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911992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65.29KB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分析.docx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分析
区域地理答题技巧分析
湖北省枝江市一中 卞文洲
来源:
2009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
一、区域地理综合题解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一般要求学生具有系统的地理知识,即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地理规律,并能进行综合运用这些内容。
由于综合题往往具有多种题型的功能,又是多种试题类型的综合,考查的内容往往涉及自然、人文和区域的内容,所以必须全面审视试题,综观全题,以确定题意和解题方法、步骤。
(一)仔细审题
审题过程一般有:
一要细审试题的背景材料,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层次性,区域地理综合题常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必须先把地图读懂才能根据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去组织答案,所以审题要注重层次性,第一层次一般是确定地理位置;第二层次是思考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属于哪方面的内容。
二要细审设问,包括设问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知识范围,领悟命题者考查的意图,把握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联系,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找到突破口。
审题特别要注意准确性,高考地理综合题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形成超强的能力。
所以,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细节,特别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细致的综合的分析,获得有效信息,这样才能不失分或少失分。
(二)理清思路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从而解答试题。
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解答问题时要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
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
(三)注意层次
解答综合题,仍要把运用知识和能力放在解题的首位,经验和技巧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答题要科学、准确、完整,不可喧宾夺主。
当然,答案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切合题意。
(四)准确组织答案
首先是答案的方向性,就是试题要求与自己储备的基础知识的“对接”,分析解决问题所应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其次是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背景材料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指向问题。
最后是答案的全面性,即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
二、区域地理综合题的类型与解答对策
(一)读图分析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读图分析型综合题是将试题的背景材料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地理图形与试题设问联系紧密,地理图形在试题中还可以起到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代文、以图补文等作用。
从考查的内容来说,可以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知识;从图形表现形式上看,有区域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从考查的形式上看,有填充试题,有简答类试题,有绘图类试题和问题探究类试题。
2.解题对策
解答读图分析型综合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目的,观察图像,把握关键。
首先,要认真观察图像的名称、图例、注记等要素,根据题意明确读图分析的目的和对象;其次,仔细观察图像中地理事物及地理要素的特点,掌握其基本特征,如掌握地理事物及要素的分布特点、发展演变过程、空间结构等;最后,在读图的基础上分析地理事物及要素的联系,为解题提供条件。
根据解题要求,以图像中的核心和关键为中心,展开联系,形成结构,如以关键知识点为中心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结构、地理事物及要素相互联系的逻辑结构等;以综合性为基础,形成对地理事物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站在全局的高度和整体的层面上,对整体性的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发现问题的症结,针对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试题要求,将分析结果归纳整理,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例1 读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澳大利亚大陆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分析澳大利亚大陆西北部与西南部降水的季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
墨累—达令河中上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其对河流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4)针对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解决的措施。
(5)澳大利亚的商业和贸易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这些地区优势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解析:
读图可知,西北部以夏雨为主,西南部以冬雨为主,其原因主要是西北受到西北季风影响,而东南部受到西风带的影响。
墨累—达令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大量用水,导致下游地区缺水,从而出现环境问题,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简述解决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措施,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用水量;二是发展节水技术,减少水污染;三是从其他流域调水。
澳大利亚的商业和贸易中心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其优势区位因素是气候适宜、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答案:
(1)从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及西部呈半环状不断减少。
(2)西北部降水以夏雨为主,主要是因为夏季受来自于海洋上的西北季风影响,水汽充足,降水较多;西南部降水以冬雨为主,冬季西风带北移对该地区影响大,多锋面和气旋活动。
(3)公平性不利影响:
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在严重干旱时,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影响河流的作用。
(4)①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农业用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②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合理用水,节约用水;③防止水污染;④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⑤实施跨流域调水,以有余补不足;⑥种植耐旱作物等。
(5)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优势区位因素:
气候适宜、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二)材料分析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该类试题以文字形式展示有关地理信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取解答地理试题的有关信息,并且把所获得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根据所得到的相关信息推断地理结论。
根据材料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引入式材料,材料一般是试题的背景,如一些重大新闻材料,它一般只提供了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对试题解答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另一类是含盖式材料,即试题的答案隐含在材料中,解答试题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2.解题对策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特别是含盖式材料题的答案往往隐含在材料中,所以对材料要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知识、规律和原理的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主导性的,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这样,通过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问题提供基础。
联系教材,拓展思维,将材料内容、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建立联系。
有些材料提供的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热点内容,其对学生而言是新情境、新问题。
另外,有一些材料中隐含了试题答案的提示,对这些材料要按照试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归纳、提炼,做到有层次,有条理,使之符合试题的要求。
例2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宜昌2008年11月7日电,中国三峡总公司7日晚发布消息称,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11月4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达到海拔高程172.3米,2008年试验性蓄水任务完成。
材料二:
湖北省地质专家组根据现场勘测,确认湖北省秭归县滑坡属特大型深层顺层岩质滑坡。
地质结构条件不利山体的稳定,岩体结构破碎,切层裂隙发育,岩层与斜坡组成顺向坡,且斜坡大于岩层倾角,形成不稳定因素,坡体前缘受青干河弧形切割,为滑坡提供了临空条件。
加上强降水较集中,雨水渗入软化岩石,增加滑体的重力和渗透压力,降低摩阻力,促使滑坡启动。
材料三:
长江三峡地区,河谷深且岩层软硬相间,断裂构造发育。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洪枯水位区间的岸坡,除了宽厚的堆积阶地以外,都是基岩裸露或碎石堆积,这是百年出现一次的洪水(水位涨落约30米)侵蚀的结果;但三峡水库形成后,库水位每年涨落30米,这意味着库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比自然洪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增强100倍。
材料四:
三峡库区示意图。
(1)三峡水库蓄水前为什么要进行库底清理?
(2)三峡工程蓄水172米,对枢纽工程上游地区来说,最有利的功能是,原因是。
(3)材料四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
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4)根据上述资料,试分析造成湖北省秭归滑坡的原因。
(5)分析长江三峡两岸的滑坡对三峡库区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6)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建成后,对周围山体滑坡灾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
三峡库区在蓄水前为城镇、农田、森林和一些岩石,城镇的建筑物、高大的树木如果不清理就会影响将来的船舶航行,城市周围的垃圾等污染物如果不清理就会污染水库的水体,所以在蓄水前要对库区进行清理。
长江三峡在修建大坝前,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江面窄,不利于航行;蓄水后,水位上升,流速变缓,江面变宽,非常有利于航行。
湖北省秭归滑坡的原因可以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归纳出来,分析材料二、材料三可知,坡度陡、断层多、岩石软硬相间、降水渗入软化岩石等都是产生滑坡的自然原因。
长江三峡两岸滑坡的岩石进入水库,就会淤积水库,减弱水库的各种功能,进入库区的堆积物可能会影响航行。
长江三峡枢纽建成后,对周围山体滑坡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进行归纳,三峡工程蓄水后,每年水位变化超过30米,水库对两岸的侵蚀作用比自然洪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地下水位变化更大,诱发滑坡。
答案:
(1)保证枢纽工程及水库运行安全,保证航运畅通,防止水质污染,保护库区周围及下游人群健康,为水库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旅游等综合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2)航运水位上升后,川江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 (3)B处。
原因:
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4)自然原因:
山体坡度大,岩层软硬相间,河谷深;地质上断裂构造发育,碎屑物质多,重力作用强烈;夏季多雨,水土不稳定。
人为原因:
没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地表水渗入软化岩体,促使滑坡活动加剧。
(5)滑坡的堆积物会使水库淤积,如果长期发展会使水库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会影响重庆及其库区的港口和航道。
(6)可能诱发滑坡。
因为水库水位的提高会淹没河谷低地,使两岸地势更加陡峭;库区水位每年涨落可达30米,库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会增加;地下水位抬升,渗入软化岩层;生态更加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可能诱发滑坡。
