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913826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12KB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docx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科学________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
本课采用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
教学活动分三部分展开,即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想办法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
1、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材以一段录像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2、想办法制造声音。
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制造声音。
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激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
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
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最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声音的产生》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认识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特点就是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自主探究的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
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创设产生声音的情境,共同观察物体振动的现象,感知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因果联系。
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我们应该相信:
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后续学习人耳如何接受声音、形成听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内容,一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二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首先,教师播放几种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探究声学知识的欲望,同时揭示研究主题。
然后,通过声带振动发声、音叉振动发声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声音产生的原因。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在设计“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中,并不是按照“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的常规探究步骤,而是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主选择仪器去体验不同物体发声时确实在振动,并能够初步运用科学语言和表达技能说明实验现象。
其次,师生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有老师的演示(声音在水中传播)、有学生的动手操作(声音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有观看视频(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感受观察、记录、描述、分析的学习经历。
接着,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最后,我在上课的每一个小环节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声音在固体中、空气中、水中能传播,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每一个小环节让学生进行小结,进行知识点的整理。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声音的产生原因;
②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③声音传播的快慢。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②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
③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二、课时课型:
科学探究,2课时
三、重点:
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思路:
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
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
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
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
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
(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
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
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
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
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
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
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五、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
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第24页,老师板书《第三章声》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__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
第一层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
(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
(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
(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
(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
(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
“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
板书:
“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
(1)请学生看课本25页,图4-4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
(2)老师解释:
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
(板书:
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
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
(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
(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板书)
4.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呢?
(1)老师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
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
(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
①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
②展示“土电话”,请几位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
③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
(3)学生小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
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
“真空铃”实验:
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
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
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
(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
(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3.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
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
(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
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
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4章声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
(八)、教学反思:
启蒙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用简单的事例、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索、分析、总结。
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来,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物理现象特征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使学生领会到学习物理的方法。
同时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学会掌握有关的技能。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简单的概念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概括总结,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都使学生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真正起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概念和规律教学为中心,通过掌握一定的规律再进一步动脑、动手去建立更深刻的观念,把学到的理论为实践服务。
并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本节课教学的评估。
一节课的结尾是教学的“高潮”,好象戏剧结尾的高潮。
要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学习的乐趣,更激起学习后续知识的迫切心。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4
一、探究过程僵硬,只是为了结论而探究。
新课标中,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即包含过程要求,又包含终结性要求,其中终结性要求为“了解”水平。
而我没有仔细专研课表要求,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结论性传授,而忽略了过程性认知。
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应培养其观察、描述实验想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
我只做到了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框架松散。
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这节课中,在平时的备课环节,我过分注重详案的准备,直接导致授课时思路只有一条线,对于课堂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很容易被学生将课堂拉偏。
三、教学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
首先是引言部分,没有详细的设计,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过渡,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讲授新课。
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一是用词,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
二是语气,声音过于平缓,没有侧重点,学生不容易分辨问题中的重点,又会造成理解错误,或是无法理解。
四、板书不规范。
板书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思路,由于备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导致板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
还有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书写简单,不够详细具体。
五、总结
经过袁老师的评课与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很明确的认识。
同时,对于今后备课、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1.课前备课,首先列出知识框架,使内容稳固,层次分明。
其次,对于问题的设计,提问语句的设计,可以找非物理教师听一听,确认语言描述准确,没有歧义,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意愿理解问题。
2.认真设计课前的引言,并且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3.对于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
4.课堂小结一定要有,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整理归纳。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5
学到“声音”这一个单元时,我发现本单元的实验多次用到音叉,便去实验室里借来,用于给学生演示。
课前,我左手握音叉,右手拿橡胶锤敲了敲,感觉振动时间很长。
如果学生也亲自感受一下,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多好理解呀。
可是条件有限,既得节省时间,又得维持秩序,于是在课堂上我选择了三名学生,让他们感受敲击音叉后手的感觉,还让另一个男孩感受突然用手捏住振动的音叉,又是什么感觉。
然后我用他们的感觉给概括出: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下课后,许多学生围到了我的身边,看着音叉,一副想要试试的表情。
于是我问:
谁想试试就排队。
哗!
