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次讲演》 大赛获奖 国家大赛获奖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13662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31KB
《最后次讲演》 大赛获奖 国家大赛获奖教案.docx
《《最后次讲演》 大赛获奖 国家大赛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次讲演》 大赛获奖 国家大赛获奖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后次讲演》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最后一次讲演》是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国的即席演讲。
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既然是悼词,一般来说,开始是致哀或者述亡者的生平。
但闻先生却别出心裁,一反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趋主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演讲者一开始便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最卑劣最无耻”“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是表现了演讲者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立场和所持的态度。
内容表达形式多变,各个小节都以其各自的形式为主题服务,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避免了繁杂拖沓之感,而且颇具新意。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
是一篇激励人心的战斗檄文!
是唤起人民觉醒的施号令,同时也是爱国民主人士的战斗宣言!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鲜明观点表达的特色。
2.体味本文口语化的特点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重难点突破
重点:
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难点:
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设置法:
充分利用音视频和图片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感受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
2.引导法:
观看完《闻一多简介》(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分析标题《最后一次讲演》的含义,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诵读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法:
1.速读法:
运用速读法提炼信息,概括文意。
2.诵读法:
有感情地朗读精彩语段。
3.圈点勾画法;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形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通过认真思考和用心阅读,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生发出个性化解读。
4.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法: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探,然后通过组内交流、探讨,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相关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学生:
l.自读课文,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感受演讲词的朗读技巧。
3.围绕课文,搜集闻一多和李公朴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探究新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领会闻一多先生为真理、正义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
3.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视频片段。
师:
同学们了解演讲吗?
谈一谈你们对这种语言艺术的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介绍演讲词的特点:
(大屏幕展示)
演讲词,也叫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不同寻常的演讲。
这是一篇著名的演讲,是生命与血所谱就的壮丽篇章。
因为,闻一多先生在做完演讲的当天傍晚,就被国民党统治当局枪杀于昆明街头,所以人们将它题名为《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和自由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这种语言艺术,生动活泼,激情激趣。
大屏幕展示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从理论上获取体裁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后,大屏幕展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便是闻一多先生。
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
事前他没有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演讲。
三个小时后,他就被特务暗杀了。
课文就是根据这次演讲记录整理的。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出身子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
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
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介绍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江苏人。
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
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
“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38年到延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
1946年1月在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打伤,5月初到昆明。
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
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因学生对闻一多、对李公朴多不了解,所以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对理解事件原委、人物形象有所帮助。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诬蔑(wūmiè)卑劣(liè)捶击(chuí)赋予(fù)蛮横(hèng)
(2)解释下列词语。
挑拨离间:
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赋予:
给予。
卑劣:
卑鄙恶劣。
蛮横:
(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光明正大:
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文意。
提示:
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思考:
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注意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
比如,读到课文第一句话中的“最卑劣最无耻”时,语气要在沉重中读出对反动派的憎恨和蔑视之情。
读到第2段开头“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时,要注意眼神和手势的配合,眼神应是环视四周而带锐利之色。
读到“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
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等语句时,语调要高昂、有力,读出作者的自信和自豪之情。
读到最后一段时,要读出作者为捍卫真理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与号召力,应配合用右手向右前方振臂的动作。
(3)分组讨论,划分层次结构。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先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提示明确:
全文共13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直趋主题。
表现了演讲者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演讲者的立场和所持的态度是支持革命的。
第二部分(第3~l2段):
回顾历史,借以号召、激励昆明的人民,特别是青年继承并发扬死难者的斗争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第三部分(第13段):
以发出号令的形式向敌人发出一战到底的挑战,也在向世人宣告,不仅他闻一多,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会站立起来,与反动派决一雌雄,同时表达了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并提炼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1.这篇演讲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明确:
这篇演讲词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
他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精神,他们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了他们的革命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进行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2.课文表现了作者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国民党反动派怎样的态度?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提示、明确:
课文表现了作者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无比痛惜和高度赞扬,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愤慨与蔑视,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3.演讲者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这是为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圈点,找出相应句子。
讨论明确:
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对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出演讲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演讲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轻蔑情绪。
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
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现了演讲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有目的地进行精读。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于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发表独特的阅读体验。
通过深层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生生讨论、师生对话,论辩之中,深刻了思想,丰满了语言,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2.第11段: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这句话是对谁讲的?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小结答案
1.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2.这句话是对反动派讲的,怒斥反动派屠戮人民、毁灭正义的暴行,正告反动派正义的力量、真理的光辉是永远扑不灭的;这句话也是对群众讲的,激励群众为坚持正义、维护真理而战。
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心,对真理永存的坚强信念,为正义、真理而斗争的壮志豪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2.理解演讲是心灵的表白,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指名读句子,感受其情感。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嫁祸于共产党以推其罪责,最是卑劣无耻。
(与反动派的卑劣无耻相对比的正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而献身的李公朴先生以及昆明人民的光荣。
)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信心百倍地宣布,表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违抗不了的。
)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
”表明了要像李公朴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豪迈地表达决心,义正辞严,大义凛然,令人钦佩,)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调动学生昂扬的情绪。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文章是怎样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
归纳明确:
整篇演讲词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句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论辩的力量。
全文运用了多个感叹句,这些感叹句,有的是对英烈和人民力量的赞颂: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
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的。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揭露:
“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有的是对光明前景的展望:
“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
(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
(鼓掌)”有的是对敌人虚弱本质的揭露:
“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有的是对昆明学生的号召……这些感叹句的运用,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爱憎之情,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情色彩和语言特色两方面具体分析。
学生圈点勾画后,小组交流。
明确:
感情色彩——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语言特色:
(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
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斥责反动,不留余地。
用语上:
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对比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语句简短,更有力度,明快利落。
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句:
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句:
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句:
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无限的爱以及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教师小结:
闻一多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中走上讲台的,他所讲的,乃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作为一个著名诗人、学者、教授,一个坚持正义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在这白色恐怖重压下的内在情感的喷发也格外地感染人,激动人。
为有力地斥责、打击敌人,他使用的语言短促直捷,朴质晓畅,字字铿锵,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这是战斗者的绝唱。
当我们来读这以全部的生命热情谱写的篇章时,要用心灵去感受它、品味它。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层层深入的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闻一多的内心世界,尽力调动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1.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
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2.假设你是参加李公朴追悼会的爱国热血青年,听了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看到了他的铮铮骨气,但时隔几小时,闻一多先生便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之下。
你怀着沉痛的心情又参加了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请你代表青年一代讲几句话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模拟演讲氛围,请三四名学生踊跃到讲台上即兴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语言训练,引申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学习闻一多捍卫真理的坚定信念,从而实现本课的德育目标。
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革命战士坚持正义、追求光明、不畏强暴、不怕流血,对前途充满信心,对胜利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精神。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胜利果实,努力学习,积极成才。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l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中找答案。
2.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1)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1.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2.
(1)反问句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2)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3)感叹句揭露了敌人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4)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板书设计
13.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最卑劣
历史上最无耻事件→暗杀李公朴
最后一次讲演为何被暗杀→争取民主和平
真理是一定会胜利的→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完成历史任务→随时准备牺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玄(xuán)虚省(xǐng)悟自欺欺人
脊(jǐ)梁渺(miǎo)茫诓(kuāng)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
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
什么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
谬误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
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
“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
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
“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句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明确:
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
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
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1、摆谬论
谬论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
只希望国联(信“国联”)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3、驳论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4、得结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次讲演 最后次讲演 大赛获奖 国家大赛获奖教案 最后 讲演 大赛 获奖 国家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