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第2页.docx
- 文档编号:2913787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8.58KB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第2页.docx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第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第2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第2页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专家报告第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报告
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张军
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六年多,这是一次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改革于一体的全面变革。
随着课程教材的全面使用,课程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但矛盾和问题同时开始暴露,有些问题源于课程内部,包括由于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些是非课程因素所致,这些矛盾和波折是改革中的必然现象。
教师们对新教材的感受最真切,以他们的视角比较新旧教材,能从实践层面更真实地认识课程,更及时地发现新课程的优势与不足。
一、实验现状总结
2001年秋季起高密市进入国家新一轮课改实验,我们强化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标准》,学习上级领导有关课程改革的讲话及有关课程专家的论著,通过听专题讲座、组织讨论座谈、外出听课、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途径和方法,建立起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领悟新教材体现的新教学理念,并初步了解所有学科新教材体系,明确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和教学实施建议。
广大教师学新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了解自己所任年级段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并能进行体现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实践。
以下是通过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整理出的目前的实验现状。
1.教师对《标准》的了解。
《标准》作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新课程的标志。
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四大依据,《标准》虽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但从体例到内容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对课程标准熟悉程度的调查中,36%的教师表示自己仔细阅读、思考过课程标准;62%的人大致浏览过,认为是初步了解;认为自己不了解课程标准的仅占2%,而且教师熟悉课程标准是因为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并为了应付相应的考试。
教师普遍认为,与“大纲”相比,“标准”留给教师的创造空间更大、弹性更强;“标准”强化指导意义,弱化了操作意义。
“大纲”时代,“依纲靠本”是教师教学的准则,“大纲”按年级详尽地列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就是执行者,而“标准”是粗线条的,按制订者的愿望,“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彰显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艺术、获得素质提升”。
然而,据我们的调查,“标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性作用远远没有达到上述境界。
由于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原因,教学中课程标准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而“创造空间”“弹性”反而成了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的障碍。
使用“粗线条”的课程标准做指导,教师普遍感受教学“很累”。
2.对新教材的认同性。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是虚的,教材才是实的,因为教师认识新课程的理念、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主渠道。
在他们眼里教材就像剧本,这出戏改成什么样了,关键在于剧本的变化。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认为新教材变化很大的占71.8%,认为变化有点大的占94.9%,认为变化不大仅占1.8%。
喜欢新教材的占96%,说不喜欢的占2%,说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的占2%。
教师喜欢新教材的理由主要有:
“知识面广,呈现方式多样,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关注学生发展”,“教材灵活,突出人文性,希望与挑战并存”,“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趣味性强,主题图内涵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
认为新教材有不足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有些内容偏难。
有的知识面涉及广,难点也多(如低年级中“时间”“人民币的认识”);“数列”“立体图形”的渗透学生较难理解;由于题型开放,条件隐藏,有的题目增加了无关信息,低年级学生识字又少,增加了题目的复杂程度。
(2)有些形式上的多样化反而华而不实,冲淡了数学味;个别题目重形式不重培养技能,训练不够扎实。
(3)教材编排有的地方不太合理,知识跳跃性较大。
(4)教学目标难把握,由于开放与灵活,教师对有些内容的编写意图难以理解,心中不踏实;虽然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对课本作二次开发,但“不要把我们普通教师都看成特级教师”。
(5)有些教材要求组织的活动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人民币的认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较少,农村家长又不太配合)。
(6)由于教学资源缺乏,班额大,无法体现新教材的优势,学生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个别班级半数以上的学生适应困难,后进生丧失学生数学的信心。
有些教师认为新教材是为高素质教师和优等生编写的。
应该承认,由于一些教师自身素质的缺陷和以传统数学教育价值观审视新教材,可能使教材的不足放大了。
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所谓好教材,不是专家一厢情愿即可,适应大多数学生,同时面向教师群体的现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当然,完善教材,使其既保留传统优势,又恰当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3.对新教材的把握水平与使用效果。
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
19.5%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按课标要求把握教材,73.3%认为能基本把握,4.7%认为不能把握。
在对教材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结果比较分散:
11%的教材认为是教材系统性不强的原因,23.4%认为开放度太大所致,33%由于教材意图在教学中不好落实,21%因为学生难以掌握新增内容与教学要求,而27%认为是由于课程资源缺乏。
在对使用新教材,教师的教学负担与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否变化的调查中,89.1%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加重了,认为变化不大的占9.8%,认为减轻的仅占1.1%,而认为学生负担加重的占63.5%,认为减轻的占18.2%,认为变化不大的占18.3%。
在新教材对培养学生整体数学能力的效果方面,87.3%的教师认为比传统教材好,3.05%认为比传统教材反而差,而4%认为离课改目标有较大距离,另有6%认为还很难说。
而最令教师担忧的是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必要技能的形成。
对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数感”培养,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调查中,30.5%的教师认为与使用原教材的学生相比,会削弱计算能力,其中76.6%认为不会影响后续学习,而23.9%认为会影响后续学习,85%的教师认为不会削弱计算能力。
我们感到,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虽感压力大,但都在努力去适应教材,并且努力体现教材的新要求。
因为教师理解的课程改革是一种一致行为,是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的不适应主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试图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而少有教师怀疑教材甚至改革本身是否有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感到自己是弱者,而要达到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所期望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这样境界的教师还为数不多。
4.对使用新教材学生变化的评价。
新教材使用的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
在对“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有哪些主要变化”的调查中,比较集中的意见如下。
肯定的认为:
合作意识、想象能力、提取与整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操作、探索、表达、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化、自我反思能力获得意强化;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知识面扩大,思考问题的角度多了;学习不死板了,胆子更大了,善于与生活联系了。
持否定态度的认为:
使用新教材只让一部分学生得到发展,而产生了更多的后进生,这与义务教育相违背;过程是重视了,但对结果掌握不理想了,基础不扎实,计算能力明显削弱;学生静下心学习的机会减少了,会说不会做,自我中心理解更加突出;由于内容过多过深,削弱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对学生从低年级就产生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感到尤为担忧,认为使用新教材使优等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但中下生更加自我封闭;优生的潜力得到开发,而中下生受到压抑,差距越来越大;优生更爱学习、更善于交流,而中下生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了,更谈不上爱学数学。
由于部分教师反映新教材增加了不少负担,一些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不理想,我们调查了使用新教材班级每周开设的数学课时数,45%的周课时数与规定课时数相同,46.2%的每周增加了一节课,6.9%的每周增加了二节。
有教师反映,这只是课表上增加的,实际上教师会根据需要随时加课,直到学生懂为止。
“减负增效”也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这一,但一些教师采用的新教材补充老内容、新标准使用老方法的做法是加重负担的重要原因。
但在现实环境下,教师出于无奈,教师是无辜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课程 改革 专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