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docx
- 文档编号:2913454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21KB
高一《经济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docx
《高一《经济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经济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经济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高一《经济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
第三课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
一、基本学习内容
1.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的按照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又被称作为广义的服务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最基本的部门,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第三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也称作劳务)。
劳务的产值与产品的产值一起被统计进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社会三大产业为社会创造的全部有形及无形的财富。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这种基础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还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的副食品。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重要市场,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富余的劳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相当多的资金积累。
可见,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因此,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
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
(2)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3)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总之,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防的巩固,都离不开工业。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结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20世纪4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
发达国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3%以下。
(2)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发达国家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30%以下。
(3)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
6.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总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7.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8.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的矛盾与机遇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者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在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更要看到面临的良好的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2)加入世贸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3)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实施扩大就业的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为解决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政策保证。
9.就业的含义、途径和方式
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男16周岁~60周岁,女16周岁~55周岁)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劳动者就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应视为就业。
劳动者的就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固定工、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
10.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
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并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劳动者要正确解决自己的择业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到社会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个人主观条件。
11.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就业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创业,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就业。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权益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
我国《劳动法》依据《宪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有: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2)取得劳动报酬;(3)休息休假:
(4)获得劳动保护;(5)接受职业培训;(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依据《劳动法》规定,我国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有: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5)遵守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是统一的。
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13.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虽然法律地位平等,可是在事实上往往并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经济上处于优势,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劳动关系中常会出现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为此国家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争议是指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因劳动权利、义务问题产生矛盾而引起争议。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1)协商是争议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自行协商解决争议。
协商只是处理劳动争议的选择程序,而不是必经程序。
(2)调解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在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解决争议。
调解方式是法定程序,但不是必经程序,因此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3)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实行公断与裁决。
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定必经程序。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实行一裁仲裁,,不服仲裁裁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法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
劳动争议的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
知道三大产业的划分,了解三大产业的内涵,明确第一、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最基本的部门,第三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
2.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了解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知道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就业的含义、途径和方式
知道就业的含义,了解劳动者就业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知道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能结合具体事例识别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二)理解
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作用的具体体现,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农业的基础地位理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
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知道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把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结合我国工业生产发展的现状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
7.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知道第三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我国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理解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8.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的三大产业都要发展,但要求各不相同,着眼于结构的优化。
对第一产业要巩固和加强,对第二产业要调整提高,对第三产业要积极发展。
(2)我国的三大产业都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调整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优化升级。
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现代化水平,第三产业要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9.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联系“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理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寻求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具体影响,理解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10.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的矛盾与机遇
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理解在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上,我们既面临艰巨任务,更面临良好机遇,了解现阶段劳动就业的三方面良好机遇,认同党和政府提出的就业方针和政策。
11.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
在学习中,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有意识地渗透科学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2.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知道就业与创业密不可分,树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观念,懂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增强提高自身基本素质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三)运用
13.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1)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2)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3)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可以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发展三大产业的意义等知识,分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展的现状,理解说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等。
14.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1)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及其相互关系;
(2)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性;(3)劳动合同及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可以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维权案例,针对现实生活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例设计维权方案,提出维权建议。
3、学科活动指引
1.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小组同学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并分析说明这些职业分别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
结合自己家长的工作实际,探讨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有哪些特点。
2.收集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有关数据制作成图表,分析这些数据,探究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具体影响。
3.以“未来的职业理想与当前的准备”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内容包括:
与未来职业选择相关的社会需要和主观条件的分析;自主创业实现职业理想的思考;如何处理当前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关系的思考。
将研究结果写成小论文。
4.选择一个你熟悉或感兴趣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例,查阅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说一说该案例中劳动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并为该劳动者设计一个维权方案。
四、基本训练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我国某城市产业比重有所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长了0.6个百分点。
这说明该城市()
A.农业经济效益下降
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
D.服务业已取得主导地位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而产业转移,当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这种趋势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它表明()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逐渐被弱化
B.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被取代
C.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将逐步增强
D.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都将绝对减少
3.英国《泰晤士报》日前撰文指出:
低成本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即将结束,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欧洲制造商有必要迎接新的角逐。
这段话反映了()
A.我国正努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B.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
C.我国已不再发展低成本的制造业
D.我国已成为贸易强国
4.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其中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劳动义务是()
A.遵守职业道德B.完成劳动任务
C.提高职业技能D.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5.小王是一家电脑公司的员工,因欠薪和待遇问题与公司发生了劳动争议,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小王一纸诉状把公司告到了人民法院,但法院没有受理。
这是因为在诉讼前小王未经以下法定的必经程序()
A.协商B.调解C.仲裁D.劝说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市对全市商业、餐饮业、旅游业、出租车等行业提出更高规范要求。
这些行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D.服务业
2.我国政府编制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目标,强调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
我国政府注重粮食安全()
A.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
D.能保证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原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
这部法律()
A.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B.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C.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D.有利于市场在劳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4.外地来沪职工小张向单位提出休探亲假看望老家生病的母亲,单位以他在当地结婚为由不批探亲假;小张工作的环境既有刺耳的噪声、刺眼的电焊强光,向厂长要求发放劳动防护用品遭厂长拒绝。
单位只给部分资格老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等不在其中。
以上材料反映小张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是()
A.取得劳动报酬权利B.享受生活保险和福利权利
C.获得劳动保护权利D.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利
5.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切合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给上海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将不仅是市政方面的,还包括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各方面。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A.属于发展第三产业
B.有助于提高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
C.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有助于推动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三)简答题
1.目前,上海郊区的“农家乐”利用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新鲜食品吸收城市居民去旅游,不仅带动了农副产品和加工和销售,也促进了郊区餐饮、宾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发展。
(1)上海郊区发展农业旅游业对推动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作用?
(2)请在本市范围内推荐一个农业旅游项目。
2.为了支持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国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推出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
(1)经济常识告诉我们,“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请参照就业概念,谈谈什么是创业。
(2)大学生创业对自己和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四)论述题
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请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理解。
2、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自主创新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课答案
(一)1、B2、C3、A4、B5、C
(二)1、CD2、ABCD3、ABC4、BC5、ABCD
(三)1.
(1)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值,繁荣农村经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优化、美化农村的生活环境。
(2)南汇赏桃花、浦东参观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崇明岛享受农家乐等。
2.
(1)答题应包含“自主创建”和“依法经营”等要素。
(2)创业可以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也可给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业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潜能,促进自我完善,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四)论述题
1、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如:
上海郊区,以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代表,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如:
上海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有利于加快上海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上海的工业现代化水平,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扩大就业领域。
如:
上海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通讯、房地产、旅游和信息咨询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体现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有利于推动上海的现代化;也扩大了相关领域的就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如:
上海实施“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方针,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成绩,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已由2003年的1.5:
50.1:
48.4演变为2008年的0.8:
45.5:
53.7,有利地推动上海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改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把握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够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进程。
通过自主创新,可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常识 经济 常识 知识 要求 训练 第三 产业 发展 劳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