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原文.docx
- 文档编号:2912137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38.95KB
新闻理论十讲原文.docx
《新闻理论十讲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理论十讲原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理论十讲原文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不等于宣传
一般说来,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政治宣传中,观点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观点相左者会回避这种宣传。
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宣传有很多种,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目的是其中一种,新闻和宣传不是一回事。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新闻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内容,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注重的是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的内容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已有,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传播的内容除了新异之外,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套话空话。
4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摆一个实时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大的事实也没有了价值。
宣传者可能及时把握事实,选择一个能够够产生宣传最大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时机说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意思,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另一点,宣传不愿意说不利于自己的,只愿意说对自己有利的,与新闻不同。
宣传是有目的的,就会存在目地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
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即是不正当,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目的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应该也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值得怀疑。
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罪恶。
新闻含有的宣传成分有可能来自提供者。
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把宣传当新闻,宣传里没有新闻,很生硬,形式上很热闹,没有受众。
新闻中可以包含宣传,有的是记者自己主动宣传,例如现在的一些环保新闻。
不过,这样的新闻在学界受到质疑,因为不符合新闻职业的客观原则,有些新闻含有宣传成分,则来自新闻提供者。
二新闻不等于舆论
舆论实在社会中自然产生,自在的意见形态。
是自在,不是自为的,自为就是有组织,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
舆论不是随便可以说的,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个时候意见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
说舆论认为,要求调查数据作支撑,或者要有一个大体的估算。
某种意见低于一定总体的三分之一,在这个整体中,这种意见只能说是少数人的意见,但绝不是舆论。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时,但多数新闻报道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这时,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理论上可以这么说,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映舆论时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也能没反应,两者有密切关系,但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现在作为传媒的职业道德之一,就是一定要把新闻的传播和政治,宗教以及其它观点的宣传有所区分,商业宣传要以广告的形式来做,新闻传播与商业宣传管理上完全分开。
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
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伦理色彩
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学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新闻价值
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新闻等同于舆论,其实是指传媒的意见,观点,或者是领导传媒的党政机关的意见,观点。
传媒的意见不一定是舆论,报纸舆论指的是报纸上的评论,报纸的观点,或者是领导传媒的党政机关的观点,有些这样的观点转变成舆论,但需要一个舆论形成的过程。
八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叙述这词显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客观性,报道多少有点主观。
报道应该是相对客观的,事实必须是有新闻价值的。
李大钊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九新闻的特性
1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为受众提供外部世界的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是新闻媒介的基本职责。
新闻当然是现实的,进一步的要求是真实,人们主要是通过接受新闻来调整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2强烈的时效要求,现在新的竞争局面不是抢新闻,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科学,更合理,传媒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
不能够公开传播的内容不应该成为新闻。
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人们对新闻形成一种期待意识。
社会需要一个行业,行业一旦形成,又会扩大社会需求,造就更多的对这个行业依附的人群。
这是一个人造现象,但是也慢慢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第二讲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
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产生信息的流动。
有组织的主动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的信息通常比接受者多。
只被一方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交流中没有被对方接受或产生了回应这个新闻对另一方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确认新闻价值的最基本前提,双方都要认可,双方共同认可,才能形成关于新闻价值的理念。
接受者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另一个前提。
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况。
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事实能够具备新闻价值,要有以下诸项不知的情形