(三)数据信息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数据信息型综合题主要是各种统计图表,大致可以分为地理资料表格、坐标图统计图和结构统计图三类。
地理资料表格是地理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展示形式,表示了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状态。
坐标统计图是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常见的有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平面三角坐标系两大类,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表现形式有折线图、曲线图和柱状图,平面三角坐标系表示的是三个地理事物之间的百分比关系。
结构图是某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展示,常用几何图的图形比例分割手段制作而成,有扇状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
2.解题对策
解答有表格的试题,首先要抓住主线要素,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统计资料表格虽然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的意图。
其次要对统计资料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纵向类比分析,主要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等,这样可以清楚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发展状态等。
最后要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判读统计表重在认识表格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大多数表格题直接就可以观察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变化规律。
若题目要求再进行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
例3 2008年11月18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个专项规划相继出炉,并将迅速进入实施阶段。
五个专项规划包括空间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
规划投入总计2万多亿元。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主要指标(2003年)。
城市群
人均GDP(元)
经济密集(万元/km2)
人口密度(人/km2)
城市化水平(%)
经济外向度(%)
城镇密度指数
城市群发育指数
武汉城市圈
10670.2
570.2
534.4
33.6
10.1
0.59495
2.6024
中原城市群
9874.0
664.0
672.4
25.9
8.0
0.19607
2.1892
湘中城市群
12667.6
662.4
447.5
29.8
11.8
0.11987
2.5483
材料二:
2005年三大城市群的基本情况。
武汉城市圈
湘中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合计值
武汉占比(%)
合计值
长沙占比(%)
合计值
郑州占比(%)
土地面积
59962.3
14.2
28106.5
42
58764
12.7
户籍人口(万)
3078.5
26
1296.6
49.5
4019.2
17.8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000.8
55.9
2412.6
63
5917.6
2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718.3
61.4
1181.1
72.2
2620.1
31.3
材料三:
中部三大城市群(圈)示意图。
(1)三大城市圈(群)比较:
中心城市武汉、长沙、郑州生产总值首位度分别为6.21、2.89、1.48(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是指经济圈内经济总量占第一的中心城市与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说明整体实力较强的是市;从经济总量指标上看,城市群(圈)发展速度较快;三大城市群(圈)中的卫星城市规模小,发展滞后。
(2)武汉、郑州和长沙是中部三大城市群(圈)的中心城市,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有:
三城市都位于铁路,分别位于、、平原,农业基础好,发展历史悠久。
(3)武汉城市圈有个城市等级,级别最高的是市,武汉市周围的8个城市,其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是相互(排斥或重叠)的。
(4)简述武汉、郑州和长沙三地在三大城市圈中的作用。
(5)随着武汉城市圈的不断发展,武汉城市圈将形成式地域形态的大都市。
解析:
根据首位度以及三个城市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可得出武汉市整体实力较强。
用三大城市群的面积乘以2003年人口密度,可以大致推算出2003年三个区域的人口数,再以人口数乘以人均GDP,即可得出2003年地区经济总量,以此经济总量与2005年经济总量相比较,会发现中原城市群发展速度较快;武汉市首位度大,说明该城市圈内其他中小城市发展不足。
中原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都位于京广线上,所在地都为平原,农业基础好,发展历史悠久。
城市圈的发展,如果与周围城市相连,其城市的地域形态为组团式。
每个城市群都有两个级别的城市,不同级别的城市服务范围的重叠的,同级别的城市服务范围的相互排斥的。
中心城市是该城市服务范围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
答案:
(1)武汉中原武汉
(2)京广江汉洞庭湖华北(3)2武汉排斥 (4)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区域的服务中心;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5)组团
(四)联系结构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地理过程与联系型综合试题通常借助线段,特别是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地理要素组合成图。
这类图能简明、概括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互联系,尤其是因果联系,其反映了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2.解题对策
根据图名和背景材料,弄清是属于何种类型的联系图,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联系的基础。
联系结构型综合题重在因果关系,所以必须分清“因”和“果”,尤其是“因”中的主要方面,理清关系,寻找突破口。
同时,还要把握某一地理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变化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弄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4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贵阳市清镇市百花工业园区,投资5亿元开发贵州佳昌实业有限公司,用循环经济理念捆绑建设60万吨焦化厂、1.2万吨金属镁厂、5万吨脱氟硫酸三钙厂及1~2万千瓦发电装置,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60万吨焦化厂排放的2.4亿立方米煤气,供1.2万吨金属镁厂和5万吨脱氟硫酸三钙厂生产使用,剩下的焦炭就近供应周边厂家;产生的8万吨煤渣,供水泥厂作原料;生产煤气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
