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文.docx
- 文档编号:2916386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0.29KB
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文.docx
《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文
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
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
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
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
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降血糖)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
(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
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
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
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
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负反馈)
过程:
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
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
↓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
↓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
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五、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
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
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
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
直立生长
不均匀:
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
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
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
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精选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