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培训第六期71921512.docx
- 文档编号:2915208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1.89MB
远程培训第六期71921512.docx
《远程培训第六期719215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程培训第六期71921512.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远程培训第六期71921512
卷首…………………………………………………………………2
引航…………………………………………………………………3
关注…………………………………………………………………9
声音…………………………………………………………………20
随笔…………………………………………………………………26
实践…………………………………………………………………36
心语…………………………………………………………………38
榜样…………………………………………………………………47
提示…………………………………………………………………57
有感于惰性
指导教师吴娟
人都有惰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惰性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自己便是如此,做事磨磨蹭蹭,一拖再拖,有时明知是非干不可,也会拖到不得不做时才做。
去年研修时,看到用Flashpaper上传简报,就想着学习学习,可研修后平时不用,就把这事又放下了,今年要用时才想起还不会呢。
都说“技不压人”,平时多学点用时不必抱佛脚,但说的容易做时难,不被逼到份儿上不愿动啊!
“推己及人”。
今天的研修作业,很多老师都上传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本是挺好的事,毕竟还是自己曾经的创作嘛!
课改十年了,各种各样的讲课活动此起彼伏,谁没被逼着讲过几节课啊,谁又没点压箱底的“存货”呢?
可问题是咱们打着“研修”的旗号在学习进步呢,您倒是多少的改一改啊,去年贴了,今年再贴,正是“年年岁岁修相似,岁岁年年贴相同”啊……只是这样的话,咱们的“研修”是不是变味了?
!
怎样才是有思想的历史教师
省级课程专家高怀举
应该说,思想一词听起来似乎就很“虚”。
我们更难确切的下一个定义或定一个标准说这就是有思想的历史教师。
所以,我想尽量用具体的课例(哪怕是片段)来说明怎样才是有思想的历史教师。
毕竟,教师内在的思想最终还是要外显于自己的课堂。
首先,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停留于教材知识的表面,他会深入挖掘或补充有关史实,给学生传达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观点与认识。
比如我们讲中国近代史,讲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讲完史实以后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了。
一般都是先谴责西方侵略者强权蛮横,谴责清政府腐朽无能,然后告诉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大家一定要发愤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觉得比单纯的谴责义愤更有益的应该是较为深刻的反思,喊口号式的励志教育对学生究竟有多大的触动作用也很难说。
我听过一位老师讲课,他在讲解类似内容时,补充了同时期日本的遭遇及反应。
我们知道,1853年美国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湾,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
第二年再次叩关,强迫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外来侵略的呢?
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的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
“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而我们谈起外来侵略就是屈辱、就是沉痛。
在日本还有个佩里公园,公园里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亲笔手书的佩里纪念牌高高耸立,上写:
“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牌”,这对我们,更是无法想象。
正是这种积极拥抱全球化的心态,才有了后来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外相井上馨主张“改变攘夷锁国之感情”,“进化到泰西文明,在亚洲创造泰西文明国同胞之一”。
这样的认识,我们到今天也很难说已经确立。
相反,当我们在课堂上对西方侵略一味谴责的时候,我们可能恰恰是不自觉地加强了学生心目中的排外心理。
中国和日本相同遭遇下截然不同的应对,强烈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的冲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恐怕要远远好于那种浅显的愤怒,空洞的口号。
当然,这里面牵涉到不同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面临相同的境遇,采取不同的反映,是可以理解的。
但老师的补充讲解,有利于为学生打开新的视角,有利于冲击学生固有的思维。
其次,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一些固有说法,他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讲到美国的南北战争,有的老师给学生补充了这样的细节知识:
南部叛军一投降,联邦军队司令马上说:
“战争已经结束,叛军又成了我们的兄弟。
”南部叛军司令罗伯特·李战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担任过大学校长,美国很多地方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巨型浮雕塑像;著名的葛底斯堡纪念碑纪念的不仅是北方阵亡者,也包括南方叛军中死去的军官与士兵。
葛底斯堡战役我们知道,这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有些类似于我们的淮海的战役。
内战结束之后,只有同胞,没有敌人。
老师课堂上顺口提及的这些琐碎知识,看起来似乎与教材内容没多大联系,但实则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索空间:
能强烈冲击学生“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更甚至进一步促使学生去思考战争、和解、人道等深层次问题。
第三,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会选择恰当时机给学生指明思索的方向,而不是用固定答案束缚住学生的思维。
新课改以来,一个重要的观念变化就是要改变教师过去那种无所不知的形象。
事实上,教师也确实不是无所不知,但有时碍于面子,学生问到什么问题都要说个一二三四,有时难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们得承认,学生的思维有时比我们活跃,尤其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东西不比我们少,有时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是我们老师事前没有想到的。
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强行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思路上来,更不应该一棍子打死,从根本上否定学生的思考。
比如,有这样一则案例:
我去一所中学听课,讲辛亥革命。
老师讲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革命进步的政策,给出了一系列材料,政权建设的、发展经济的,其中有一则是关于剪辫子的。
临时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都督,转谕所属人民,“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对此,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老师的意思是要学生回答看到了临时政府的革命进步,移风易俗。
没想到有学生回答看到了野蛮。
出乎预料的答案应该说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成的机会。
教师可以借机教育学生认识民主的艰辛,民主政府尚且颁布如此不民主的法律。
并进一步思考权力的边界,满族入关时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残暴野蛮,汉族人的政府颁布法令,强行干涉个人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种侵权?
