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的特点16篇 学习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913865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4.51KB
游记的特点16篇 学习总结.docx
《游记的特点16篇 学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记的特点16篇 学习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记的特点16篇学习总结
《游记的特点》
总结精选
(1):
游记的特点一:
移步换景
游记,一般都会采用移步换景,也即作者的视点(立足点及观察点)不固定,按照地点的转移和必须的视角变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出来。
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如朱熹别有情趣的《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第二段依次介绍山前、山后的诸景点,循水游览:
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重点突出了涧水之美。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台东径断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遥望远山这一视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物为描述重点,渲染了百丈山壮美的特征。
作者移步换景,逐一介绍百丈山的奇险、幽静等特点,从而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游记的特点二:
描述
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述,山水游记得告诉读者是怎样的山水,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诉读者就务必借助于形象化的描述,且描述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述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情绪是愉悦、畅快的。
应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
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
苏轼以风清、月明、露白、水渺、舟荡,为我们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
作者透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们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精致的写景状物的山水游记,文章首先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之后分层描述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且以水、石、鱼为描述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在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凄怆的感受。
游记的特点三:
联想
山水游记真正的写作目的一般不是仅仅告诉读者看到了什么。
写什么,作者是有讲究的。
因为纯写景的文章很少,绝大多数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
在这样的创作目的下,作者需要联想的介入,透过联想,文章到达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地处僻野,很少有人涉足,小石城山虽有奇石异景却不被人们知晓,埋没于荒野,虽曰秀丽,却凄清无人赏识,自然拨动了作者的心弦。
于是,作者由奇石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自己,虽有济世安邦之才,然而横遭放逐,谪居荒蛮,壮志难酬。
作者不说借奇石以x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那里以抚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凄怆的心灵,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蛮之地的寂寞,却流露出以自然之石为伴来遣怀,自然就流露出同为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
作者表面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而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当时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游记的特点四:
多种表达
山水游记,景为象,游为踪,感是魂;资料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所以,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用记叙、描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
其中,山水游记作品中常见的手法就是写景抒情与议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有的是先写景抒情,后议论;有的是先议论,后写景抒情;有的是夹叙夹议。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部分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议论,生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
文章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被贬黄州的伤感、感叹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怀,这就是所谓言为心声。
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述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让我们感受到范仲淹的胸襟与气度,令人景仰。
游记的特点五:
由事及理
文人缘何喜欢山水,尤其是魏晋时代的文人,往往纵浪山水,痛哭而返,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文人们在水中读到了自己的影子,自然,他们在写景的过程中,会将喜欢的景物特点浸染上自身的情绪,借山水自然之美谈及生活之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这样的游记散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的很多山水游记都是这样的写作思路,以前后《赤壁赋》为代表。
另外还有《石钟山记》,文本中心在于探究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一步步追问,对于前人的见解或看法,作者不但不盲从,不轻信,而且亲自去实践探究,在深夜泛舟于石钟山绝壁之下,借助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找到了.
石钟山得名的缘由。
苏轼从这件事中揭示出一个人生哲理:
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这个道理到此刻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好处,它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结精选
(2):
游记的定义及特点
游记,顾名思义,它是旅游中所见所感的记述。
它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当然也会用到描述、抒情、议论和说明。
