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知识清单.docx
- 文档编号:29127054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612.84KB
必修3知识清单.docx
《必修3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知识清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知识清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和,并把直接排入水中。
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
注意:
消化道、膀胱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内部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
3.三种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
注:
补充完整左图。
(1)透出毛细血管壁的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及由小肠吸收的脂质不能重新透回血浆。
这类物质只能由淋巴循环送回血浆。
(2)组织液成分只能透入毛细淋巴管,不能由淋巴透回。
(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相比,前者含较多,其它成分。
二.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1.成分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相似。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比血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辨析:
以下哪些成分属于内环境?
①氨基酸、②氧气、③尿素、④K+、⑤血红蛋白、⑥血浆蛋白、⑦激素、⑧呼吸酶、⑨抗体、⑩载体、⑪胃蛋白酶。
【归纳点拨】
A.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B.内环境的成分判断
(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
①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废物:
CO2、尿素等。
③其他物质:
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
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录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中。
注: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填“是”或“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概念: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对的吸引力。
②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④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为。
(2)酸碱度:
①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
。
②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血浆中存在,主要有、等。
(3)温度:
人体温度一般在左右。
【思维拓展】
A.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填“增加”或“减少”),尿量(填“增加”或“减少”),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恢复正常。
B.维持内环境酸碱度正常的缓冲体系是和,机体进行正常代谢活动的场所是。
C.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还是细胞外液?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还是细胞外液?
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来维持的。
D.血浆渗透压主要由哪些物质决定的?
3.内环境的作用:
是与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将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过程补充完整。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是、、、。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经过调节使内环境的各种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思维拓展】
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出现组织水肿,试分析其中原因。
2.综上所述,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过敏反应、肾小球肾炎等,根本原因是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导致组织液吸水,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中而使组织液增多。
第2章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并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思考]图中圈内结构为。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1)基本方式——:
在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的应答。
(2)结构基础——:
由、、、和组成。
[思考]
(1)感受器实质是,效应器实质是。
(2)一个最短的反射弧由个神经元构成(请用图示表示)。
(3)反射活动完成的前提条件是和。
二.兴奋的传导
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后,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也叫。
(2)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产生→电荷移动→→兴奋不断向前传导。
(3)兴奋传导的特点:
。
[思考]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2)K+和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实现的
(2)神经递质:
、多巴胺、氨基酸类等
(3)传递过程:
①过程:
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突触间隙→或。
②特点:
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或。
思考: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换是。
(2)与神经递质形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3)一个反射活动需要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4)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
和。
(5)递质释放的方式为,体现细胞膜的特性,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
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识别。
[归纳总结]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
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方向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填“大于”或“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方向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填“能”或“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偏转。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情况不同,引起效应器的不同效果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或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1: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
(3)异常情况2:
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被某种药物争夺,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1)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脑干和小脑)。
(2)低级神经中枢:
。
2.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其主要功能
(1):
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2):
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3):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4):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5)脊髓:
调节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1.位于人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以及控制机体的,还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言语区
(1)W区: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2)V区: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3)S区: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4)H区: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和。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4.短期记忆主要与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思考]
(1)V区和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后的区别?
(2)H区与听觉中枢发生障碍后的区别?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
发现历程(参考课本)
二.激素调节
由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对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1.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三.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参考课本)
(2)血糖浓度
①正常值:
②低血糖:
<60mg/dL③高血糖:
>130mg/dL④尿糖:
>160mg/dL
(3)糖尿病
①病因:
②诊断:
③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
(“三多一少”现象)
(4)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激素调节的特点
(1);
(2);
(3)。
【归纳点拨】
(1)下丘脑通过释放激素调节垂体,垂体通过分泌激素调节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直接调节,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1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
2垂体分泌激素的多少受的支配。
③对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有调控作用。
(2)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会影响、分泌相应激素的活动。
(3)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是调节。
4.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
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是其主要内容。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3)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作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缺少甲状腺激素则患。
5.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归纳点拨】
(1)体温调节中枢是,感觉中枢是,调节方式是。
(2)在人体的、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对温觉敏感的感受器和对敏感的感受器。
(3)体温恒定的原因是人体的量与量达到动态平衡。
产热来源主要是(以和产热为多),散热主要通过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和。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免疫系统的组成:
2.抗原:
。
如、等。
特点:
①。
(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等。
)
②。
③。
3.抗体:
①化学本质:
②分泌抗体的细胞:
4.体液免疫过程:
[思考]
(1)图示淋巴因子、抗体是否都能识别抗原?
(2)哪些细胞能识别抗原?
