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docx
- 文档编号:2913202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4.90KB
七上科学.docx
《七上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科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科学
七上科学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
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记录、跟踪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再在实验室里再现,找出它们规律的过程。
人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每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共同的努力。
如烟花的发展史、工厂化育苗、竺可桢的《物候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的蒸汽机等。
愿你也成为科学家。
2、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P4~6页
第二节观察和实验
1、从观察到实验:
①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做出可靠
的判断,所以,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
确的判断。
如P7的图1-10、图1-11。
②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要经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
围。
如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天文望远镜观测宏观世界、做实验
验证观察现象等。
2、实验仪器:
P8页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
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3、误差是无法避免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
4、减小误差的办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米尺、三角板、直尺、卷尺、
标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
人身上的某些器官也可成为刻度尺。
)
6、根据测量的目的和要求不同,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7、单位:
米(m)
8、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9、刻度尺的使用:
①放正确:
刻度尺的0或1与物体的起点对齐;
②看正确:
视线与刻度线重合,不能斜视;如P10页
③读正确:
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④记正确:
记上单位。
(数与量的区别)
10、特殊长度的测量:
①曲线的测量:
用棉线化曲为直法;
②一张纸的厚度:
先测N张纸的厚度除以N张数;
③细金属丝的直径:
绕圆柱,量出匝数的长度除以匝数;
11、体积的测量:
①规则的物体:
用刻度尺
②不规则的物体:
量筒(杯)
12、主单位:
米3(m3)
13、单位换算:
1米3 = 103分米3= 106厘米3
=103升= 106毫升
14、量筒的使用:
①放;平稳;
②看:
视线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或凸形液面的最高处
相平;
③读:
估计值;
④记:
记上单位。
15、测量不规则叶片的面积:
拼格子法。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温度的工具:
温度计。
3、单位:
摄氏度(℃)
4、温度计上刻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表示1摄氏度。
5、温度计的种类:
①液体温度计:
酒精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体温计)
②光测高温计
③双金属温度计
④辐射温度计
⑤电子温度计
6、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7、温度计的使用:
①选:
选择适当量程的温度计;
②放:
因为温度计显示的是测温玻璃泡内液体的温度,要保
证玻璃泡内液体的温度和被测物体的温度相等,所以,
玻璃与被测物体要充分接触,并接触足够长的时间;一
般温度计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玻璃泡不能
与容器壁相碰,加热点,温度偏高;不是加热点,温度
偏低。
③看:
视线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④记:
估计值。
8、体温计的量程:
35~42℃
9、体温计的构造:
量程范围小,刻度值小,刻度与玻璃泡之间
有弯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1、质量:
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
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测量质量的工具:
天平和砝码
4、主单位:
千克(Kg)
5、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6、天平的使用:
调:
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是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称:
左物右码,再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记:
物体的质量= 砝码+游码、
如放反:
物体= 砝码—游码,记上单位
第六节时间的测量
1、时刻:
钟表;(几点几分)
时间间隔:
停表(秒表);(用了多少时间)
2、单位:
秒(S)
3、单位换算:
1年=365天、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1分=60秒
4、秒表的使用:
P25页
第七节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
→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分:
动物、植物、微生物。
2、非生物: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区别:
是否有生命。
P34页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
⑴脊椎动物:
①鱼类: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用鳃呼吸,终身生活在水里。
②两栖类: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用鳃呼吸,生活在水里,
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可以上岸生活。
(如青蛙、娃娃鱼、蛤蟆)
③爬行类:
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用肺呼吸,上岸生活(鳖要
浮出水面呼吸)。
(如蛇类、龟、鳖、蜥蜴等)
④鸟类:
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用肺(双重呼吸),体温恒定,
前肢变成翼。
⑤哺乳类: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胎生、哺乳),体温恒定,
反应敏捷。
(如猫、狗等)
⑵无脊椎动物:
①原生动物:
草履虫;⑤节肢动物:
甲壳类:
虾、蟹;
②扁形动物:
涡虫;多足类:
蜘蛛;
③腔肠动物:
水母;昆虫类:
蝴蝶、蝗虫等;
④棘皮动物:
海星;⑥软体动物:
蜗牛、蛤、河蚌等
⑦环节动物:
蚯蚓;⑧线形动物:
蛔虫、钩虫、蠕虫等
昆虫体内没有骨骼,在体表长着外骨骼。
外骨骼不会长,所以,它们要蜕皮。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1、有种子的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的植物。
2、没有种子的植物:
蕨类植物:
有根、茎、叶,用孢子繁殖;
如蕨、胎生狗脊等。
苔藓植物:
只有茎、叶,没有根,用孢子繁殖;
如地钱、葫芦藓等。
藻类植物:
没有根、茎、叶,靠细胞分裂来繁殖;
如紫菜、水藻等。
3、生物分类:
由高到低:
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四节细胞
1、细胞的发现:
1590年,一位荷兰人用两块快透镜制造出了第一台显微镜。
1665年,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P54页