在文体归属上,它是散文家族中的一员,是记叙散文的一种,具有散文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篇幅短小的特点
游记由于同时具备文学、旅游以及审美的内涵和要求,因此在思想资料和手法上都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
一、折射出时代特征,表现出较为深刻的社会好处
游记这种体裁,虽不适应表现重大的主题,但透过记游写景来抒情言志,寄托感慨,生发议论,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情怀,也能折射出某一时代的特征。
如元结在《右溪记》中,透过描述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不公的黑暗现实;王质在《游东林山水记》中,透过描述朋友的积岁忧患和自己的羁旅异乡的愁情,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柳宗元在《钴姆潭记》中,除了借山水倾吐自己横遭贬谪的悲愤外,还借潭上居者不胜官租私卷之委积、愿以潭上田贸才以缓祸的事实,直接反映出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较深刻的社会好处。
二、其中一部分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杰出的科学著作
如《徐霞客游记》中,作者对所经历过的山川,除描述景色外,还一一辨析了它们的源委脉络,并对当地的风俗民情、关梁要塞、名胜物产作出生动、详细的记载,在丰富和发展我国游记文学的同时,又充实和发展了我国的水文、地理科学,为后人对地质、水文、生物等学科的研究带给了宝贵的资料。
三、从选材到描绘,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
选材上,游记作者总是根据美学的观点、游览的进程、时间的先后、表现的重点来选取自然的景物,使所描述的对象,在既贴合历史、地理和生活真实的同时,又能从不同的角度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在具体的描绘上,吸取了我国国画的特点,利用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技巧,让观赏者借助于自己的想像,读出文中本来没有而又确实能感受到的东西。
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尽管没有一字一句是描述潭水的,但潭水的清澈却从游鱼的形态、活动中完全能够感觉得到。
四、具有多样的风格和丰富的语言
古代游记虽然每篇都不外乎是描述山水景物,但是由于作者们的生活经历、气质素养的不同,游记所呈现的风格也千姿百态:
有的清丽,有的雄浑;有的翔实,有的简朴;有的空灵,有的凝练;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奇峰邃洞,充分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
古代游记的语言也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但是就大体而言,都显得精练准确、生动优美、流畅自然、明净简洁,到达了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的境界。
我国古代游记成就斐然,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多读这些作品,有利于提高我们鉴赏大自然的美的潜力,培养我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完美情怀;同时,在美的熏陶中,我们的视野将更加开阔,我们的智慧将得到更多启迪。
从写作的角度研究游记的特征,从而探索它的创作规律,也许不是没有好处合.J。
我以为,游记有这么四个特点
一、先游后记,亲见真闻游记是一种纪实性的散文。
它的写作,务必在游览之后,或在游览之中,而决不能未游先记,或不游而记。
众所周知,一切文艺创作,都得先有生活。
而游记更强调作者的亲见真闻,强调第一手材料,强调现场感受。
不身历其境,就不可能写游记;不从游览、观察的休验出发,而从某种概念出发,不可能写好游记。
游记要写得美,但首先要写得真。
人们读游记,除了需要从巾获得文学的美感享受之外,还要借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并透过这面景物和世态的折光镜,寻觅时代的影子。
因此,不仅仅自然风光、人物和事件要真实,作者的观感也要真实。
明朝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因记载详实准确,有广博的地理、水文、气象、风七人情、社会风貌方面的科学资料,当然也还由于文笔清新流利,绚丽多彩,所以被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古今纪游第一的不朽之作。
作者在旅游中所见所闻所感的记述,是作者思想感情与自然人文画面融为一体的美文.篇中有我,情景融合;捕捉特点,寻找角度;移步换形,注意穿插;勾勒风俗画等,是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资料;第二,以叙述、描述见长,游记散文就应以叙述和描述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主要表达方式肯定还是叙述和描述,否则,这议论就成了空谈;
第三,必须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总结精选(3):
(一)游记的含义
游记,就是旅游见闻,是记述和描述旅途见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二)游记的资料
一篇游记能够包含以下资料:
1、时间、地点、人物
2、景物描述
自然景观:
花草树木,山川河流
人文景观:
建筑、人物、风俗习惯、社会状况
3、相关背景知识:
传说、历史
4、作者的感受和看法
(三)游记的类型
根据主要资料和表达中心,游记能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
透过记游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四)游记的结构游记的题目
常以参观地地名为题:
游**(登**):
游苏州园林/夜登泰山
**游记:
夫子庙游记、黄山游记
**之行(之旅):
北京之行、海南之旅
**纪行:
千岛湖纪行
**见闻:
新疆见闻
**掠影:
济州岛掠影
个性题目:
抓住参观地的某个特点或中心事件
在那遥远的地方、听潮、绿
(五)游记的结构开头
1、直接法:
人物、时间、地点(推荐使用)
晚上十一点,我们开始登泰山。
(夜登泰山)
2、概括式(推荐使用)
故宫是北京最有名的古迹之一,它凝聚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
3、比较法
东京,一个高楼林立而又喧闹急躁的城市;新疆,一个神秘秀丽而又辽阔宁静的地方。
带着现代城市心中淡淡的失落,1996年夏天,我这个东京人来到了遥远的新疆。
4、引用法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市闻名天下的旅游城市,阳春三月,我和朋友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苏州园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黄山归来不看岳/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六)游记的结构中段
1、观察角度决定写作顺序
定点观察:
观察者站在某一位置不动,观察视线所及范围内的景物,能够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等。
移动观察:
随着观察者游踪的变化,捕捉不同地点不同视线范围内的景物。
但在某一点时,仍要定点观察。
分类观察:
按景物类别进行描述,比如先写树木花草,再写山川河流等。
2、找准所要描述的景物,并确定重点
(1)某地的特色景物
(2)给你最深切感受的景物
3、借助多种写作技巧法
(A)注意过渡:
过渡的方法有很多种,过渡用得好,不仅仅能够使文章连贯,而且能够让文章精彩。
(1)时空过渡:
用时间词或方位词来过渡。
阳春3月,细雨如丝,刺槐吐绿。
刚进4月,槐树的枝枝桠桠就挂满了一串串淡绿色的花朵,摘下一串,放进嘴里,很是香甜。
范文《游苏州园林》
(2)情感过渡:
用表达感情或感慨的句子过渡。
我的家乡山青水秀,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像金牛道、觉宛寺、翠云廊等,你只要去游览,定会令你流连忘返。
最让我难忘的则是故乡村头的那口井,那是我与小伙伴儿时常去玩耍的地方。
我走在上学路上,望着大雪过后的景色,情绪无比的舒坦。
阿!
