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和印度.docx
- 文档编号:29171526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41.52KB
南亚和印度.docx
《南亚和印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亚和印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亚和印度
南亚和印度
【教与学目标】
1.南亚次大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2.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3.印度的工农业类型及分布。
4.印度主要的自然灾害。
4.能在地图中指出南亚主要地形区、河流、平原与岛屿的位置。
5.能分析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因由南半球漂移而至,又称南亚次大陆。
2、范围:
南亚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大陆上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5个国家和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洋中有斯里兰卡和
马尔代夫两个岛国(图)。
图 南亚的国家和地区
内陆国:
尼泊尔、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临海国: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
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二、自然区域特征
1、三大地形和两大河流-地形与水文特征
(1)三大地形区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北部山地:
南亚北部有绵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地势逐级下降,成为崎岖而狭长的一带山地。
中部平原:
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西起阿拉伯海岸,略成弧形,向东延伸至孟加拉湾。
平原面积广大,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南部高原:
是平坦的德干高原,西部略高,东部略低。
高原东西两侧有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
图 南亚的地形
(2)两大河流
印度河:
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向西南流经南亚西部的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
它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
发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南麓,流向东南,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恒河是南亚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
在印度与孟加拉国境内。
印度人视为“圣河”。
源头的甘戈特里冰川和沿途的啥德瓦、阿拉哈巴德、瓦拉纳西等河畔城市,被印度教徒视为圣地。
全长2580公里。
流域面积90.5万平方公里。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最远的支流上源在中国西藏境内。
西南流入印度,至德夫普拉亚格附近,与阿拉克南达河相汇合,始称恒河。
在哈尔德瓦穿过西瓦利克山脉,进入平原,转为东南流向,至阿拉哈巴德与亚穆纳河汇合后,河身蜿曲,东流入孟加拉国境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会合,组成河口三角洲,向东流入孟加拉湾,进入印度洋。
沿途有大量支流汇入。
下游水网运河密布,是一个大的农业生产地区,有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
东距孟加拉国17公里处建有法拉卡水坝。
哈尔德瓦以下可通航
2、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1)主要气候类分布
热带季风:
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
西北部印度河平原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
北部喜马拉雅山、西北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东北部的山地。
(2)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成因
南亚大部分处于北纬10º~30º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北有高山阻挡亚洲中部的冷空气侵入,南有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虽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本质区别,但在特征上略有差别。
表现在:
南亚的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而不是11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至9月(而不是6至10月),旱季后期(3至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印度半岛内部气温可达45℃以上,天气炎热程度远甚于中南半岛。
此外,西南季风对南亚影响的强度和广度亦大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
成因:
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成因相同。
旱季是因为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由亚洲大陆吹向海洋的、在低纬地区偏转而成的东北季风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雨季因为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北移动,该地受由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影响的结果。
由于夏季陆地增温快,6~9月南亚地区持续高温,在印度北部产生低气压中心,它强烈地吸引着西南季风,从而使西南季风的势力进一步加强。
旱季后期(3~5月)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则是由于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当地气温迅速升高,气候转热,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半岛上特有的热季。
【例1】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了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3)题。
孟 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的分配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两地直航到了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A.半年 B.一年半 C.二年半 D.三年半
答案:
(1)C
(2)C (3)B
解析:
图示是从东亚经东南亚到达南亚的图。
(1)由甲地出发去往东南亚需借助偏北风,故应在冬季;
(2)乙地在赤道以南,在北半球夏季时,由澳大利亚大陆(高气压中心)吹出的季风与东南信风相合,故从乙到丙应在北半球夏季,而由丙至丁应借助南亚吹东北季风时才顺风顺水(北半球冬季);
(3)北半球夏季时南亚吹西南季风,可借此顺风顺水回到东南亚,而此时东地区正刮东南季风,故从东南亚回到东亚可借助于东南风。
(3)热带荒漠特点及成因
西北部为热带荒漠特点: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塔尔沙漠。
塔尔沙漠成因:
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②夏季风西南风无法到达;③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
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4)南亚降水时空分布及成因
时间分布:
南亚的降水受季风的影响很大。
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图左),为雨季。
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图右),为旱季。
特别是3至5月份,气候干热,气温可达40℃以上。
南亚各地的降水量相差很大。
空间分布:
东高止山、西高上山的濒海一侧和北部山地的南坡为迎风坡,多地形雨,乞拉朋齐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有11000多毫米。
图左 南亚雨季风向 图右 南亚旱季风向
南亚的西南季风对农业有重要影响。
每年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沛雨水,是南亚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但由于西南季风到来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因而降水的年际变率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5)世界的雨极
地球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有的地方雨下得特别多,甚至天天在下雨。
我国四川西部(雅安),山岭起伏用里的峨眉山是大陆上多雨的地方,有“西蜀漏天”之称。
雅鲁藏布江河谷里的巴劳卡,年平均降雨量达4500毫米。
台湾岛的山脉南北绵延,位于基隆南面。
基隆河发源
地的迎风高地上的火烧察,是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500毫米,1912年曾出现过8409毫米的记录,被称为中国的“雨极”。
世界绝对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一个村庄——乞拉朋齐,1861年出现了年降雨量20447毫米的高纪录。
1890年8月到1891年7月,降雨量达24461毫米。
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出现26461.2毫米的
最高纪录,成为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是:
这里东、西、北三面都有高山屏障,尤其是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西南季风由海洋吹来的湿热气流,使饱含水汽的气流被迫上升,凝结成大量的地形雨。
而乞拉朋齐正位于这个地区的卡西山脉南坡,海拔1313米的地方,它的东西两旁均为山地,仅南面向孟加拉湾开口,地形如同漏斗状谷地,夏季南面的季风涌入,到山坡便形成倾盆大雨。
世界多雨地方除了乞拉朋齐以外,还有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西印度群岛和太平洋中的某些岛屿等地。
赤道几内亚的利卡年降雨量10450毫米,喀麦隆的第彭沙年降雨量10091毫米,都是在迎风坡上测到的。
三、人文区域特征-悠久的历史
1、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在印度河流域,几千年前就形成了城市,是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四大地区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但是从16世纪起,葡萄牙、英、法等国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南亚绝大部分地方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大量矿产品、棉花、黄麻等工业原料被掠往英国。
英语也成为南亚一些国家的第二语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亚各国先后获得独立,发展工自己的民族经济。
3、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1)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南亚地区。
大家熟悉的《西游记》神话故事,历史上确有关于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真人真事的记载。
他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西域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
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南亚地区。
(2)宗教与人种。
除了斯里兰卡居民仍多信奉佛教以外,南亚其他国家信奉佛教的人已不多。
印度、尼泊尔等国大多数居民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居民为白色人种。
(3)瓦拉纳西-印度教的“圣地”。
在恒河中游有一座古老城市,名叫瓦拉纳西。
它是印度教的“圣地”。
每个印度教徒都希望能到这里来朝圣,在这里的恒河水中沐浴。
他们认为在恒河中沐浴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
在瓦拉纳西去世,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
于是,印度教的信徒们把这里当做天堂的入口,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举行大型宗教集会。
印度许多老人迁居到这里度晚年,等候“升天堂”。
四、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
(1)历史:
印度是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古代印度人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优美的诗歌、舞蹈,宏伟的建筑和佛教塑像雕刻艺术等灿烂的文化。
早在1000多年前,欧训队就把印度看成是一个黄金遍地,出产香料、宝石、
丝绸等贵重物品的国家。
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民族、宗教与语言: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斯坦族(46%),印地语为国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印度的居民大多数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2、人口压力大
(1)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很快,2001年已达到10.27亿,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越过10亿的国家。
据统计,2006年印度人口达11.298亿,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的16.7%。
印度目前正在实行小家庭计划,即鼓励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组成3人小家庭。
3、自然环境区域特征与农业生产
(1)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条件
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良好的水热条件为多种作物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图)。
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士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属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土壤肥沃,德干高原西北部有一片由火山岩风化发育而成的黑土区,适宜棉花生长,为印度产棉花最多的地方。
西部沿岸的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水源充足,印度丰富的降水和恒河等河流为农业灌溉提供丰富的水源。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印度的稻米、小麦、棉花、黄麻、茶叶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棉花、黄麻、茶叶等为重要的出口物资。