更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出来。
这时候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不但不丢面子,相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知道答案,但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老师也可以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有时,结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向。
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留足思考的空间,比单纯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要好得多。
应该让学生在思维的开放性、观点的多元化中学会独立思考。
所以,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应该做到“三多三少”:
多些思考方法的指导,少些观点的灌输;多提供思考的路径;少下具体的结论;多指方向,少画圈。
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他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润物细无声
------关于情感目标设计的思考
省专家崔怀亮
何为情感目标?
新课标指出: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为何要设计情感目标?
新课标指出: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如何设计一节课的情感目标?
首先,要熟知新课标对于相应学段的情感目标的要求,在此指引下来进行情感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情感目标设计了二级和五级要求,可以成为我们设计情感目标的重要依据。
其次,基于文本材料设计情感目标。
在熟悉文本材料的基础上,特别是确立了一节课的重难点后,我们就可以把浓缩在里面的情感因素提炼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情感目标。
最理想的情况是正好可以从本课的重难点中提炼出情感目标,例如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是用英语询问建议和回答建议,我们就可以把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设定为:
如何用英语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建议和对别人的建议做出答复。
情感目标的达成也要基于对文本材料的正确处理。
设计一节课的情感目标要注意什么问题?
一、情感目标的设计切忌“假大空”。
很多学员设计了很多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情感目标,例如有的学员把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如果作为情感目标的话可以用于每一节课,这是“假”。
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是“大”。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合作精神?
三言两语你肯定不能把它概括出来,这是“空”。
“假大空”的情感目标,甚至是“假大空”的任何教学目标都只不过是说说写写,让别人和自己看看而已,是没有任何的实际教学价值可言的。
设计情感目标的原则也应像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那样,要具体,易于操作,达成度高。
二,情感目标的设计切忌泛化。
有的学员把教学设计的每个步骤都列出来,然后进行分析,生硬地拽出里面的“情感目标”。
个人认为,一节课能够达成一个关键性的情感目标,就不错了。
当然,我也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即情感目标应该渗透在教学设计的每个步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一节课设计出20个情感目标吧。
如果照此推论,那一节课的知识目标也可以有无数个了。
我这样认为的理由是:
正如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些情感目标是我们已经达成的,并已内化为我们本身的素质,这样的情感目标就不用再重复了;有些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达成,而在短时间内无法达成的,例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谁敢说一节课上他就能使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起来,并永不磨灭。
三,具有情感目标的英语课程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英语课程。
我认为,正因为我们的英语课程需要有人文性,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才需要有情感目标。
有的学员认为情感目标是多余的。
我认为,情感目标不应该是教学中的负担,而应该既是形成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又是达成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
一位富有情感的教师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一节趣味横生的课也肯定是受学生喜欢的课。
四,情感目标的设计切忌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以至于制定出超越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情感目标。
例如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设计一个异性之间健康交往的情感目标显然不合适。
五、情感目标是与本节课的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例如本节课,我们可以把“如何用英语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建议和对别人的建议做出答复”这个情感目标应该渗透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去。
六、设计易于达成情感目标的教学步骤。
高水平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水溶交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讲话似的公布:
我们这一节课的情感目标是......。
如果做不到自然流露,至少应借助于精心设计的教学步骤达成情感目标。
七、有些文本资料是很难设计出情感目标的,那样的话,也不能拉郎配,死板硬套。
强扭的瓜不甜,硬拽来的情感目标会使这一节生动的课堂索然无味。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省课程专家张会
一篇课文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往往把怎样教看得很重,在探求教法上乐此不疲。
其实,忽视了内容本身的东西,不明白教什么的问题,会让语文教学误入歧途。
现以北师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为例,谈谈教什么的问题。