3、细胞的形状是千姿百态和多种多样的,如有蝌蚪状、椭圆状、梭形、扁圆形、长方形等。
4、细胞的结构:
P58页
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
∨∨∨
植物:
∨∨∨∨∨∨
细菌:
无成形∨∨∨∨
真菌:
∨∨∨∨∨
病毒:
核区
(有核酸)∨
5、细胞学说: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
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6、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①细胞的分裂:
一个母细胞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
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②细胞的生长:
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它们能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的过程。
③细胞的分化: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
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单细胞生物:
①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
②植物:
衣藻、小球藻、蓝藻;
③微生物:
细菌:
乳酸杆菌等(形态分:
螺旋菌、球菌、杆菌三类);
真菌:
霉菌;(大型的真菌:
香菇、木耳等);
2、原核生物:
在细胞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
如细菌、病毒;
3、真核生物:
有成形的细胞核。
如动物、植物、真菌。
4、巴斯德消毒法:
P70页
5、食物的保存:
干藏发、真空法、冷藏法、加热法;
6、植物的组织:
⑴保护组织:
①树皮:
外树皮:
死的,起到保护作用。
②内树皮:
韧皮部:
内有筛管;
⑵输导组织:
①筛管:
在韧皮部,自上而下把叶制造的有机物输送给根、
茎、花和果实。
②导管:
在木质部,自下而上把根吸收来的水与无机盐,
送给茎、叶、花和果实。
⑶营养组织:
能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如叶、髓;
⑷机械组织:
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木质部;木质部由木纤维
组成。
⑸分生组织:
能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也叫形成层。
仅由2~3
层细胞组成,对内分裂形成木质部;对外分裂形成韧皮部。
7、动物的组织:
①上皮组织:
人的皮肤、内脏器官表面和体内各种官腔内表面;P72页
②结缔组织:
血液、软骨、肌腱等组织;P72页
③肌肉组织:
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④神经组织:
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它分布在脑、脊髓和神经中。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是构成生物的结构单位。
2、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细菌)的所有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进行。
3、被子植物:
营养器官:
根、茎、叶;
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4、人体的八大系统: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5、结构与层次:
①植物的受精卵经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
组织→器官→植物体;
②动物(人体)的受精卵→组织→器官→系统
→动物体(人体)。
6、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
P77页
第七节生物体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仙人掌、避役、竹节虫、青蛙对环境的适应。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P80页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P86页
2、地球是球体的证明:
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1、地球仪:
是地球的模型。
2、经线(子午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级的线;
(有无数条、都是半圆形的)
3、本初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
那条经线为0°经线。
4、赤道:
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是一条最长的纬线、圆形)
5、纬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
(有无数条,是大小不一的圆形、两极是点)
6、经纬网:
在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它可以准确表示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7、经纬网的应用:
航海、航空、探险、旅行等。
8、东西半球的划分:
以西经20°、东经160°为界线,
西经20°到东经160°为东半球,
东经160°到西经20°为西半球;
10、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限,
赤道以上为北半球,赤道以下为南半球。
11、地图:
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
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12、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第三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
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
2、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
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日冕层(日珥)。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
P97页
4、月球:
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
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环形山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
第四节观测太空
1、星座:
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
天鹰座、天琴座、猎户座、天鹅座;
2、星图:
在地球上任何地点,看到的星空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星等:
表示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
6等星是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
4、北斗七星的斗柄:
春、夏、秋、冬;
东、南、西、北;
第五节月相
1、月相变化: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2、月相变化的圆缺:
从东往西亮;从东往西暗。
3、农历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端午:
五月初五;
重阳:
九月初九;中秋:
八月初十五;
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1、日食:
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
现象。
2、日食时三球的位置:
地球、月球、太阳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
3、日食的三种类型:
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
4、日食变化的过程:
从东往西暗,从东往西亮。
5、日食只能发生在:
农历初一;
6、月食:
看到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
7、月食时三球的位置:
太阳、地球、月球;
8、月食的两种类型:
月全食和月偏食。
9、月食变化的过程:
从西往东暗,从西往东亮;
10、月食只能发生在:
农历十五或十六
第七节探索宇宙
1、太阳系:
一颗恒星(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彗星
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的。
2、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
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3、陨星:
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
4、陨石:
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
5、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
6、宇宙中有10亿个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
被称为河外星系。
共同够成宇宙。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熔化与凝固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冰化水)
凝固: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水结冰)
2、固体:
晶体:
具有一定的熔点;如海波(48℃)、冰(0℃);
非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如松香、塑料、橡胶等;
3、晶体的熔化图像:
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冰的熔点0℃、
固态酒精的熔点-39℃;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水的凝固点0℃、
酒精的凝固点-39℃;
5、同一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固态变液态是熔点、液态变固态是凝固点;
第二节汽化与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水变成水蒸气)
液化(凝结):
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蒸气变成水)
2、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沸腾
定义:
液体在任何温度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
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不同点:
温度:
任何温度下一定温度下(沸点)时
只在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剧烈
程度:
缓慢剧烈
液体
温度:
液体蒸发是要从周围的保持在沸点不变,继续吸热。
物体吸收热量,如果不从
外界供给热量,蒸发液体
的本身温度就要降低,因
此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温度: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液体表面积:
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4、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5、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P130页
6、低沸点物质:
P131页
7、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①降低温度(降温)、
②常温下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加压)、
如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运载火箭等。
8、卫星在太空飞行的温度控制:
P134页
第三节升华与凝华
1、升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冰变成水蒸气
凝华:
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水蒸气变成水
2、应用:
①针状雾凇:
凝华(空气中的水蒸汽气温降低直接凝华成的);
②冬天说话时,嘴前有一团白气是:
液化
(体内的水蒸汽先汽化再液化);
③冰棍外表的“霜”:
凝华
(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温度低的冰棍直接凝华成的);
④碘的升华与凝华(碘没有液态)
⑤打开热水瓶,瓶口有一团白气:
液化
(瓶内的水蒸汽先汽化再液化);
⑥发黑的灯泡是凝华(钨丝高温下先升华,遇到温度相对较低
灯泡壁再凝华发黑)
⑦南方的冬天,窗玻璃上很模糊是液化
(是室内的空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玻璃液化成的)
⑧樟脑丸变小是升华(樟脑丸的主要成分是奈)
⑨北方的冬天,窗玻璃上有窗花是凝华
(是室内的空气遇到温度较低玻璃凝华成的)
⑩从冰箱里拿出的水果冒汗是液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水果液化成的)
⑾冬天,戴眼镜的人镜片两边模糊是液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玻璃片液化成的)
⑿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冒汗是液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冰棍液化成的);
剥开包装后,外面一层白色的粉状物是凝华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冰棍凝华成的);
小孩子把冰棍吃的一塌糊涂是熔化(固态变成了液态);
3、云、雨、雪、雾、露、霜、雹的物态变化:
云:
固态或液态
雨:
液态
雪:
固态
雾:
液态;在半空,一般头天灰尘很大,第二天早上很冷,
空气中的水蒸气附着灰尘上液化成的;
露:
液态;在地面上,出现在初秋春末;
霜:
固态;在地面上,出现在秋末春初;
冰雹:
固态;
一般出现在夏初,五六月份,麦子、油菜花开的时候;
4、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
P154页
气态
↗↖
↙↘
液态 ←———→ 固态
分子间隙扩大,吸热;分子间隙缩小,放热;
分子间隙从小到大:
固态、液态、气态;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3、扩散现象:
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4、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汽化现象的解释:
P143页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蔗糖松香
↑溶↖↗↑溶
∣悬浊液∣
↓液↙↘↓液
水酒精
3、大多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也有些物质、气体温度升高,溶解能力反而降低。
4、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升高,是放热;
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热。
第六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
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产新生的物质。
如物体的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黄金加工成首饰。
2、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参与变化的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
如钢铁生锈、木炭燃烧、炸药爆炸。
3、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
导电性、导热性等
4、化学性质:
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酸性、碱性、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5、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酸碱
酸碱性:
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磊试液:
变红变蓝
无色酚酞:
不变色
(无色)变红
酸碱度:
PH试纸(比色卡)、PH计;
6、PH的数值:
0←—————————7————————→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PH值小于7时,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值大于7时,
PH值越大碱性越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