依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区域差异,印度的农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图)。
图 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 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印度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农作物
主要分布地区
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
东北部和半岛的东西两侧沿海地区
需水较多,这些地区为平原,降水丰沛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平原)
耐旱能力。
这些地区地面起伏和缓,土壤肥沃,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叶
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的低山)
多雨的气候(湿润)及排水好的坡地
黄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世界首位)
甘蔗
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地区
需水、肥、热量大,气候温暖,降水量大
(3)印度农业面临的主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印度农业主要面临问题是:
水旱灾害频繁:
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水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为解决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恒河流域),兴修水利灌溉系统;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区,则主要修建大量的贮水池等来缓解旱情。
粮食不足:
印度的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
为解决粮食不足,印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了“绿色革命”,即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种,并且增加兴修水利、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正在实行小家庭计划,即鼓励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组成3人小家庭。
4、迅速发展的民族工业
(1)主要矿产及分布:
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它们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图),储量都很丰富。
(2)主要部门与工业工区
传统工业:
印度独立前,工业以采矿业和纺织为主。
独立后,电力、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形成了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的工业体系,以东北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工业区,都是传统的工业区。
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
主要工业分布区
工业部门
分布
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钢铁工业
德干高原东北部
东北部煤、铁、锰丰富,且矿区邻近、配合好
棉纺织工业
孟买
靠近棉花产区
麻纺织工业
加尔各答
地处黄麻产区
高科技工业
班加罗尔
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新兴工业:
近年来,印度还发展了初具规模的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而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区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
新兴工业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
印度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突出。
如班加罗尔是印度的新兴工业中心,那里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交通便利,政策优越。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软件出口量仅次于美国;还是全球少数几个能够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共建有5个核电站,并将核技术应用于国防建设。
(3)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是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
加尔各答是印度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海港。
孟买是印度的棉纺织工业中心,也是印度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
附近(德干高原西北部)是主要棉花产区。
南亚国家概况
国名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首都
特征
印度
2974700
97967
新德里
别名“孔雀之国”
巴基斯坦
796095
13158
伊斯兰堡
国名可能来源于乌尔都语,意思是“清真之国”,因其居民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
孟加拉国
147570
12563
达卡
盛产黄麻,别名“黄麻之国”。
不丹
46000
76
廷布
不丹是内陆山国。
北高南低,高山终年积雪。
中部河谷地带人口集中;南部气候湿热。
尼泊尔
147181
2285
加德满都
名称可能来自梵文,意思是“山脚下的住所”,因为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麓。
斯里兰卡
65610
1878
科伦坡
盛产茶叶和宝石,人称“宝石之国”,“印度洋上的宝石”。
马尔代夫
298
26
马累
印度洋上的岛国,被称为“印度洋上的明珠”。
五、典型题例
例题1
下图4中A.B地区为高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分)
答案:
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
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6分)
答案:
A.B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
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
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8分)
答案:
资源差异:
A高原煤、铁、猛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工业部门差异:
A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石灰岩地区渗漏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4分)
例题2(20分)
2004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等多个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人员伤亡达25万多人。
(1)比较A、B两个群岛的形成原因。
(6分)
(2)在这次海啸中,许多西方国家并
未在印度洋沿岸,但也有人员伤
亡,这是为什么?
(4分)
(3)引发本次海啸的主灾是什么?