归位·对话《细菌的启示》
这是郑也夫的一篇科普发言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第三学段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第四学段的要求中指出,“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所以,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不必把精力放在“细菌”知识的纠缠上,去作无谓的知识的拓展,而应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关注作者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在字里行间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和科学光辉。
本文教学力求避免的问题在于,不要把说明文教学等同于科学知识课。
围绕“细菌”相关知识大做文章(课前学生自主查询有关资料还是必要的),课堂上师生一起做了“细菌”的研究者,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介绍了细菌的性质和特征,说明了细菌对人类进步观带来的挑战。
但本文又不是一般的科普文章,而是一个演讲的记录,是现场对话,要随时随地和听众进行全方位的对话。
因此,语言的运用上就有了对话、交流的特点。
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菌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语言表达,抓住听众的心理,让听众听后有感觉,听后很明白,可以说,这正是语言的魅力,而且还是说明语言的力量。
引领学生走在这条路上,才走对了路。
感知·品读《保修》
这是日本微型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第四学段中指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学阶段的小说多为一般叙事性的作品,教学中,可结合文本进行有关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厚学生的积累,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包括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多个方面,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保修》是一篇微型小说,它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它讽刺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社会方式,告诉我们,并不是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的生活就越幸福。
文章的情节结构有一个重复多次的基本程序,平添了本文的“喜剧性”效果。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要把精力集中到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小说要素的赏析上,通过重点段落语句的品读,来把握作者寄予在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倾向,准确解读作品的社会意义。
不可围绕情节作拓展式的“精彩纷呈”的表演。
另外,对学生的某些“个性化”解读,要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比较·探究《东施效颦话语词》
本文是一篇特殊的散文,叫“随笔”。
随笔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不受事情的连贯性、事理的逻辑性所限,信笔写来,表现自己的智慧和心情。
作者从尘原的《在语词的密林里》受到启发,“续写”了本文,饶有趣味地揭示了词语的演变、衍生,从普通词义向社会文化词语演变的途径。
教学本文,可选择几个词语,引导学生用作者分析词语的方法,述说一下它们的本义和新产生的意义,领会其内涵与时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正是这种语言的演变验证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呈现了语言的生命力。
这是应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着力感受到的。
拓展·阅读《剃头匠》
本文是用怀旧的调子写成的。
逐渐退出生活舞台的老人、旧物和逝去的往事一样,会给我们留下一种凄美。
随之而去的那些传统的美德,却在灼伤我们的心。
商业的炒作使人注重实利,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多元的文化导致了伦理道德的分途。
不同的道德表现和审美标准,让我们感到吃惊和可怕。
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追怀的、那充满人情味的良好人际风尚。
就像《新课标》提到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和健全的人格。
”
【编者按】
省课程专家李占峰在《研修呼唤“不同的声音”》一文中说:
春秋战国时代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集大成”的黄金时期,一言以蔽之,是因为它倡导的“百家争鸣”。
因为争鸣,所以儒道墨法兵,阴阳纵横名,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
我们能否把课堂变成“思想的盛宴,争鸣的舞台”呢?
这就需要建构“思维碰撞”课堂。
思维碰撞课堂,是一种以思维差异为资源,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以全程反馈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能力的教学方式,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它是一种区别于“学生展示”而已“思维碰撞”引发课堂活力的教学新形式)思维碰撞课堂的基本元素:
(1)问题为基础──引发思维;
(2)探讨为阶梯──聚合思维;(3)碰撞为亮点——发散思维;(4)反馈为关键──矫正思维;(5)变式为保障──迁移思维;(6)实践为根本——应用思维。
即“以思启问,以问启辩,以辩启论,以论启行”。
根据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今从初中各学科中选取了一些案例,粗线条的陈述一下“思维碰撞”课堂的基本内涵,挂一漏万,望批评指正。
一、“思维碰撞”课堂追求目标
【启迪人生智慧】
小问题,大影响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刘凤
……震撼一:
概率中可能性的学习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重新拾回了数学学习的自信。
李亚楠说:
没学概率前,我总认为我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学过了《可能性》,我不这样认为了,既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事件,那么哪怕“我能学好数学”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很小,但必定有发生的可能,只要我努力,我就能让它的可能性的大小变大。
……
李飞说:
小的时候妈妈总吓唬我:
吃雪糕会拉肚子,100%会拉肚子吗?
