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 文档编号:2913326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27.28KB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
教育学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教育问题
2、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4、洛克《教育漫画》提出:
我们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5、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没了(梅伊曼、拉伊);
(2)文化教育学:
迪斯尼(狄尔泰、斯普郎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克(杜威、克伯屈);
(4)制度教育学:
乌洛瓦(乌里、洛布罗、瓦斯凯);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6)批判教育学:
阿吉布包金(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鲍尔斯、金蒂斯)
6、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范围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学学科体系,同时出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7、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老师打下基础
8、教育学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
(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背后的理论假设
(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4)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
9、对教育学的研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问题意识
(2)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3)要善于吸取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4)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5)要恪守学术道德
10、教育概念: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和形式(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
12、教育的起源学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3、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14、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世界上最早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是埃及
(1)古代学校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是1000多年前的商代;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15、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唐朝“二馆六学”中的二馆是:
弘文馆和崇文馆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16、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
普鲁士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7、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18、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
(2)生产性;
(3)科学性;
(4)未来性;
(5)国际性;
(6)终身性。
19、学校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20、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初等学校:
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三种学制类型是:
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
21、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但正式实施的是第二年开始的“癸卯学制”。
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新学校得以迅速发展。
22、“六三三学制”始于1922年的“壬戊学制”,且一直延续到今。
23、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四个等级是: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4、学校与企业主要区别:
(1)设置目的不同;
(2)手段不同;
3)与政府关系不同;
(4)产出不同。
25、学校公益性体现在: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26、学校文化从形式来看,包括:
(1)精神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2)物质文化;
(3)制度文化。
27、教师文化:
专业人员、教育者和成年人。
28、学校制度文化:
(1)传统;
(2)仪式;
(3)规章。
29、社会组织的一般特征:
(1)实体性;
(2)目的性;
(3)系统性;
(4)程序性。
30、学校组织的独特性:
(1)垄断性;
(2)非自愿性;
(3)公益性。
31、学校管理基本要素:
(1)管理者;
(2)管理对象;
(3)管理手段。
3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其主要功能有:
(1)信息传递;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33、沟通障碍来自于以下方面:
(1)主观方面的障碍;
(2)客观方面的障碍;
(3)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
34、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35、学校绩效评价模式:
(1)目标模式;
(2)投入-产出模式;
(3)需求满足模式;
(4)环境适应模式;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36、学校评估分类:
性质:
(1)定性评估;
(2)定量评估。
形式:
(1)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
(2)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3)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主体:
(1)上级;
(2)同级;
(3)自我;
(4)下级。
时间:
(1)日常;
(2)定期;
(3)不定期。
标准:
(1)绝对标准;
(2)相对标准。
37、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38、中小学管理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39、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40、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要和决定性的作用: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41、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四种类型:
(1)独裁型;
(2)保护型;
(3)和平共处型;
(4)合作型。
4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
(3)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
4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
(2)家长会;
(3)家长委员会。
44、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
(3)学校利用社会各中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45、儿童发展论的三种观点:
(1)遗传决定论: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的性善(孟子)性恶(荀子)论;
(2)环境决定论: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3)辐合论。
46、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的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47、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1)顺序性;
(2)不平衡性;
(3)阶段性;
(4)个别差异性;
(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48、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成熟决定着发展的可能性,而学习则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49、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0、在奴隶社会初期,就有“政教合一,以吏为师”的说法。
《教师法》于93年颁布,认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1、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17世纪开始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开始的。
52、教师专业化要求: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53、教师的地位包括:
(1)政治地位;
(2)经济地位;
(3)文化地位。
54、1985年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55、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56、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57、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1)提出申请;
(2)受理;
(3)颁发证书。
58、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定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59、教师聘任制的形式
(1)招聘;
(2)续聘;
(3)解聘;
(4)辞聘。
60、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常用结合。
61、教师考核的内容:
(1)德:
政治思想
(2)勤:
工作态度
(3)能:
业务水平
(4)绩:
工作成绩。
62、教师考核的原则:
(1)客观;
(2)公正;
(3)准确。
63、教师考核的结果:
(1)优秀;
(2)称职;
(3)不称职。
64、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65、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是:
(1)导向;
(2)调控;
(3)评价。
66、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主观依据: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4)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6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68、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6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70、新人的人才素质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
(2)实践能力;
(3)开放思想;
(4)崇高理想。
71、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72、德育的功能
(1)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个体性功能:
生存、发展、享用,其中享用性功能是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教育性功能
73、中小学德育的重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74、智育的意义
一、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需要;
二、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75、智育的内容
(1)传授知识;
(2)发展技能;
(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76、体育功能
(1)健体;
(2)教育;
(3)娱乐。
77、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78、美育的功能
(1)直接功能:
育美;
(2)间接功能:
育德、促智、健体;
(3)超养育功能。
79、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80、决定课程的几个问题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8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
82、课程结构的一般结构形态
(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3)教科书
83、日本一直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84、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2)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增加调控。
85、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86、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87、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
(2)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教师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教育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88、教学模式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结构化教材和发展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8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一)直观性原则:
(1)直观的具体手段: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
(2)要求教师:
A、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B、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C、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对教师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对教师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对教师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对教师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对教师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对教师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对教师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90、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1)高难度原则;
(2)高速度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的原则;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91、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结构主义)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反馈原则。
92、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非指导教学模式——人本主义)
(1)以学生为主;
(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4)给学生安全感。
93、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课、时
94、课的分类:
单一课:
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
综合课:
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95、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分层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班教学;
(4)复式教学。
9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
教师要注意: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它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二)谈话法
教师要注意:
(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三)讨论法
教师要注意:
(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
(四)实验法
教师要注意:
(1)准备工作充分;
(2)及时、具体地指导;
(3)帮助学生总结。
(五)实习作业法
教师要注意:
(1)提出明确要求;
(2)选择恰当的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
(六)练习法
教师要注意: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4)科学掌握练习量;
(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七)参观法(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教师要注意:
(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获。
97、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意义
(1)将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98、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一)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上课作好准备:
(1)钻研教材;
(2)(2)了解学生;
(3)(3)设计教学过程。
(二)上课:
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上课的水平。
好课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
(
(四)课外辅导:
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
99、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老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100、学生集体的发展阶段
(1)在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2)集体形成的第二阶段,建立自己的核心和舆论;
(3)集体形成的第三阶段,是集体发展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这时,集体才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101、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要求;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02、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
103、班级组织机构的形式
(1)直线式;
(2)职能式;
(3)直线职能式。
104、班级组织的结构
(1)职权结构;
(2)角色结构;
(3)师生关系;
(4)生生关系。
105、共青团的特点:
(1)先进性;
(2)群众性;
(3)实践性。
人数七人以下的,可以不设委员。
106、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功能
(1)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
(2)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3)协助教师与班委会组织实施教学的功能。
107、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其重要性体现在:
(1)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是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
108、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地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