一模,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
6.(2018·连云港调研,2)《中国历史十五讲》说: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
A.郡县制度B.皇帝制度
C.行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7.(2017·淮阴质检)《晚清七十年》载:
“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
答案 C
解析 宗法观念至今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8.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
这一现象说明( )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答案 A
解析 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宗法体系不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错误;分封虽然在后代得到延续,但是后来的分封已经不等同于西周的分封了,后代的分封是君主专制的内容和体现,故D项错误。
9.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答案 D
解析 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
10.(2018·苏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据此,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
B.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帝国
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
D.从中央集权走向封邦建国
答案 B
解析 由“地方分权”到“独制”可知题干强调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
11.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
B.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
C.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
D.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
答案 C
解析 “限于外郡人”限制了郡守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C项正确。
1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 C
解析 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的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属于史识,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故D项错误。
13.(2017·扬州期中)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材料表明郡县制( )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故D项错误。
14.(2017·南京第三次模拟考试)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答案 C
解析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
15.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
“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答案 D
解析 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是不同的。
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
二、非选择题
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
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史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
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
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
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
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
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中央御史府。
——《从秦到明清监察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归纳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监察体系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完备。
(2)作用:
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与地方势力的膨胀。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直属皇帝”“直接听命于皇帝”等信息归纳出以皇权为中心和相对独立两个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1专题1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Word版含答案 版高三 历史 人民 江苏 必修 专题 走向 大一统 秦朝 政治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