雪后的田野,多么秀丽壮观!
覆盖着白茫茫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
(3)连词过渡
表示顺接:
首先,然后,最后之后
表示转接:
但是、然而
(4)修辞过渡:
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过渡,使过渡也变得优美起来。
我简直被这世外桃源里的琼楼玉宇迷住了,一切如梦似幻。
从第一梦中醒来,我便进入了第二个梦境。
我坐船亲眼目睹了长江秀丽壮观的景色。
(B)使用修辞
在游记中最常用的是: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衬托、比较
补充:
反复
夏天她热烈如流火,把大地烤得火烫火烫。
夏天她热烈如旗帜,将已有的生灵推进到极致
夏天她热烈如雷电,激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
(3)展开联想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突出景物,能更好地做到情景交融。
联想的类型
(1)由物及物:
从一个景物联想到某个或某些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景物,从而突出所要描述的景物的特点。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韩国的宫殿
(2)由物及人:
从一个景物联想到具有相似品质的人。
独有那丛翠竹,在漫无边际的白雪中露出苍绿的枝叶,显示出大自然的坚忍和壮气。
在这个艰苦的年代,广大的人民,不就是祖国土地上无边无际,不畏风寒的竹林吗?
总结精选(4):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我国山水游记的散文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发展,但是最开始的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还没有出现过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游记类散文经历了很多朝代,真正构成一种成熟的游记类散文是在唐朝,由散文家柳宗元为代表。
一、山水游记的分类
山水游记主要是作者在接触祖国大好河山时的所见所感,以描述自然景物为主,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述到湖中的亭子去看雪,对于湖周边的景物进行一些描述,这样的景色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
而山水游记类散文又不单纯的只有写山水的一种,还包含议论、说理等,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虽然有对兰亭的描述,但是还是多以说理为主,对于兰亭的所看所感表达出对于乐到痛的思考与感悟,情感色彩比较浓重。
二、山水游记的突出特点
(一)揭示社会历史
山水游记主要是表现描述大自然的山水景象,但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但是写山水的景象,还蕴含了必须的人生哲理。
把对山水景象的描述还带入社会生活中,揭示必须的社会历史。
比如《钴a潭记》中其上有居者不胜官租私恢委职,从这段画中我们能够看出,不仅仅描述了景色,还写出了当地人们在生活上受到了国家赋税的压迫,反映了农民的窘迫。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类散文所表达的资料,多是一些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
从《与李翰林建书》一文中能够看到处处奇峰俊秀潭中游鱼,与当时人们对于永州的印象不一样,根据实际状况永州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可在柳宗元的眼中,永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由此可见,柳宗元在被贬到永州把内心的酸涩都寄托于山水之间,摆脱现实的痛苦,同时有把官场的黑暗与现实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得出了鲜明的比较,表现出他旷达的胸襟。
(二)独特的艺术性
柳宗元最出名的永州八记被后代的明朝人赞颂为体之正,以前的人在写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多是用比较有张力的粗重的线条来勾画山水的景象,但是在描述上还略显不够细腻,不能把山川之间的区别描述的更细致。
而柳宗元却不同,他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述上继承了前人写法的同时又发展了山水游记类散文,把山水的秀丽与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丰富了山水景色的描述。
(三)对景色的描述
柳宗元由于政治原因,一向被流放在偏远地方。
而在偏远地区景色确实格外的迷人,他能够根据这些景物进行一些细致的描述。
柳宗元在描绘景色的时候,一般多是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全部的景色,对于局部又善于细致的描绘。
比如《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还没走到小石潭就听见了潭水的声音,走到小石潭后水尤清冽展现了小石潭整体的水的特点。
又继续描述小石潭的潭底和潭边的景色都是什么样貌的,再写潭水里的景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生活在这的鱼儿自由自在的姿态。
《小石潭记》总体上是采用了由远到近、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把小石潭的景象描绘的十分生动,体现出了柳宗元对自然景物描绘的高超技艺。
柳宗元在描述景色的时候很善于去捕捉一些景色的特征,突出表现景色的独特性。
比如《小石潭记》中对于小石潭的描述是为坻、为屿、为、为岩对于小石潭进行全方位的描述,描述出它的多姿迷人。
柳宗元在描述时还很注意整个景色是否具有生命力,对其附上很强的生命力。
(四)丰富的情感
柳宗元对于山水游记散文的描述都是带有必须的感情色彩的,这些景物不但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还是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对于景物的一些情感表达。
比如《小石潭记》中,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过对小石潭的描述,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小石潭给人的感受很是凄冷,带有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由此可见,柳宗元在对山水景色的描述,都是带有自己的一些感受,突出景色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柳宗元在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更加的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