1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
2不知道的最新变动
3不知道的最新发现
4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
5不知道的最新知识
已知事实中出现异常情况
除了不知这个前提,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也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不知是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必要条件。
新闻价值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
这条新闻对我有用,我又不知道,我感兴趣,这样的新闻我才会接受。
二为什么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对新闻的共同认识,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基础,新闻价值表现为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
受众接受某条新闻通常完全出于对使用价值的判断。
这种使用价值包括直接需要,还有就是感兴趣,由于新奇而对事件产生了想要了解的愿望。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要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传媒的经济利益,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因为我国媒体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利益。
传播者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一家传媒用什么和不用什么稿件。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发出信息,会有几方面考虑1最重要,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2媒体的利益3政治利益4传播者的个人偏好
人们会本能地关注和接受更新常态思维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处于主流信息的边界,因为主流的信息大家都很清楚了,反倒是边缘的信息容易吸引人的目光,这是生活常识。
做报纸编辑工作,同样也需要要新闻价值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对新闻化通稿的判断,而是对稿子中最新成分的判断,判断准确就能够吸引公众。
人们关注有价值新闻的原因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2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3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
新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
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叫新闻价值
三新闻价值十要素
1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
2事态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利益越相关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宽,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
6越是着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是着名地点
7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内含的冲突越大
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
9越具有心里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
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
舆论导向的角度报道新闻。
四在新闻实践中体验新闻价值
五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由于传媒的受众群体构成不同,对同一个事实,不同传媒在版面安排或广电新闻的排序,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媒体,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对事实的新闻价值把握存在差异。
新闻价值的相对性就体现在这里。
由于不同传媒的服务对象不同,同一个事实在传媒的报道中,落脚点也有差异。
现实传媒工作中,不能完全实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1意识形态角度,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这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2传媒市场角度,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
尽管传媒有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的责任,但在面对传媒市场之时,这种软职责就得让位于传媒的直接利益。
3新闻实务,事件发生的时间,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任的偏好,照片清晰度,版面文字容量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六传媒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
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会限制我们对事实的选择,还有传媒利益的要求,业务流程中自然追求的省力原则
1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
事件发生事件与新闻编排时间是否吻合
2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规模大,显着性意义的事实易被选种
3事实的清晰度。
不受怀疑,清晰度高的事实
4文化接近或利益接近的相关事实
5与先入为主的观念一致
6符合报道的连续性的事实
七几个问题的讨论
传媒不仅要向呈现新闻,公众还期待传媒通过报道新闻来参与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
这种情况下,构成现代新闻价值的要素中,渗透了较多主观成分。
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总是不报,会使人感觉传媒歧视,适当报道弱势群体,也会有新闻价值,它的前提是长期不被注意。
我们的传媒能够抓到的新闻是有限的,人们接受新闻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是有限的,只是传媒利益的驱动,造成了泛新闻化现象,出现了一些很少新闻价值的版面。
第三讲新闻真实
一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但是毕竟新闻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新闻与它所反映的事实本身不完全是一回事。
具体的事实是非常复杂的,在报道的时候,文字篇幅,时间都是有限的,说的差不多,大家都会认为你的报道是真实的。
不能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
对人,单位,事件的评价要客观。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特色,中国以外的人大多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难道他们的报道就不真实了吗?
能够保证把眼下的具体的事实比较真实的反映出来就已经很好了。
二新闻真实受到各种自然制约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一些事实因为媒体的关注被放大,另一些事实因为没有被传媒关注而销声匿迹。
媒体工作有自身选择事实加以报道的标准,这个标准不要求全面地反映世界。
传媒的告知有一定片面性,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的世界里。
新闻还有一个特点,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