有一次我偷偷的吃了一块雪糕,也没拉肚子呀。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真幼稚,原来吃雪糕只是可能会拉肚子,是不确定事件。
概率中老师设计的游戏和实验我都喜欢,数学的确很有意思。
陆辉说: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随机事件,虽然有很多的不公平现象(如考试作弊取得好成绩,靠父母的金钱权利服务自己,买彩票一夜暴富等等)在我们身边发生,可能当时令人羡慕,但它们终究还是小概率事件,大多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增大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把小概率事件转化成大概率事件。
……
【鼓励批判思维】
不怕山重水复,踏出柳暗花明
——课堂探究深入点,再深入点
莱州市双语学校 栾书鹏
……“老师,我们可以做对照实验,我们可以往另一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里倒入水看一看。
”说话的是一位高个男生。
“对照实验,这个想法不错,那么你打算如何来做这个实验?
”尹老师笑容满面。
“我将取一个同样大小的瓶子,倒入与刚才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的水,拧紧瓶盖后震荡看看。
”
“大家看,他叙述的多么严密,注意到了控制变量,那么就让他的想法马上变成现实。
”尹老师边鼓励着边掏出一个一样大小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递了过去。
并让这个学生面对大家。
这时候全班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同学身上,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这位男生有条不紊地做起了实验。
“大家看,瓶子也会变瘪,但是变瘪的程度没有刚才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大,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
这位男生严密的叙述再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我们几个听课老师也为学生缜密的思维所激动不已,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学生们俨然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纷纷给出了很多答案: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钙溶液。
看看我们的学生现学现用,把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都搬出来了,目标直指反应后的产物碳酸钠,利用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钠性质的不同。
尹老师频频点头,为学生积极的思维而倍感骄傲。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一个叫王智鑫的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们可以把反应后的溶液加热看看。
”
尹老师怔住了,我们也愣住了,这个结论我们教了这么多年学头一次听说,加热能得出什么结论,难道他想到了碳酸钠能加热分解?
我们等着一个荒唐的答案出台,尹老师有点不知所措。
但是尹老师还是在笑着鼓励。
“如果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若加热,我们会看到生成气泡。
”
我们再一次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
【重视教学质量】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绽放美丽
——对学生逆反、厌学的教育探索
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学 初顺清
……两节课的对比体验
讲授《感受大自然之美》一课,我准备了两种上课方案。
课例一:
八年级十四班:
主要由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网上收藏精心编辑的自然美景,如璀璨的星空,变幻的云彩,奇妙的海洋,雄峻的高山,奔腾的河流,无垠的草原,奇异的鸟兽,绚丽的繁花……
我不断地展示着,学生美美地欣赏着,不断发出赞叹,饱览美景之后我又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进行分类。
……最后当堂训练检测,目标达成。
课例二:
八年级十六班,这个班级学生比较活跃,表现力很强。
于是我尝试把课堂放手给学生。
课前我找到两个组织力很强的学生,男女各一,我告诉他们由他们两人组织全班同学来上这节课,我向他们介绍了本课的课程标准,点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
然后由他们分手去准备,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但仅供参考。
……
开始了,男女主持人慷慨激昂的语言让全场振奋,大家都高高抬着头,眼睛充满光亮。
这哪是课堂?
这好似是一场精彩晚会,他们每个人都将是著名的演员。
小组竞赛方式分类展示自然美,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带来了精美图片,有的制作了精致的课件,还有的播放了了名胜古迹的录像……
知识总结和目标检测采用男女竞答师友抢答的方式,大家争先恐后,不甘示弱。
大家在收获着成功和喜悦。
课后反思
一个简单顺畅,老师展示、学生品味,也轻而易举完成教学任务。
可是第二节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主持展示,他们在准备中得到自然美的体验,展示中得到的快乐和成就感,是第一节可无法比拟的。
记得毕业很多年后的一个学生聚会上,大家还在津津有味地评说那节课上周勇康的精彩表现。
二、“思维碰撞”课堂操作技巧
【问题引导是关键】
“学生主沉浮”——平行四边形性质新探法
莒县第三中学 庄甲美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给出的已知图形,提出探究的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所给的平行四边形ABCD,并从边、角、对角线三个角度思考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
【作出假设】(学生观察图形,就边、角、对角线的特点做出的猜想)
1、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
(教师引导,同学们猜想的很好,那你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怎样向别人证明你的假设呢?
)
【验证假设】(根据做出的假设,分组进行,各自证明自己的假设,登台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并接受同学们的评价。
)
【活动设计保质量】
问题越辩越明,思路越理越清
曲阜市杏坛中学 纪连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手脑并用
探究规律
教师分组,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得出规律。
教师要走进学生之后,监督指导学生即可。
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派代表公布所记录的数据,再交流。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小组之中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操作,有人负责读数,
有人负责记录等等。
因有上环节的设置,本环节是一个“放”的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
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讨论,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倾听。
【独到见解为表现】
爱你在心“口”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远程 培训 第六 719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