透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世间的一些愤恨不满,使得山水游记类散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从文章中能够看到柳宗元的主体思想,能够体现出他的一些高尚情操和民族情怀、审美风格等。
(五)优美的语言
柳宗元在描述山水游记主张要直白,不要含糊不清。
对于语言的描述多是简练,优美而不华靡。
比如《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在押韵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起伏变化,使文章很是简洁文雅。
三、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好处
柳宗元对于山水游记的描述不止与简单的描述山水,还结合了自己的一些主观情感在里面。
他写的山水游记既继承了前人描述山水,又结合了自身的写作特点对山水游记进行了改造,在笔法上更加地的细腻。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类散文标志着山水游记类散文已逐渐成熟,使山水游记类散文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的好处。
结论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述上虽然整个文章的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在描述景物上的手法却很细腻。
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并且在文章中还有自己的一些主观情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必须程度上,给后人带来了一些借鉴价值,能够更好地去欣赏山水游记散文。
总结精选(5):
简论宋代游记文学的特点
宋代游记文学特点有宋一代,在旅游活动的舞台上唱主角的是颇有文艺素养的文人士大夫。
他们十分自觉地继承了前人以文载游的传统。
游记散文和旅游诗词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
如果说汉魏六朝是游记文学的开创期,唐代是游记文学的成熟期,那么宋代就是游记文学的兴盛期。
这一时期,游记作家辈出不穷,其中不仅仅有苏舜钦、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秦观、陆游、范成大等诗文名家,而且有朱熹、陆九渊等著名学者,以及范仲淹、王安石等大政治家。
他们留下了.
不少流光溢彩千古传诵的游记作品。
一.记游诗文:
主理尚意,长于议论
就风格而言,宋代游记有受理学影响,以记游为辅而重在说理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有侧重抒情写景,描绘自然风光的,如朱熹的《百丈山记》、范成大的《峨眉山行记》;有清新简洁,流畅明丽的,如秦观的《龙井题名记》;也有纵横恣肆,气魄宏大的,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有陆游的《入蜀记》,以日记体形式状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情感,资料丰富,笔法自如,从而开创了一种日记体游记。
总之,宋代游记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从而为后代游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宋代文人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职责感,因此常常意气风发地大发宏论,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
他们热衷于讲道论学,而理学也开始成熟盛行,因此,长于议论成为宋代旅游文学也是游记散文的一个鲜明特点。
宋代许多游记,写景只是全文的铺垫,其中心则是阐明一个事理。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宋代游记散文具有议论化特色的突出代表。
该文不以记游为重点,而是把记叙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借以阐发治学的见解。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学习愈深入,遇到的困难就愈大,而所得的收获也就愈多,所以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但一般人学习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又务必坚持不懈刻苦钻研才能获得,所以作者又说: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十分之观,常在于险远。
全文借景说理,即景言志,说明做学问要到达高深的造诣,就务必具有不畏艰险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当然,借景说理抒情的游记散文名篇,还有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这些游记作品气魄宏大,文笔恣肆,议论纵横,是古代游记散文中不可多见的璀璨明珠。
宋代游记散文名篇荟萃,佳作迭出,除上文提及之外,还有王禹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曾巩的《墨池记》、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吕祖谦的《游兰亭记》、程端明的《游金华三洞记》、王质的《游东林山记》以及与南宋对峙的金朝文学家元好问的《济南行记》等。
以诗记游,始于先秦,盛于唐宋。
唐旅游诗主情,重审美,韵味悠扬;宋旅游诗主理,尚意趣,议论风发。
王禹的《村行》,林逋的《秋日西湖闲泛》,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和《东溪》,欧阳修的《伊川独游》,苏舜钦的《初游沧浪亭》,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泊船瓜州》,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以及陆游的《游山西村》等都是景、情、理水乳交融的优秀旅游诗作。
二.记游宋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记的特点16篇 学习总结 游记 特点 16 学习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