哪些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
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病原体——病毒;入侵细胞——细胞;危害:
。
(2)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地将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例:
。
(3)过敏反应——已经产生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即)时所发生的反应。
特点:
发作、反应、消退,一般不会破坏,不会引起,有明显的。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与清除体内或的细胞,以及的细胞。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是指利用疫苗起到预防作用,疫苗属于。
记忆细胞寿命长,若发现同样的抗原入侵时,可以快速增殖分化,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理。
2.疾病的监测和科学研究:
利用抗体的性。
3.器官移植:
免疫功能的应用。
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
长期使用。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实验:
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分析
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
(1)现象(生长情况):
①②
③④
(2)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
照射使胚芽鞘的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比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实验
(1)现象:
①②
(2)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
3.1914年,拜尔实验
(1)现象:
①②
(2)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造成的。
4.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生长素运输)
(1)现象:
①②
(2)结论:
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
温特把它命名为。
5.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得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直到1946年才从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就是IAA。
别处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物质也具有生长素效应。
思考:
关于向光性实验的总结——三部位(判断生长情况的依据):
产生生长素部位,感光部位,作用部位(弯曲部位),横向运输部位产生生长素是否需要光照。
6.植物激素的概念: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化学本质:
,组成元素:
2.产生部位:
如: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
3.分布:
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的部位,如:
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4.运输方向:
(1)极性运输:
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运输到,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思考:
运输时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2)非极性运输:
在中,生长素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
。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解释——向光性
原因:
单侧光照射,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侧,因而引起两侧
的生长,从而造成。
2.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
既能,也能;
既能,也能;既能,也能;
思考:
参考课本50页问题探讨图(分析根、芽、茎的曲线)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3.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1)根的向地性:
形成原因是: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于背地侧,近地侧生长素起生长的作用,而背地侧生长素起的作用,因此生长快而向地生长慢。
(2)顶端优势:
①概念:
优先生长而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②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发育受到。
③应用:
棉花打顶摘心等
四.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
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
等
1.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①果实发育时生长素的来源:
②应用——无子番茄的培育
处理方法: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
③区分:
无子蕃茄:
培育原理——,无子原因是。
无子西瓜:
培育原理——,无子原因是。
思考:
无子蕃茄和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能否遗传?
。
(3)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4)做(杀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判断:
①②
3.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例如:
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在一定和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的化学物质。
2.
(1)用催熟凤梨;
(2)用一定浓度的溶液处理芦苇,就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3)用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a——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啤酒生产的成本。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1.概念:
。
2.举例:
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1)样方法常用取样①②
(2)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条件: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在调查期内新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和范围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
(2)意义:
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
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
。
(2)意义:
种群的数量变动,如的变化。
4.年龄组成
(1)概念:
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3)意义:
年龄组成是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5.性别比例
(1)概念:
种群中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一雌一雄、一雄多雌、一雌多雄。
(3)意义:
出生率,间接影响。
6.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或。
(2)类型:
、、。
(3)意义:
了解空间分布格局对于选择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2.实例:
(以细菌为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种群中个体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变化,出生和迁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
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减小,因此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变化过程。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是由决定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
三.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
1.():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增长速率与增长率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
1.波动的原因:
气候因子、竞争、捕食、寄生、营养、疾病等。
2.周期性波动:
原因较复杂,捕食和食物是影响因素之一。
一般捕食种群数量达到高峰和低峰的时间总比资源种群晚,这种差异是由资源种群对捕食者影响的时滞效应所致。
群落的结构
一.生物群落
1.概念:
。
2.实例: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应该是多个种群)
3.物种丰富度:
,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有差别,如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
二.群落中的生物关系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同生共死):
如与根瘤菌;地衣是的共生体。
(2):
如:
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
如:
;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寄生:
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寄生:
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
③寄生:
与大肠杆菌等。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和结构
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
。
二.演替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⑤人类的活动。
三.演替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
(1)概念:
在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过程:
裸岩阶段→阶段→阶段→草本植物阶段→阶段→阶段
(3)特点:
演替缓慢。
(4)举例:
如在、、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1)概念:
。
(2)过程:
弃耕农田→杂草→杂草→灌木→乔木
(3)特点:
演替快速。
(4)举例:
如在、、上进行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使群落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
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结构:
和
4.功能:
物质循环、、。
5.生态系统的类型(课本必看P88):
、。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课本必看P90)
(1)无机环境:
即非生物的(空气、水、无机盐等)和(阳光、热能)。
注意:
温度即非物质又非能量,故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群落
提醒:
①四种成分中除消费者外其余三种都是必备成分,其中最主要成分是,物质循环中关键成分是。
②自养生物一定(填“是”或“否”)生产者,反之也成立;消费者一定(填“是”或“否”)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填“是”或“否”)一定是消费者,也可能是。
③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下图表示: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课本必看P91)
(1)食物链
①概念: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
是食物链的开始,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
①概念: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
②功能:
生态系统的渠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课本必看P94)
1.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
①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能量的传递
①传递渠道:
②传递过程(P94图5-6)
思考:
A.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a)=(b)+(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B.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d)+(e)
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e)=(f)+(i)+(j),即消费者同化能量若为两部分之和是b=d+e;若为四部分之和是b=d+f+i+j。
(3)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太阳能有机物中
(4)各营养级的能量去路:
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被生物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一部分被利用();③一部分被分解()。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
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可。
2.: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传递效率大约为。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生态农业实现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的部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知识 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