根据本次
灾害的发生情况,反映了灾害具有什么特点?
认
识这些特点,对防灾减灾工作有何启示?
(10分)
答案(20分)
(1)B为马尔代夫群岛,是珊瑚岛珊瑚虫的遗体堆积而成。
(3分)A为安达曼群岛,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时,印度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亚欧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
(3分)
(2)①印度洋沿岸各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②西方国家经济发达,有大量游客在这里休闲旅游。
(4分)
(3)主灾是地震。
(2分)反映了各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2分)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当一种灾害发生时,及时做好诱发灾害的预防措施。
(6分)
例题3
(20分)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晨7点59分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距海岸30公里。
为40年来世界最强烈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首先袭击泰国南部,然后一路奔袭1600公里,席卷印度和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灾难甚至波及到东非沿岸的索马里,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波及国家死亡人数已超过14万多人。
材料二:
地震震中与印度洋沿岸地区示意图(图6)
图6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苏门答腊岛所属气候类型是,当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
地震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6分)
A.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逆时针 B.塔里木河即将断流
C.美国东部地区艳阳高照 D.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2)中国与A、B半岛上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时,提出了合作建设泛亚铁路和
合作开发澜沧江流域的意向或方案,请根据所学有关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简述A半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4分)
②在建设泛亚铁路和开发澜沧江时,为更好协调与环境的关系,应注意哪些
问题?
(4分)
(3)人类可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6分)
答案(20分)
(1)热带雨林气候(2分)C(4分)
(2)①流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4分)②在建设泛亚铁路和开发澜沧江时,应注意该区域为地质灾害多发区,要注意防止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注意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好生态环境。
(4分)
(3)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6分)
例题4(36分)读图4,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L1河注入洋。
其图示河段流域范围狭小的主要原因是(6分)。
(2)L2河水补给以雨水和
为主,该河流河水流量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是(4分)。
(3)L1河与L2河的分水岭是
山,在图中适当位置用线条(▬)标绘此山脉走向,该山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① ② 。
(8分)
(4)简述L1河附近区域的优势自然资源和今后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方式(6分)。
(5)概括L2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说明限制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8分)
(6)L2河北岸支流的源头地区曾降下“黑雪”,其雪中的黑色物有可能来源于(填字母即可,4分)
A.北部山区 B.南部高地 C.西部海域 D.东部林地
答案:
36.(共36分)
(1)(6分)印度(2分)由于流径在狭长的谷地中,两岸山体陡峻,汇入的支流少。
(4分)
(2)(4分)冰雪融水(2分)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强弱和气温高低变化影响大(2分)
(3)(8分)喜马拉雅(2分)基本上沿中国国界标绘即可(2分)①高寒为主,垂直差异显著(2分)②地壳运动活跃,多地质灾害(2分)
(4)(6分)本区域优势自然资源有太阳辐射能、地热、生物等(3分),对外联系主要交通方式为公路、铁路与航空(3分)
(5)(8分)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灌溉农业(2分),历史悠久,劳动生产率较低(2分),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2分),人口压力大和生产技术较落后等(2分)。
(6)(4分)C。
例题5(17分)
材料(新华杜北京3月14曰电)世界自然基金保护会在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说:
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每年后退10至15米。
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那最短只要20年,气候变化就会达到一个危险的程度。
(1)在图中①②③地中,用于技术指向型工业区位的是 。
简析该地工业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
(7分)
(2)简析冰川后退的直接原因、后果和解决的主襄措施。
(10分)
答案(17分)
(1)③(1分) 该地区位于高原,(2分)气候凉爽宜人,(2分)
日照充足,环境优美。
(2分)
(2)直接原因:
全球变暖。
(2分)后果:
在近期内将引起河流水位上升,导致大范围的洪水灾害;(2分)在远期,冰川后退后,河流水位会转而下降,水资源减少。
(2分)解决措施:
一是全球合作,减少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2分)二是全球共同行动,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亚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