这样循环利用资源还节约了8000多万元的污染防治设施费用。
(1)比较以下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回答为什么说循环经济模式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分析贵阳市发展炼铝工业的有利条件。
(3)贵阳与昆明都位于云贵高原,但贵阳的年日照时数比昆明少,请分析原因。
(4)我国历史上有“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但图示区域水运却并不发达,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比较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发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利用简单,废弃物直接排入自然界,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的多层次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循环经济模式特别适宜人均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读图可知贵阳附近有丰富的铝土矿和能源,交通也较便利,这是发展炼铝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昆明和贵阳都位于云贵高原,影响西南地区的冷空气的主要路径是由西伯利亚进入新疆,因受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沿高原绕流,经河西走廓,翻过秦岭,进入四川盆地南下,然后沿大凉山东侧上爬至云南高原东北部进入贵州,由于受云贵高原上一系列山脉的层层阻挡,冷空气就渐渐地静止下来,即由冷锋转变为准静止锋,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
贵阳在准静止锋的控制下,多阴雨天气,所以贵阳的年日照时数比昆明少。
图示地区水运不发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二是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较少。
答案:
(1)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消耗量大,废弃物直接排入自然界,既浪费了其中有用的资源,又破坏了环境;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③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破坏严重,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2)原料丰富,电力廉价、充足,交通便利。
(3)贵阳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多为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获得太阳辐射少。
(4)该地虽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河流众多,但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较少,河流多地下暗河(因此水运条件较差)。
(五)特征原理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地理原理运用型区域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是高考试题中最基本的题型。
理解、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比较、推导、综合分析的能力就是要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或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比较和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2.解题对策
解答地理原理运用型区域综合题的关键是抓住试题情境中的核心信息,学会根据核心信息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发现隐含在联系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学会以地理原理和规律为依据,深入地分析试题情境材料、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解答地理原理运用型区域综合题的具体步骤有:
感知情境,明确核心,在阅读、分析、比较试题情境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认定、归纳,概括出情境材料的核心,明确试题解析的关键所在;根据核心信息展开联想,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扩展,建立起以核心信息为中心的事物间的联系,发现和挖掘出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的依靠点;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指导下综合分析试题情境,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分析材料,明确试题的来龙去脉,将复杂的情境分解,还原到基本模式;针对问题特点,选择、优化解题策略与方法,组织材料,完成答题。
例5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甲图是地处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的部分地区略图,该岛山上有流速较大的河流和森林分布。
(1)乙图是甲图中岛屿开发后形成的一个中等城市示意图,你认为该市在甲图的A、B、C、D四处中最有可能的是处。
理由是。
(2)如果该市工业布局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那么该地常年主导风向应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工业区位除了考虑风向外,还考虑了两个重要区位因素①,原因;②,原因。
(3)该岛屿决定优先开发海岸带,在交通线建设方面存在环状线与放射线的争议,你认为把A、B、C、D四个居民点联系起来环状线和发射线哪个比较合理,并说明理由。
(4)图中E处建设商业中心,其布局原则是。
解析:
城市要选择在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工业区建在城市的西北郊,说明该地区的风向以偏南风为主,这样可以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工业区在布局时还要考虑地租、交通运输、原料等经济因素;交通线的选择要考虑地形和工程量等因素;商业中心的布局有两个原则,一是市场,二是交通;交通线的选择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就该岛屿的状况来看,四个居民点都位于海岸带,用环型线比放射线更经济。
答案:
(1)A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河流沿岸,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便利的河海联运的交通条件
(2)东南风(或偏南风)工业区位于城市郊区保护城市环境和地租较低交通沿线(靠近铁路)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3)环型线比较合理。
理由:
一是四个居民点都位于海岸带;二是地形平坦,工程量小。
(4)市场最优原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区域 地理 答题 方法 技巧 分析