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复习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docx
- 文档编号:2912263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53.84KB
基础知识复习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docx
《基础知识复习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复习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知识复习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
是一门研究稀缺性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
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选择)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从生产要素投入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多选)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两种:
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
特点:
是认识客观现象,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
2.规范研究方法
特点:
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
目的:
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主要障碍: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
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试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计算公式: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劳动力供给:
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
即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
计算公式:
Es=(△S/S)/(△W/W) S:
供给;W:
工资
分析有五大类:
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长期会有如下变动趋势: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经济周期:
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劳动参与假说有两种:
附加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上述两种假说的关系:
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动。
这个劳动力群体称为一级劳动力。
与此相对的劳动力群体称为劳动力市场的二级劳动力。
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观点: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观点: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参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
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由于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以及该需求是生产要素需求的组成部分,所以,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产品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
(选择)
因此,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
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反向联系)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反向关系)
计算公式:
Ed=(△D/D)/(△W/W) D:
需求;
详细分析见书P8~P9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
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称之为~。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阶段: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
计算公式:
AP=Q/LMP=△Q/△L AP:
平均产量;MP:
边际产量;
详细分析见书P10~P11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边际产品:
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
也叫做~。
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VMP)
劳动的边际产品的收益为MRP,产品的价格为P
则有MRP=VMP=MP*P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
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即劳动者,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
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
第三,工资是实现和决定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均衡概念一般有两重含义:
一指某种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其二指分分析析方法。
均衡分析为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C、充分就业。
注意点: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构成“充分就业”的就业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量。
在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给定的条件下,供求的竞争导致充分就业的实现。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
2.人口年龄结构;
3.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
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三)、根据前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
均衡价格率只是运用供求理论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而非价值理论。
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
所以,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效用。
(多选)
二、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与上相对应提供的报酬分别是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因此,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
工资形式的关键紧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的方式有:
基本工资、福利、
(一)、基本工资
1.工资率:
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它受三个因素影响: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多选)
3.计时工资(最为传统)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这两种工资资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二)、福利
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还具有以下特征: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企业间福利支付项目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实物支付,是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实物支付却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其原因在于:
1.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2.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3.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即就业包括三层含义)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与其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密切相关。
然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收入的总和
⏹=消费+储蓄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
(包括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的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
⏹ =消费+投资
(二)、就业总量决定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
对每一就业量,企业都有相应的最低预期收益。
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就是该就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知识 复习 人力资源 管理 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