男生女生各站了一排,都有好几米长。
我就左右兼顾,让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感觉一下刚才三名同学感受到的东西。
这一试不打紧,虽然每个学生不过感受了十几秒,但是直忙到上下一节课,他们才挨个儿试完。
于是我又接着上下一节课。
虽然课下没有休息一分钟,但是学生真正明白了声音与振动的关系,也算没有白忙了。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6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如:
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
“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
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四:
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
如: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注射器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应在教师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到的。
如手机铃声越来越小之后,老师可提问:
如果把空气抽尽,那么还能听到铃声吗?
还有,在固体能传声的教学中,如果能用足够长的钢管来做实验,那么就能把通过空气和钢管传播的两次声音区别开来,效果会更好。
只是在课堂上不易操作。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7
根据《中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学会有目的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和体验中学习科学。
这节课中,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整节课的设计较合理
1、符合预备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
在学生活动获得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的结论。
2、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设计了两个环节的探究活动:
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发声体、从中发现、感悟声音的产生原因;第二个环节是探究声音靠什么传播?
主要是通过演示:
“钟罩抽气实验”、“水中敲击小烧杯实验”和学生实验:
用“土电话”通话、“轻划桌面”,先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然后归纳总结出“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的结论。
在这两个环节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样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从学生课堂的表现来看,不仅比较主动还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延伸主动思考,并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实验的设计起到关键的作用
1、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发声体、从中发现、感悟声音的产生原因的实验,教师有目的为学生准备了三种能制造声音的东西:
1、音叉——最容易观察到振动与发声有关的器材;2、鼓上放绿豆,可以放大鼓面的振动;这两种都是通过敲打发声3、橡皮筋,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发声——拨动。
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求学生用另外的东西制造声音。
在此四次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共同的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2、“证明水能传声的实验”是教师自己的设计,用玻璃棒敲打靠细绳悬吊在水中的小烧杯发声,所用器材简单易得、效果又好。
3、“证明固体传声实验”中,教师做了改进,让学生用指甲或笔的末端轻划桌面听声音,效果比轻敲桌面要明显。
因此实验为突破难点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教师有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是教学成功主导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发挥主动性,学习才有效,其主动性的发挥不仅要靠合理的教学设计,更要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的态度来维持。
在这堂课上学生多次发表了不同看法和提出问题,老师是注意倾听的,并注意给以适当的引导,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这节课获得较好效果的大前提。
这是因为平时教学中教师的作风是较民主的、对学生的提问是鼓励的。
看来这一点很重要。
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还体现在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
注意培养学生小组记录的习惯。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不够好
第一个活动,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有的小组记录的速度较慢,拖延了时间,也反映出第二个不足。
2、预备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还需要平时课上继续训练小组活动的诸多习惯。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活动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思想——“证明推测一定要有足够的、有力的证据”,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因为科学课不仅要使学生对科学感兴趣还要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8
____年10月14日,我在本校803班执教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探究课。
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主任、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陈光明教授、泉港区教育局局长助理郭卫东老师、泉港区省课题组若干成员、我校分管教学的刘继江副校长、物理组全体老师观摩本节公开课,课后还就如何上好初二物理实验探究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通过本次活动让本人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一些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二物理第三章《声现象》第一节内容。
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
由于初二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久,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结果,尝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教学以后,我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
反思之一: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坛坛罐罐处理方面,正如省学科带头人郭助理所说有些技巧还不够老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上需要不断磨练。
反思之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
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
我在进行本节课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利用实验的方式把厚缩在其中的认识历程重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在本节课提到的放大法、实验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反思之四:
在教学过程,我能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引导,减少岔道,精简时间。
当然在指导学生实验方面,正如陈教授所说有一些细节方面还不够精致。
如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仪器的正确使用方面等等。
[L]反思之五:
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状况”、“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探究方向预测及处理方法”、“教材内容”等都做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也大胆地进行了课前的猜想和预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做法,如有的学生在回答敲铁管会听到几声时,回答说会听到回声,我就将错就错,说另外一位同学会听到几声,不是操作者本人听到回声;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初二物理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的内容。
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
由于初二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久,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结果,尝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教学以后,我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
反思之一: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来做实验,例如:
用直尺、笔,饮料瓶、眼镜盒……等物品制造声音,从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声的物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也能喜欢上物理课!
当然在有些实验器材的处理方面,有些技巧还不够老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上需要不断磨练。
反思之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音的产生 声音 产生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