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则名师教学.docx
- 文档编号:2916518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49KB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则名师教学.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则名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则名师教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则名师教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则】
设计及反思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反复朗读,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见过我吗?
没关系,猜猜我来这干什么?
还想知道我什么?
你们对我已有初步了解,现在换我来了解你们了。
听说我们的同学学习很认真,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呀?
指名说。
2、你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
有的目的很现实,有的很崇高。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跟你们一般大小时,也提出了他的学习目的,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出示课件:
读。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
5、对于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指名说。
①为中华之崛起而书,是什么意思?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引导:
那就是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是为了——
②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遇到不懂的生字和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人帮忙。
②想一想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2、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生字。
吵嚷 惩处 巡警 轧死
撑腰 训斥 模范 帝国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①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重点是多音字“处”(马上在书上注音。
)
②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吵嚷、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等词语的意思。
3、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①指名2——3人回答。
②能不能用书上的一个话来说明?
③板书:
中华不振
三、深入研读,感悟“中华不振”。
1、感悟"中华不振"
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并读一读。
好的可同桌先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2、师:
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
3、指名交流,并追问怎么看出“中华不振”。
4、重点研读以下两处:
A出示: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
①自由读——指名读。
②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可能会说:
——“担心”——担心什么?
——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无奈”——为什么?
——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愤怒”——怎么愤怒?
-——用愤怒的心情读。
——“沉重”——为什么?
——读出沉重
……
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
师:
那是为什么呀?
生:
中华不振。
5、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中华不振”,再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
B大屏幕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老师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
④导读句子:
同学们,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读——(生4)
⑤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你的脑子里有什么疑问?
——指名说。
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
你想过吗 你呢 你呢 ……那好,让老师一个一个地来问问你们!
⑥分块剖析,继续追问。
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这一段话,相机插问.
生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师插问: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
——生答
为什么 (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
) ——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
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
啊!
师(示意读课文的同学):
请你继续读课文。
生读: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插问:
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生答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他同学回答
师:
是啊,中华不振啊!
!
(相机补充板书:
!
)
师(示意全体同学):
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
”
师: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
——学生齐答:
没有!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
中华不振啊!
!
!
(教师顺势补充板书:
!
)
⑦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
⑧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
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6、是的!
中华不振啊!
!
!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请同学们看这段文章:
出示补充材料: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
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
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
”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
师:
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这块牌子,并联系课文,你想说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事呀?
——生齐答:
中华不振啊!
7、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那“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指名回答。
8、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机动作业,练习字词。
1、看课后田字格的生字——自由读。
2、书空写一写。
3、最难掌握的是“嚷”字。
看师板演,写的紧凑些。
生在书上的田字格旁边写两遍。
4、“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
跟着老师写一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
整篇课文教学,我主要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
中华不振——中华要振——中华必振。
在本课时我主要是围绕“中华不振”这部分组织学习。
具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
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
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
中华不振。
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
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
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阅读的规律,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
解题后,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在学生较充分的感知后,通过“课文中有一个词能说明,能找出来吗?
”引导学生抓住了“中华不振”这个词,最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划出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并说说从这些词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华不振”。
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他们把课文中每一个能看出“中华不振”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特别是有一个学生说:
“有的是为吃饭读书,有的是为做官而读书……看出不仅是巡警懦弱,连书生也没志气,难怪中华会不振。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这样的教学,从整体感知的初读到自读自悟的再读;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读的方式,既关注了读的层次,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读的时间,给深入悟读教学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情感准备,又便于教师以学导教,顺学而导。
2、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
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
在这两个重点的研读处理上,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读
在导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这一句时,让学生通过读悟,体会伯父的复杂心情,引导学生读出了“无奈”,读出了“担心”,读出了“愤怒”,读出了“沉重”……这些感悟虽然不同,但都源于“中华不振”,这样的导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深入悟读
如上文研读伯父的话,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读出无奈、担心、愤怒、沉重……,另外在研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个重点时,更是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
”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后,让学生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
把读与语言形式、内容、情感的感悟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达到情感共鸣。
(三)读写结合,内化感悟
体会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
因此,首先,我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并及时补充“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中华不振”的含义的理解。
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由说到写,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
3、采用多种形式,关注落后学生。
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指导和课堂练习的反馈矫正)。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尤其是在学生自读自己悟时,深入学生,及时帮助。
二是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在生字检查时,特意让学困生来读,读对了就让他当小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
三是提供学困生进步的空间,如在朗读指导中,让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逐渐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不断进步,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高涨,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够,另外,感觉在朗读的指导上还不够到位,怎样才能读得入情入理还待研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和思考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揭题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对,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
(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板书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质疑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读书,读会生字词语,思考问题
2、检查:
一组一组出示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介绍背景理解)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当你读到衣衫褴褛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铿锵有力(通过读来理解)
惩处(放在句子中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tòng)。
3、读完了课文,刚才的问题: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解决了吗?
引导学生回答:
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齐读。
三、交流点拨
1、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
请同学默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2、交流:
指名回答。
老师随时小结点拨
同学们,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啊。
是啊,“中华不振”!
这一幕幕都发生在哪里呢?
租界。
就让我们走近租界去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第七自然段齐读。
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
4、读课文第八自然段,让我们去看看发生在租界中惊心的一幕吧。
出示课文,学生站起来读课文。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领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她原指望——谁知——反而——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
指名读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泣不成声。
指名读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悲痛欲绝。
指名读
(2)面对这么不幸的妇女,按理说,巡警该怎么做?
(3)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5、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
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可恶的中国巡警,你还看到了哪些人?
(2)围观的中国人为什么紧握拳头?
师生紧握拳头读:
中国人紧握拳头,想干什么?
出示“惩处”
5、该不该惩处?
想不想惩处?
敢不敢惩处?
但是在外国租借里,谁有敢怎么样呢?
变成陈述句
四、 深入感悟
1、这就是租界,这就是外国人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无处说理的租界。
2、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从租界回来,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些什么呢?
学生沉思——指名回答。
3、当他亲眼目睹了租界发生的一切后,内心再也不平静,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立志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齐读
4、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
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拓展延伸
1、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
出示一组图片:
图一:
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二:
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
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2、正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凌我们,同学们,我们又为什么而读书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后反思
德国的斯普朗格认为: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
崔峦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说:
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靠民族凝聚力,二靠高科技。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魂,这个魂的核心是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无论对每个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准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思考:
一要解读“中华不振”,使孩子们心有所想,充分激发民族自尊心;二要研读周恩来的立志,激起情感共鸣,使孩子们心有所向;三要结合自己,让孩子们与现实对话,萌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可能他们内心的感悟并没有多么深刻,他们所谓的志向还很肤浅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确定,但我认为从他们内心深处唤起的爱国情感却是真实的、长久的,并将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回顾这一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也比较紧凑,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效果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语言魅力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整节课都处在一种高昂的情绪中。
从文章内容上看,课文涉及面较多。
我紧扣“中华不振”引导学生粗读感知,首先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段。
学生虽角度不一,感悟不同,答案多元,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进而深入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展现在学生眼前,烙在学生心中促使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行情感的交流,以促进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最后,我通过周恩来的“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以及周恩来的生平图片,让学生畅谈“我为什么而读书”而引导学生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更加强大为己任,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纵观这节课,我虽然努力改正了自己以往的一些不足,如语言过多、碎,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少等,但语言仍不够精炼,思维也还不够开阔,同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少了些。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对于“中华不振”用时略多,而感悟周恩来立志的时间相对来说少。
通过这节课,我想今后还要多研读教材,挖掘文本,研究学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更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中华 崛起 读书 教学 设计 反思 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