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二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914382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4.04KB
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二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二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二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二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
中秋节,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哥哥这个西瓜的,(板书:
).
分给组组这个西瓜的,(板书:
).分给弟弟这个西瓜的,(板书:
).哥哥、姐姐、弟弟三个人,他们谁吃的西瓜多呢?
(学生答案不一)
到底谁回答得对呢?
上完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二、新课.
1.实际操作列等式证实两组分数,每组分数大小相等.
(1)教师讲解:
请同学们拿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圆来,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每个圆的
.(板书:
)
(2)教师提问:
比较一下阴影部分的大小,结果怎样?
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将三个分数用“=”连接)
(3)教师拿出画着三条数轴的小黑板,讲:
谁能在三条数轴上标出?
(4)教师提问:
这三个分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长度怎样?
这又说明了什么?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在三个分数间用“=”连接)
2.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1)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的三个分数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2)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第一个等式,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
(3)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板书: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同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
(4)从左到右观察第二个等式,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保证了分数大小不变呢?
板书:
(5)问:
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板书:
或除以)
3.完整分数基本性质.
填空:
教师追问:
第三题( )里可以填多少个数?
第4题呢?
为什么3、4题( )里可以填无数个数?
( )里填任何数都行吗?
哪个数不行?
(板书:
零除外)
这里为什么必须“零除外”?
教师小结:
我们总结的分数的这个变化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分数基本性质)
4.深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教师提问:
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为什么“都”和“相同”很重要?
为什么“分数大小不变”也很重要?
为什么“零除外”也很重要?
三、课堂练习.
1.用直线把相等的分数连接起来.
2.把下列分数按要求分类.
和相等的分数:
和相等的分数:
3.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4.填空并说出理由.
5.集体练习.
四、照应课前谈话.
问:
现在谁知道哥哥、姐姐、弟弟三个人,谁吃的西瓜多呢?
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七、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
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
画线段图既是
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
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
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计算了解。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
(出
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
套
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
已经做了375套 平均每天做?
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提问: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投影)
2、 板书课题:
一般应用题
(一)
3、 教学例1。
出示例题。
(同学们:
如果我把练习
(2)中“已经做了375套”换成“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
天做75套。
就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7页,一起阅读例1。
”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
平均每天做多套?
(阅读后,请带着“你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完成例1的解答的呢?
”这个问题去自
学课本47页和48页)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理解题意; 2、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列式计算; 4、检验,写出答案。
⑴审题,弄清题意。
(板书)
想一想(A)
A、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呢?
答:
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
一种是摘录条件和问题。
另一种是线段图:
计划做660套衣服
前5天做好的 后3天要做的
每天做75套 每天?
套
想一想(B)
B、问题中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哪些天的平均数?
答:
问题中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剩下3天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不是指全部数
量的平均数。
⑵根据刚才的题意分析,你能说说这道题的分析思路图吗?
(板书:
分析数量关系)
⑶根据分析思路图中的数量关系你们知道第一步先算什么?
第二步再算什么?
第三步算什么?
并列出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
列式计算)(请你们阅读课本47页,并完成第三步的算式,再写成综合算式)
㈠ 已做了多少套?
(板书) 综合算式:
75×5=375(套)
㈡ 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
660-375=285(套)
㈢ 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285÷3=95(套)
(老师:
答案已经求出来,但我还不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呢?
有谁能教教我应用题
怎样检验解答得对不对呢?
)
⑷怎样检验解答得对不对呢?
(板书:
检验,写出答案)
(同位讨论,指名回答)
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法来检验: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一步地计算,看得到的得数是不是符合题里的一个已知条件。
(你们会不会用第二种方法来检验一下解答得对不对,请你们做一回老师,判断
一下下面的方法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
)
检验:
(660-95×3)÷5 75×5+95×3 660-95×3
=(660-285)÷5 =375+285 =660-285
=375÷5 =660(套) =375(套)
=75(套)
4、归纳小结:
(老师提问:
这道应用题我们解答完了,有谁能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是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进行的呢?
)
⑴ 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⑵ 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⑶ 确定每一步该怎么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⑷ 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应用题:
1、食堂买来大米3袋,面粉4袋,共370千克,每袋大米90千克,面粉每袋多少
千克?
2、综合题:
课本48页”做一做”
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
年级来浇,浇了5天。
五年级平均每天浇多少棵?
(解答并检验)
(解答完后,提问:
是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解答的?