复杂的新闻,把事件的方方面面都说得非常详细,真实度更高,但是这样的新闻传播力度相对弱,人们往往愿意接受最简单的新闻。
由于传媒反复刊播某类有市场的新闻,强化了该类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从而使某些事物获得了和其实际重要性很不相称的地位。
传媒有时候造成这样一种假象,似乎大家都在做一件事,都在关注一件事,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新闻每一个具体事项,也许都是真实的,但是整体上扭曲了实际存在的社会多样化的现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关注的东西应该是多样的,不可能单一化,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传媒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
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的新闻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过程。
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特点:
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我们专业新闻传播的一个弊病:
一个事儿开头热热闹闹,到后面没有信息了,再没有人去采访,随后,新的事实出现了,遮蔽了尚没有结的旧的新闻,记者永远在赶浪潮,永远在赶着前面的事实。
新闻工作的特点,事实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对这个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新闻真实的一个特点:
有机的报纸运动
任何报道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隔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展现出来。
电视媒体技术上的割裂现象。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真实的效果是通过传受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传授双方彼此信任,受方就会认为是真实的。
受众的主观性成为新闻真实的一种标准。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不同体制中产生的新闻,经常发生不被对方认可的情况。
我们往往不可能那么费劲地先理解再定以,而是先入为主一下子就接受了。
说了什么,更多的意味着不说什么。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从另一种角度看,意味着不说什么,没有说的,往往比说出来的更有意义。
文化背景影响新闻真实的若干情形
1新闻事实类型化将事实的叙述编入特定叙事格式中,偏执于某个特定角度,强调某些细节。
2新闻礼仪化习惯性用框架去套事实。
报道套路
3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给时间贴标签定义容易绝对化定义要谨慎
社会认知和职业新闻工作的流程本身会影响新闻真实。
传媒无意中每天都在表露相同的对社会意向的一种假设:
所有人都会用同样的方式(传媒对事实的定义,命名的方式)看待这些事实,在现存的社会结构中,人们的差别与命运的不同只是个人问题,传媒使用标签和语境,是对新闻进行价值判断的一部分。
如果一些事件恰好被输入成传媒定义的框架中,他们就可能被报道,这样,现实被扭曲以适应传媒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设定的框架。
同样的事实,媒体一旦给它定名以后,就不可能全面地反映这个事实。
4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
新闻价值的要素,主要依据是人接受信息时的心理,社会心理,个性需求和社会需求,受制于具体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现实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传统文化。
具体执行这些新闻价值标准的时候,反映的自然是社会主流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
5传媒报道的总体趋向,无形中维护现状,有意无意曲解现实
传媒批评的基本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对整个社会基本结构,都是持维护现状的态度。
传媒在某种历史情境下,为不平等的权利结构提供了不可否认的保护。
其表现方式,不直接对现实进行辩护,而是提供大量有吸引力的娱乐内容,暗示受众。
传媒的力量只是观念上的,实质很弱小,采取的基本方法基本是维护现状。
在具体表现方法上,强调个体重要性,尤其强调作为被动消费者的个体权益弱化,弱化社会各阶级之间真实的矛盾。
社会问题个体解决,弱化体制性解决的路径。
传媒确实有监测社会环境的职能,但是无论在什么地方,传媒都不可能根本触动权力体制。
5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会发生差异。
三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
1文学想象
2体制性失实,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所谓体制性失实,因为政治需要或者因为经济利益的需要,默许和鼓励的某些不实报道。
要求将价值观的判断渗透到对事实的报道,对新闻职业化极大威胁
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传媒夸大事实中的猎奇或人情味部分,影响新闻真实
新闻报道正是通过不断报道新的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要讲价值观的判断渗透到对事实的报道中,这种观点对新闻职业化是个很大的威胁。
报道的真实性不取决于价值观,要的是事实本身的真实。
3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传媒关于舆论监督的报道,即使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也要努力接近司法层面的真实。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的泛滥
传媒假事件的几个特征1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2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单纯的职业主义动机3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4事件媒介化,媒体将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
5暧昧的真实。
由传媒决定事实发展
传媒的基本职责是报道新闻,把事实报道清楚,传媒的职责就完成了。
的确,不少事情,行政司法社会部门不作为,传媒若有正义感,就向公众揭露他们不作为,但是不能替代这些部门办事。
别的部门不作为,不能成为传媒越权的理由,传媒做好事只能以社会普通一份子来做,不能利用自身的传播资源自我吹捧,若有宣扬自己的目的,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应该回避,社会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是基本的社会秩序。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的夸大事实
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7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在信息公开方面,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中央想知道,但地方领导人以党性原则的名义控制他所管辖的媒体,不许报道,这就造成了一种我们看不见的不真实。
每当出现灾情的时候,有些官员本能的反应不是救灾善后,而是全力封杀可能对他们官位和个人得失造成威胁的民众之口,这比灾难中逝去的一条又一条生命更重要。
这是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处理的最大问题。
四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传媒是一类面向社会的大众化的专事传播新闻的机构,它的人员知识结构以文学知识为主,使用最为通俗的语言,面向中等文化的普通收入。
1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2科学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和许多附加条件
3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造成一定程度扭曲。
人文逻辑解释科学是不准确的。
作为主动方的记者,有必要形成一套报道科学新闻的程序,报道中使用的生活语言,需要经过当事科学家的认可,尽可能缩小与科学真实之间的距离。
新闻从业人员缺乏理性
新闻源与利益挂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科学从理解知识越来越多地向工具性知识转变。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背景1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2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3传播科技的发展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报刊由政党报刊向商业化报刊进化后,传媒不再以党派的观点作为选择事实和加以报道的标准,商业化传媒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受众群,受众多了,广告就会多,经营才能维持,现在传媒的目的,是尽可能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自己提供的新闻。
而能够让广大公众都接受的报道模式,自然是客观报道,因为这种报道模式,原则山不会损失原来的受众,还能争取原来不赞成传媒观点的人群,也接受这家传媒。
19世纪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都使人感觉到,传媒和记者有可能把这个世界客观地反映出来。
19世纪初,客观性理念的初期表现是公正,不偏不倚。
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双方的观点的时候,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
作为社会性的传播媒介,要取得社会的承认,不能只报道自己赞同的观点,要尽量表现出公平的态度。
一般的公正是报刊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公正表现为客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
开放的文化环境,会迫使作者减少主观性。
开放的文化环境,传媒对社会事物的无形监察,以及传媒之间的相互监督,会使报道者的主观意图受到一定的限制。
客观报道是一个理想,而人是有主观意识的,我们先了解自己的主观性,才能找到维护客观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的陈述是遵从专业的既定法则,那么,这些陈述须是值得信赖的——事实不是指世界本身,而是指正确地陈数出他们。
二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的理念
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的一种对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要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地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价值分开。
新闻客观性虽然体现在外在的操作规则上,但骨子里,是一个职业团体的工作人员对职业规范,职业理想的申明和维护。
新闻客观性首先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方法。
严格地说,客观性报道的形式与新闻业的客观性规范,在意涵上稍有不同,前者是一种报道的呈现方式,后者则是专业的理念,守则。
客观性理念是首要的,没有理念的客观,方法的客观很难做到
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具体内涵
1诚实。
报道事实没有故意隐瞒什么和突出什么的念头。
2超脱,平衡,公正的对待事物。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不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
,努力将二者分开。
客观性理念指导下的新闻,并不能保证它的完全客观,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比可能跳出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实环境,不可能完全摆脱既定思想的影响,即使真诚地采取客观的态度,也可能会无形中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可观性原则应当成为一种新闻职业的追求,一种评判新闻工作水平的标准。
三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
平衡是新闻报道中要掌握的技术性要求。
在报道冲突事件的时候,诸如政治,经济,司法冲突,传媒一定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不要站在冲突的一方来报道事实。
客观报道就本质而言,应当着眼于内容的真实,客观,不仅仅是报道形式的客观,内容真实包括消息来源的真实和新闻事实本身的真实,后者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
如果内容不真实,客观就谈不上了,内容本身远远高于客观形势。
首先是内容的真实,还要有客观的形式。
当我们谈到新闻要客观时,同时包含理念层面和技术层面,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应该是理念和技术的统一。
报道不平衡,进一步挖根源,即报道的指导思想也没有基于客观的立场。
事情提出来了,两方面的意见都说了,至于结果,吸引读者关注这个事情,就是结果,至于是非判断,读者会有各自的想法。
客观性报道的具体说明:
1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2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性语句。
四我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
客观是一种新闻职业工作理念,是一种报道方式,并不完全与政治观点对立,你越客观,越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五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纵现象
我国新闻传播业要职业化,新闻客观性原则这一职业理念是必须要具备的。
我们把新闻等同于宣传的习惯很顽强。
新闻联播很多内容表现了叙事主体掌控和操纵话语权力的强势姿态。
主题先行,不能客观地描述人物,而是硬要人物服从于某种宣传目的,这种报道很难客观,也难以让公众接受。
观点的选择要注意平衡。
我们的传媒在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和有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了太多的主观意愿。
六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是否存在矛盾
在掌握政权的和平时期,强加于人的倾向性报道不利于争取最广大群众
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这个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和客观的报道方式。
客观性原则是一种职业理念,一种职业立场。
涉及观点的时候,尽可能站在超脱的立场上去报道各种不同观点,一旦你卷进去,真实没有客观可言。
七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各种自然无形的影响
1在报道事实前,记者认识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已经存在,个人局限,传统和文化的束缚
2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3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
4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传媒提供的事实,担忧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
第五讲大众传媒的职能
一一种泛化的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自然存在相当多的人的意见,传媒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并非都代表舆论,甚至完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 理论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