答:
我是这样的步骤来解答
的:
一、找出题目里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二、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计算顺序;三、进行列式计算;四、检验结果,写出答案。
)
3、小测验:
⑴、根据线段图写出运算顺序:
1、求
2、求
3、求
⑵、列式计算:
印刷厂计划20天装订课本48000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600本。
根据题
意,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⑴计划每天装订多少套
⑵实际每天装订多少本?
⑶实际几天完成任务?
四、归纳总结解答应用题步骤。
解答应用题要分4个步骤,重点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然后正确地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检验这一步,不能忽视,做完题要养成检验题目的好习惯。
分析题意的方法,
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或画线段图等。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 练习十二第1、2、3题
板书设计:
一般应用题
计划做660套衣服 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前5天做好的 后3天要做的 1、找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每天做75套 每天?
套 3、列式计算;
4、检验写出答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课本 第九册P51—5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2.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
3.能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4.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通过微机动态展示,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及角的边、角的顶点等概念。
二. 导入新课:
如果在角的两边取一定长度,得到两条什么线?
把这两条线段
连接起来,这是什么图形?
三. 组织教学:
1.教学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 三角形的意义
师: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
微机显示:
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
师:
这些物体,虽然它们的颜色、大小、材料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
(留下三角形框架)。
师:
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
生:
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微机显示:
学生判断是不是三角形。
生:
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
微机显示:
学生判断。
生:
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
微机显示:
学生判断。
师:
到底怎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
(微机动态显示)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2) 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
(3) 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微机显示,学生概括得出三角形的特征: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1) 微机显示:
电线杆,自行车图。
找出图中哪些部位是三角形?
师:
这些部位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的形状,而不采用其他图形呢?
下面我们先进行一次小小的实施,大家要动脑筋,从实验中去找答案。
(2) 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出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教具,请两个较大的学生用力拉三角形,一个小同学拉四边形,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重要特性:
不变形,具有稳定性。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电线杆、自行车的这些部位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了吗?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练习十五第一题,
回答:
为什么要这样做?
3.三角形的分类
(1) 微机显示
说出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这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学生自学课本P52 第二、三、四节。
根据表格思考:
(表格略)
小结:
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 判断下列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为什么?
(3) 在钉子板上用橡筋分别拉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学会用三角板检验。
(4) 游戏猜一猜:
出示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猜出这是什么三角形?
追问:
怎样才能确定一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4) 如果把所有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 练习检测:
选择正确的序号:
1. ( )叫做三角形
(1)有三个角的图形
(2)有三条线段的图形
(3)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4)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 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120°,这个三角形是( )
(1)锐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钝角三角形 (4)不能确定
3. 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 )
(1)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4)不能确定
五. 深化训练:
图中有( )个三角形
其中( )个锐角三角形
( )个直角三角形
( )个钝角三角形
六. 全课总结:
学生看书,划出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
【点评】
本节课通过微机动态演示,让学生判断到底怎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样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都应用了微机显示,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在课堂上及时反馈、矫正,力求保证学生掌握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制作统计表.
教学难点
制作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单
姓名
身高
(厘米)
姓名
身高
(厘米)
姓名
身高
(厘米)
钱秀英
130
蔡雅平
141
冯淑慧
138
王 华
140
秦 玲
152
杜小芳
154
李娟娟
131
顾伟芳
137
许 阳
134
张 红
142
牛爱珍
151
朱 丽
144
李静华
145
钱 霞
138
刘竞蔚
145
宋 莉
144
陆 莎
144
杨宁一
139
朱桂芬
140
朱 彦
143
夏 萍
146
王丽琴
142
陆小梅
144
武星云
148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应该怎么办?
(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二)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1、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2、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
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3、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1999年3月
身高
(厘米)
130~134
135~139
140~144
145~149
150~154
合计
人数
教师提问:
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
身高(厘米)
人数
合计
130~134
135~139
140~144
145~149
150~154
(三)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1、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2、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4、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提问:
1、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2、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
需要怎样计算?
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1
优
9
达标
17
优
25
优
2
优☆
10
达标
18
优☆
26
优
3
达标
11
良
19
优
27
优
4
良
12
良
20
优
28
待达标
5
优
13
优
21
达标
29
优
6
优
14
优
22
良
30
优☆
7
达标
15
优
23
达标
31
达标
8
优
16
达标
24
良
32
良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
成绩
优☆
优
良
达标
待达标
人数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1、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2、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二)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教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
五年级二班上学期音乐成绩记录单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1
良
7
达标
13
待达标
19
优
25
良
31
待达标
2
优
8
优
14
良
20
达标
26
达标
32
良
3
优
9
优
15
达标
21
良
27
良
33
达标
4
优
10
良
16
优
22
良
28
优
34
优
5
良
11
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教案 分数 基本 性质 年级 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